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问题与对策:重庆市翻译教育发展研究

2014-04-24 02:49祝朝伟
外国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笔译重庆市大学

祝朝伟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随着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获得认可,翻译教育逐渐受到国内高等教育界和翻译产业界的重视。翻译专业虽然已作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独立设置的专业,但翻译专业的建设,如独立学科背景下翻译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编写和使用、翻译教学师资的培训、翻译实习与实践等等,都需要译学界同仁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具体到重庆,近年来重庆市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翻译本科教育和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翻译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重庆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相称。因此,认真比对国内外翻译教育的发展状况,对重庆市翻译教育状况进行梳理,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和战略发展价值的。

1.国外翻译教育发展概况

严格地讲,国外翻译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19世纪以前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翻译教育。虽然世界上最早开设翻译培训课程并授予文凭的大学要追溯到1884年的洪堡大学,但整体而论,西方早期的翻译教学和翻译技能的传授方式十分原始。以英国为例,早期翻译的培训主要是译员自学或“师傅带徒弟式”的帮带模式 (Kelly&Martin,2010:294)。后来,欧洲列强在海外的殖民扩张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交往日益迫切,翻译人员的需求激增。为了解决翻译人员的匮乏,早期的译员培训方式常常是将土著人带回宗主国,让他们在欧洲生活一段时期,使他们逐渐成为能讲两种语言的翻译人员。(廖七一,2001:16)

这种原始的状态直到20世纪才逐渐改观。20世纪上半叶,瑞士、西班牙、挪威、芬兰等国家相继建立译者培训机构,开始了专业化译员培训方面的探索。30年代,俄罗斯、德国、瑞士、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大学相继开设培训课程培养职业译员,如莫斯科语言大学(1930)、海德堡拉普莱希-卡尔斯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 t Heidelberg,1933)、渥太华大学(1936)、日内瓦大学(1941)、维也纳大学(1943)等(Kelly&Martin,2010:294)。不过,在20世纪初期到二战前期这段时间里,国外翻译教育虽然开始起步,但还谈不上什么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这种局面到了二战以后得到了巨大的改观。二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里,国外翻译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在高校设立翻译专业或设置翻译学院,助推翻译教育的发展。以英国为例,英国从60年代开始在高校授予翻译学位或文凭,到了20世纪末,这类学校迅速增长到30多所,接近英国大学的三分之一。这种状况在其他国家也大同小异。根据Mona Baker的统计,截止2006年4月,全球共有63个国家开办有翻译学位教育,授位学校达到380个。(Baker,2010:294)

如果我们对国外翻译教育的发展稍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翻译人才培养逐渐呈现出专业化与职业化倾向。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跟外语专业教学关系紧密。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只要学好了外语,就能从事翻译工作。近年来,国外的翻译人才培养已经基本脱离外语专业这一“孵化器”,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正如法国雷恩第二大学葛岱克教授(2011:viii)所指出的那样,“翻译职业是一种技术性职业,甚至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职业”,“仅仅掌握语言远不能做翻译”,“职业翻译与高校语言教学中的外语与母语互译风马牛不相及”。

其次,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学位项目与层次出现细分趋势。一般来说,高校学位项目与层次的分布,可以反映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紧密程度。从类别来说,国外近年来出现的法庭口译、社区口译、公共服务口译、电影字幕配音翻译、远程口译等新形式学位或文凭项目的设立,反映了社会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从学位或文凭层次来说,很多高校设置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学位或文凭项目,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如加拿大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owa)可以提供从学士到博士阶段共七种学位培养计划;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口笔译研究生院设有法英、德英、西英、俄英、汉英、日英和韩英等七个专业,授予口笔译文科硕士(MATI)、笔译文科硕士(MAT)和会议口译文科硕士(MACI)三种学位;法国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级翻译学校设有“笔译”,“口译”和“研究”三个专业,为国际组织和企业培养能胜任各种翻译工作的高级翻译人员。(庄智象,2007:69)

