高校二级管理背景下教学管理执行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4-04-17 02:20张小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执行力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张小芳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赫伯特·西蒙认为,“限制组织层级系统任何层次上的管理幅度,使之较窄,管理效率就会提高”[1](PP.21-22),“把一件事情在执行之前所必须经过的组织层次减少到最低限度,就能提高管理效率”[1](P.27)。现代高等学校已从过去单一的教学实体,发展成为具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功能的现代大学,办学规模扩大,组织结构层次增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大学的基层组织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基于此,各高校实施了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学校、学院和系权力次序重新划分,大多数学校采取管理重心的下移,系的管理重心上移,推动学院的实体化发展。[3]普通高校纷纷实行“统一领导、两级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二级学院成为拥有相应权责的管理实体,管理模式采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或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各二级单位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提高管理效率。由此,学院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其管理的基本单位。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一方面为二级学院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问题。本文从高校二级管理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管理监控。

一、教学管理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执行力指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管理人员有效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能力。教学管理执行力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得以实施的关键,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监控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形成须具备以下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学校按学科或专业大类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的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虽处于基础的位置但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受到学校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与二级院系的责权利关系不对等影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执行力

高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式是校级党委、行政形成决议后,面向职能部门、学院布置工作,职能部门一般依赖学院开展工作。学院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职能部门完成工作的整体效率。教学管理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院的上级教学管理行政机构是教务处,教务处一般有教务管理、教研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等职责,其中教务管理又细化为学籍管理、课务管理、考试管理等,日常的教务管理直接责任落实在学院的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上,当学院的具体管理目标、管理形式与学校教务处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诿,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效率。

2.学校管理的整体目标与二级院系的不一致影响教学管理执行力

学校的整体管理目标与二级院系的管理目标是否一致影响到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二级院系各自为政,会与学校的整体规划产生冲突。例如:学校的整体规划确定了院系在年终财务分配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诸如编制、师生比等,这其实也就是学校人事制度的具体体现。财务系统大体也遵循着学校这样的管理理念。但是,落实到二级学院,实际存在操作上的差异。不同院系与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如何计算工作量才能体现实际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计算工作量的公式与师生比这些纯客观的数字是无法以绝对量化的形式形成参照的。这样,学校的整体管理目标与二级院系的实际工作情况发生了冲突,当实际付出与收入所得不对等时,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度必然受到影响。

二、加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对策研究,实现有效教学质量监控

秉承分权管理、人本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应基于以师生为本、以学院为本的原则,降低教学管理重心,实现二级管理,增强学院教学管理活力,体现教学管理的多样性、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教学管理策略研究,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随着学科水平的快速发展,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一体化,科研目标的强化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特征。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业绩考核、行政职务的提拔越来越倾向于科研成果,申报课题项目、发表论文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目标,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实现有效质量监控的重要前提。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审中的教学质量考核环节应该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和评定。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具备科学、合理的原则,既不能因为评价机制的要求,过分看重科研成果,弱化教学实绩,也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实际,淡化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目前高校的发展情况不一,同一所学校各二级学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方向不一,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立足于教学工作本身,具备发展的宏观意识,真正实现学科、专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始终围绕教学工作开展。

2.明确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实现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环节没有明确的标准,年终、阶段、评职称时的教学质量评估栏的填写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人情性。加之近些年来考评教师的标准更侧重于教师的科研业绩,高校的教学质量考核有弱化的趋势,甚至在一部分教师心目中形成科研重于教学的认识。针对上述情况,各个教学环节必须有明确的质量标准。除了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执行之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检查都应该有明确的执行标准,二级学院应该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包括教师情况、学生情况、专业特点等制定相关规则标准。

从具体操作来说,首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发展与学院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改革赋予教育教学以更多的研究型特征,实现教学管理的开放式、科学化、动态化。同时总结经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项管理内容的评价等级确定建设重点,实现管理目标。

(1)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出台系列管理实施办法,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设由监控目标、监控组织、监控手段、信息反馈等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学院、系、教研室等各级单位的管理职责,建立学院、系、教研室三级动态教学监控网络。

(2)全方位设计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内容涵盖师资队伍管理、教学质量工程管理、教学事务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立足学校的整体层面,建立动态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各管理环节执行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在设计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时,必须结合学院的自身情况,设计真正意义上的院本化管理制度。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人员除了要拥有精湛的业务,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掌握科学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基础,更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较强的执行能力。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绝非权力的削弱,管理的最高目标不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强调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实现管理目标。

3.实现有效制度保障,构建成熟的考评与激励机制

督导评教、领导评教、同行互评、学生评教制度是近几年高校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但是我们发现督导、领导、同行的听课与评教流于形式,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过程大于内容的情况。而学生评教因学科特点、学生主观因素等原因使其在合理性、科学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可探索空间。“实施持续性而非阶段性的评估方法,把内部评估形成永久性、终身化的制度,记录各教学阶段的教学质量资料,进行常规化收集、整理,汇编成档案材料,根据不同的评估需要,随时逐级上交,达到对教育质量的实时控制。另一方面,促动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如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教师和学生代表等等,达到对教育质量的全面把握”[3]。这样的改革对提升教学监控力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运行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建立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在充分调研准备的前提下,建设教学状态数据库,完善教师教学个人基本数据、专业建设数据等各类教学数据。教师个人基本数据包括教师基本信息、论文发表情况、教学研究情况、著作教材出版、荣誉与奖励情况,专业建设数据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学生获奖情况等等。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更新各项教学数据,我们对教学现状就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根据相关教学数据调整建设内容。学院评价平台可以依托教学状态数据库开展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评价、课程教学评价活动,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在执行教学管理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等级评价,可以全面掌控教学现状与建设成果。

当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完善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加强过程管理,优化激励机制,最终实现学校激励、教师需求及相应的工作行为之间的良性循环。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使管理各方都感受到自身对学校发展的价值所在,促进各方自觉参与管理工作。只要把管理的目标放在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控制上,教学管理执行力定能得到提升。

[1][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袁祖望.学院制与高校纵向管理体制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5(1).

[3]武蓓.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现状的思考——内部评估制度视角[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3).

猜你喜欢
执行力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