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

2014-04-17 02:20周艳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定势隐性跨文化

周艳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必然不能脱离文化的导入。贾玉新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碍,如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社交规则等这些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快可以克服的,而另一些阻碍却不是仅通过主观学习和实践就能跨越的,如对西方价值观、宗教以及哲学和文化定势等隐性文化的学习。

二、隐性文化的内涵

“文化”这一词自英国人类学创始人Edward Tylor于19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至今已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了不同的定义。E.Hall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1](PP.56)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顾嘉祖教授认为,公开的文化层是指已暴露的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饮食、家具、交通工具、通讯手段、街道、村庄等。而隐性文化的范围远远超过公开文化。[2](P.33-35)隐性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包含的主要成分是观念,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各种观念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概括来说,显性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它既有内容又有结构。”[2](P.34)它是指那些外显的、处于文化表层的、静态的、容易被理解掌握的文化现象。隐性文化指那些内隐的、处于文化底层的、支配语言行为的、难以察觉和捕捉的文化现象,是文化中最不一般、最少共有的特征,体现了文化的核心,同时它也是文化导入中最困难、最主要的内容。

有关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建议。如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交际能力,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重视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如表演、讲座等,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但是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差,起点低,底子薄,另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很难产生张口讲英语的欲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即隐性文化的输入。可见,外语教学是一个从显性和隐性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外显和内隐学习,让学习者学得和习得语言文化知识,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

1.价值观

价值观是任何种文化都具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它深藏在文化的最底层,但是可以由语言等表层文化体现出来。例如,西方人往往不明白中国人在银行、邮局、售票处排队时,通常是一个紧挨一个,彼此却没有异样的感觉;西方教师对于面对自己的提问,学习者表现出的沉默往往感到困扰。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于精神和物质的看法不同所造成的。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的物质世界,“人”处于文化的中心地位,人应该支配、改造自然,创造物质世界。这一精神造就了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外向性格——冒险、独立、热情、开朗、直言、敢言和自我肯定等[3](P.100)。而中国人自古崇尚“修身”,开发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体现为人对物质世界的顺从及崇拜,信奉“顺其自然”,注重群体和谐。这一思想导致了中国人传统的内向性格——含蓄、忍耐、自谦、沉默、缺乏进取、尊重权威等。

人们所熟悉的亲属称谓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各自价值观念的不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崇尚家族关系。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因而亲属称谓按照辈分、性别、父系、母系、等进行严格区分,清晰而明确。与之相反,个人主义把个人当作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核心和出发点。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权利的平等,强调自由民主。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便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反映在称谓上则具有简洁、概括的特征,如unc1e即可以指“叔叔”又可以指“舅舅”;sister-in-law 可以指“小姑子”、“小姨子”、“嫂子”、“弟媳”等等。另外,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还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彼此间的平等、亲切和友好。

由此可见,价值观的不同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这些差异准确地映射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学习者如果缺失对目的语文化深层次的理解,是很难和他国人进行深入沟通的。

2.宗教

在对学习者进行文化背景的教育时,教师往往忽略了宗教这一对世界各国、各民族都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目前世界上信奉各种宗教的教徒人数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宗教自原始社会产生以来,始终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产生着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宗教信仰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圣经》是世界闻名的巨著,是世界上销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书,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圣经》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表层文化的输入中,学习者很容易知道作为书名的《圣经》,但学习者却对在学习中遇到的有关圣经的句子、典故等完全不了解。比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此句中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是creation和 clay,英语中常用 creation指“上帝”,clay指“上帝造的人”。英美人信仰基督教,其教义来自《圣经》,其中就说到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的模样,捏好后,对它吹口气,泥人就活了,成了真正的人。再如Paul gets into the lift and goes up to the twelfth floor.Then he gets out of the lift and walks up to the fifteenth floor.Every day he does the same thing.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本段所蕴含的文化是西方人对数字“13”的忌讳。这一忌讳源于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他为了30块银币,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由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4](PP.86-87)

同时,学习者在与外国人深层次的交往和沟通中,就表现出了对目的语文化的欠缺。无论是在课堂的小组练习还是与外教的实际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在寒暄、打招呼之后就陷入沉默。进入实质性交流后,学习者不是惊诧于为什么几乎所有来自英、美国家的外教都上教堂,就是觉得美国总统都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不可思议,因为西方国家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还要迷信。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学习者羞涩,顾及面子,或英语不好,还应该考虑到在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中,我们缺失了对精神文化、软文化的输入。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者应多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并从其宗教文化中吸取精华以丰富自我。

3.哲学

除此之外,哲学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被忽略的问题。哲学philosophy一词是古希腊人所创(希腊语phileo“我热爱”+sophia“智慧”)。古希腊人把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作为人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西塞罗,到后来的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师对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公民文化及崇尚民主、自由、科学和理性的传统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哲学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人文精神、伦理观念、逻辑、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比如,由于西方思维形式具有个人主义的特点,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说起话来自信、明了,所以在语篇上往往表现为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同样,由于个体的思维特点,他们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了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文章的思路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体现在篇章的组织结构上,英语篇章主要呈直线型,即段首往往有一个主题句,然后对中心意义进行论述,一条直线展开,逻辑严密,首尾统一。与之相反,汉语语篇的开头往往从很远的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这是由于中国古典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联系;而汉式思维的整体性决定了语言的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人的倾向。体现在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汉语篇章主要呈螺旋型,表现了中国人的那种含蓄、委婉、间接、迂回等特点。因此,加深学习者对最根本的哲学层面上的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写作、听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在帮助人们开启不同文化大门时是一把行之有效的钥匙,但是它同时也束缚人们的思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文化定势会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体差异,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常常用文化定势来给其他人贴上固定的标签,这势必会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Porter就曾说过:“定势会使我们相信所有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所有日本人都个子矮、狡猾,所有犹太人都精明而贪婪,所有黑人都迷信懒惰,虽然这些概括为人们普遍接受,但他们并不正确。”[5](PP.75-76)事实证明,日本人也有个高朴实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也可以在父母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些个体的差异就使得定势的立场变得虚弱。

文化定势将文化看成是静止的,而不是变化的。例如:以前许多学者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这种认识可能会引起误解。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采取这种应对,因此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可能就会不理解;其次,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会在接受的同时还是会尽量避免显示出自我称赞。

四、结语

文化包罗万象,文化现象不一而足。文化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进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学习者要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理解他国或民族的深层文化,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应该在隐性文化的发掘和消除文化定势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本文通过对隐性文化的理性分析,探求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可以使学习者深入体验目的语的表层文化,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语言学习事半功倍。

[1]Hall,E.T.Beyond Cultme[M].Garden City,N.Y:Doubleday and Compauy,1976.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Samovar,L.A.and Porter,R.E.and 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猜你喜欢
定势隐性跨文化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