再次,翻译产业化趋势明显,“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被广泛采用。世界市场上对译员的巨大需求导致翻译迅速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据全球金融与企业咨讯分析数据提供商范·迪克工作室(Beauru Van Dijk)为欧盟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市场上笔译和口译营业额是37.5亿欧元,四年后的2011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葛岱克,2011:8)。此外,国外学界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跟业界的结合非常紧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外企业一般要求译员在进入职业之前需要有先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葛岱克,2011:vi),二是国外很多翻译组织与协会,如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翻译家联盟(FIT),其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保证职业口笔译质量……为口笔译研究和全世界职业口笔译译员培训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Baker,2010:294)。其结果,欧盟于2004年启动了“翻译笔译硕士”(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简称 EMT)项目,与大学合作培养能够满足委员会和其他欧盟机构的特定翻译要求的译员。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也先后推出译员培训项目,与国外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最后,译员素质要求走高,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紧密。在国外,翻译已成为一种被称为GILT产业的新型产业,即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形势下的新产业。译员除娴熟掌握工作语言与文化之外,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无可指责的编辑能力;(2)娴熟掌握众多硬件和软件的能力;(3)有效管理职业和人际关系的能力;(4)非常扎实的市场营销、管理和财务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说,译者必须被“信息化”。(葛岱克,2011:viii,23)

2.国内翻译教育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翻译教育开设较早,跟国外结合较为紧密,翻译教育学位项目也比较成熟。早在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便开始设立翻译系,只不过当时翻译仅为副修科目;1984年,该校又设立了亚洲第一个翻译硕士点,1994年翻译成为主修科目;2002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的文学硕士点(庄智象,2007:69)。同时,据笔者所知,在香港的十几所高校中,除香港中文大学以外,另有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浸会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等六所大学开设有翻译学位项目,培养职业翻译专业人才,其中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还具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体系。作为香港近邻的澳门,由于其是一个中文、英语、葡萄牙语三语通用的地区,翻译教育开设也较早。澳门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开始致力于中、英、葡三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澳门理工学院虽然建校较晚(1991年),但其下属的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也于2002年正式开设颁授学士学位的中英翻译项目。相比澳门而言,翻译教学与研究在台湾发展则更早。台湾辅仁大学于1987年11月设立了第一个翻译学研究所,1988年5月首次招生;台湾师范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起招收翻译方向研究生,并且于1996年成立翻译研究所,这也是台湾各公立大学中仅有的一所翻译研究所。

港澳台三地高校的翻译教育虽然历史发展各不相同,但大多借鉴国外经验,尤其是香港和澳门地区,更是受到了英国和欧洲翻译教育的影响。他们各有主攻,特色鲜明,为各自所在地区输送了大量翻译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校非常强调学生翻译理论和全面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但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与社会相关单位联系紧密,其毕业生往往就业形势良好。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相比国外和港澳台而言,内地的翻译教育和专门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内地的外语人才(当然也包括翻译人才)的培养,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但具有真正学科意义的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是近30年的事情。庄智象(2007:69)指出,1992年之前,翻译仅是文学门类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全名是“翻译理论与实践”;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将其列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之下,为三级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不断引入国内,学界开始呼吁建立独立的“翻译学”,并在新世纪之交前后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此后,关于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学科的建设引发了国家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见下表):

年份 学校标志性事件1994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 在“联合国译员训练部”的基础上以“高级翻译学院”的名义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同传等高级翻译人才1997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成立翻译系,培养硕士与学士学历的口笔译人才2002年 南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在外国语学院下设翻译系2003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设立高级翻译学院2004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设立国内首个翻译学博士学位点2004年 复旦大学 设立翻译系,招收“英汉双语翻译方向”的本科生2005年 中山大学 设立翻译学院,为综合大学首个翻译学院2006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经教育部批准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BTI)2007年 首批15所高校 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内地翻译专业和翻译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三个时间节点:2004年教育部同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翻译学博士点,2006年经教育部同意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经教育部同意复旦大学等15所高校开办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至此,内地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成功。截止2013年,全国已有57所高校开设有本科翻译专业,159所高校开设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和硕士学位点授予权力的下放,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校申请开办翻译本科或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

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可谓速度惊人、轰轰烈烈,虽然相对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而言,57和159个办学单位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但仅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而言,其从创建之初到现在仅有短短的6年时间,却是“我国39个专业学位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何其莘,2012:5)。但国内翻译专业与翻译教育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各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很多学校对于职业翻译人才与传统外语人才培养的区别不甚明了,对本校翻译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学生出路等,并没有明确的设想和设计。仲伟合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谈道:“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设置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原则等重大问题不清。”(仲伟合,2011:20)

其次是师资队伍的问题。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的翻译教师具有专业翻译的经历或经验,了解翻译行业的规范,熟悉翻译的流程和各种翻译软件与翻译工具的使用。但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高校的翻译师资都是目前外国语语言文学学科中培养出来的高校师资,他们的理论素养较好但实战不足,和真正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就是高校翻译教育与翻译行业的结合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少”:一是行业师资聘任少,二是学校与行业共建实习基地少,三是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少。有专家指出,“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159所试点单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建设的难点。”(何其莘,2012:7)

3.重庆市翻译教育发展现状

一个专业办得好坏,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所谓“天时”,就是国家有关这一专业的政策导向是否有利于这一专业的发展。所谓“地利”,就是开办该专业的省市是否具有该专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地利条件,特别是市场对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大的需求。所谓“人和”,则是指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办学是否有清楚的定位,对该专业的建设是否重视,是否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来保障该专业的办学。任何专业,说到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省市和高校来具体开办,这就要求办学的高校充分考虑本地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合理定位,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才能在翻译专业及翻译教育方面有所作为。重庆市的翻译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在重庆市,2007以来,西南大学(第一批)、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二批)和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先后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办学点,迄今已有五所高校开办有该学位点。在翻译本科专业方面,四川外国语大学2008年率先获得本科翻译专业的办学资格,其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相继获得翻译本科专业办学资格,迄今已有六所。从数量上来看,重庆现已有多个翻译专业的办学点。但各高校对于自身的翻译专业的办学,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先看“天时”方面。由于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相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样的,因此,重庆的翻译教育在“天时”方面不占优势,也没有什么劣势。再看“地利”。重庆是共和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也是最年轻的直辖市。直辖以来,重庆市一直在为把自己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而不懈奋斗,随着中央“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的提速落实,重庆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众多机遇。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为重庆教育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江新区、综合保税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以及“一统三化两转变”、“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发展战略的实施,使重庆的国际化水平正在提升,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应该说,对于翻译教育的发展,重庆市的“地利”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再看“人和”方面。目前,重庆市的翻译教育总体办学水平滞后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翻译教育发展缺少总体的科学布局考虑;(2)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完全转变;(3)翻译师资结构与质量尚不能满足翻译发展的要求;(4)政府、学校、行业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办学机制尚未建立,三方联动差强人意。

4.关于重庆市翻译教育发展的思考

为了规范国内翻译专业的办学,加强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使国内翻译教育能够健康发展,教育部先后成立了MTI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纷纷开始反思翻译教育的发展(郑庆珠,2011;穆雷、蓝红军,2010;穆雷、杨冬敏,2012 等)。有的学者还立足自身所在省市的实际,思考本地域翻译专业的发展,如潘华凌、刘兵飞(2010)对江西省的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培养对策,陈科芳(2012)详细分析了浙江省的翻译教育发展现状并对浙江省的翻译教育提出了学理上的思考。在这一方面,重庆市还没有学者对此予以关注,更没有人深入研究重庆市翻译教育的现状。

翻译教育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形而上”的理念问题,也有“形而下”的如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行业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认真比较国内与国外翻译教育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翻译教育的发展,应该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翻译教育理念的问题;(2)翻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3)翻译教育与行业结合的问题;(4)办学特色问题。前三大问题得到了全国MTI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期验收评估专家及首批MTI学位点评估专家的证实(何其莘,2012;柴明颎,2012),而第四个问题关系到具体院校翻译教育的存亡问题。这四大问题也是重庆市翻译教育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4.1 翻译教育的理念问题

“与传统的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提出培养翻译硕士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何其莘,2012:6)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传统的科学学位翻译方向研究生重在培养其翻译理论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而翻译硕士则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就本科层次而言,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手段,是教学翻译,题材多为文学类题材,其目的在于通过翻译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而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这里的专业内涵,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无论是翻译本科专业还是翻译硕士,其课程设置要从实战出发,内容要贴近口笔译实战的需求,同时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熟悉口笔译实战的规范、标准、流程和要求,早日具备职业翻译的各种素质与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要求全国乃至重庆市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历大多为科学学位背景的高校翻译教师尽快转变观念,实现从科学学位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要学习,二要研究。要学习国内关于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整体定位、大政方针和专业规范,研究作为新生事物的翻译本科与专业硕士教育与现存机制不相符合的地方,了解国外和港台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归纳典型的翻译教育案例,形成与市场导向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翻译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对翻译教育来说,建设一支满足翻译教育需求的师资是翻译教育职业化健康发展的保证。然而,纵观重庆市翻译教育现有状况,要建设一支这样的队伍,尚存在至少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现存高校翻译师资培训方面的困难,二是这批师资的未来发展在体制方面存在的困难。

在重庆市开办翻译专业的院校中,大多数高校的翻译师资获得的学位是英语语言文学科学学位。他们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但只有极少数教师具有专业翻译的经验,这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评估方案》中“笔译教师应有20万字以上的译作”、“口译教师应担任过30场次以上正式国际会议、会务、会谈的口译工作”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这批教师要适应市场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真正教出高质量的职业翻译人才,自身必须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的方式“补课”或“充电”。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协会、外交部、中国外文局等部门与组织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每年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除此以外,各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分批次地派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和港台地区研究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弥补现存翻译师资在实战经验上的不足。

翻译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就是目前高校职称聘任制度上的障碍。专业翻译师资不仅要自身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必须保持自身不间断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其结果,教师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他们产生的实践成果(如译著和口译服务项目)在大多数高校(包括重庆市的高校)均不被认可。因此,能否从职称评定机制和体制上解决翻译教育师资的聘任问题,保证和鼓励他们从事口笔译实践活动,这是当前所有翻译教育学位点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这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出台了《专业学位教师职务聘任条例》,向翻译专业师资倾斜。笔者认为,上外的做法值得重庆市的高校借鉴和学习。此外,我们还可以广集民智,多渠道地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有专家指出:“一支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翻译教学体系建构中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中必须包含四类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学术与职业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柴明颎,2010:56)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现存的师资满足不了翻译专业教学的需求,我们还可以从国外请、从行业请,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我们的翻译师资才会有所保证。

4.3 与行业结合的问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日新月异,文化全球化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语言服务逐渐成为新的服务产业。这一时代,德国翻译理论家R.W.Jumpelt将其称为“翻译时代”。伴随翻译时代到来的,是翻译产业的崛起。有数据表明,到21世纪初,世界翻译市场达88亿~96亿美元,人工翻译市场达57亿美元,机器翻译达1.17亿美元。软件和网站的本地化市场将分别达到35亿和30亿美元(龙明慧、李光勤,2010:188)。另一项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共输出翻译出版物版权4205种,其中图书3103种,2010年初我国共有各类翻译公司约20000家,正在营业的企业大约15000家,翻译行业从业者有60多万人。这些数据表明,翻译产业崛起的翻译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重庆市乃至全国的翻译教育必须跟翻译行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翻译教育应该走出“象牙塔”,强调“去学究化”(Cronin,2005:250)。但仔细审视重庆市现在开办翻译专业的高校,除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跟行业公司有较为密切的合作之外,大多数高校的翻译教育仍然停留于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育。加强行业协作与行业介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是翻译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重庆市高校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形式上说,高等学校与翻译行业的合作是多方面的,聘请行业师资、共建实习基地、联合科研攻关等是三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高校可以聘请翻译行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翻译教学,担任导师或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与行业机构(如市外侨办、翻译公司、外国驻渝机构)等联合共建翻译实习基地,还可以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如共同开发翻译培训课程、合作编辑出版教材、开发应用翻译教学平台等。通过这种形式,高等学校才能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员、技术与实践平台,培养出具备出色的文字翻译能力、熟练掌握翻译技术、懂得一定营销理念和管理技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与应用型翻译人才。

4.4 办学特色问题

一个学校的特色办学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色的高校,必然“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翻译专业教育同样如此。何刚强教授指出,“翻译专业的特色问题之所以特别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这个专业的长久生命力,也关系到翻译专业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何刚强,2012:41)开办翻译专业的高校首先应当明确本校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或者行业特色,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为本校的翻译专业教学准确定位。在这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外交官和高级外交翻译的培养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认证式高级翻译的培养,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就国外翻译教育的经验而言,高等学校的翻译教育一般以“通才式翻译教育”(generalist education)为范式,呈现出三大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双语或多语复合式,二是模块式,三是语言技能+特定领域式(Baker,2010:295)。所谓“双语或多语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翻译人才的培养基于不同外语语种的组合,要求学生掌握两门或多门以上的外语,其人才主要服务于国际机构。“模块式”翻译人才培养则从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入手,将课程设置成语言技能、文化文明、笔译、口译、机辅翻译、文献翻译、术语管理等不同模块。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行行都懂但行行都不精”,具有一定的风险。“语言技能+特定领域式”人才培养模式则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翻译人才首先必须掌握娴熟的语言技能,然后学习某特定领域的知识,就可以成为某特定领域的专业翻译人才。就重庆市的高校而言,由于各个高校特点各不相同,建议各翻译专业开办学校采取不同的模式,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由于其学科门类较多,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可以采用“模块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外国语大学由于其外语语种较为齐全,可以考虑“双语或多语复合式”,而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单科性大学,则宜采取“语言技能+特定领域式”。

5.结语

翻译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开办院系、教学师资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重庆市的高等学校,只有立足重庆市具体情况,坚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翻译教育发展道路,解决好翻译教育的理念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行业结合问题和办学特色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符合重庆市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翻译人才。

[1]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2nd 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2]Cronin,M.Deschooling translation:Beginning of Century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Tennent M.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3] Kelly,Dorothy.and A.Martin.Training and education[C]//Mona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294 -300.

[4]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 56.

[5]陈科芳.浙江省翻译教育发展的问题和策略——基于翻译专业的现状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20-23,35.

[6]葛岱克,达尼尔.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M].刘和平、文蕴,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

[7]韩子满.翻译职业化与译员培训——罗宾逊《速成翻译教程》评介[J].中国翻译,2004(3):55-58.

[8]何刚强.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理念摭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0-42,66.

[9]何其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三大难点——从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期验收说起[J].东方翻译,2012(1):4-7.

[10]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教学评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16 -19.

[12]龙明慧,李光勤.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翻译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87-189.

[13]穆雷,蓝红军.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J].上海翻译,2011(3):23-28.

[14]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15]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79-83.

[16]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7]郑庆珠.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J].上海翻译,2011(1):44 -47.

[18]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猜你喜欢
笔译重庆市大学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大学》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大学求学的遗憾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