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2014-06-19 19:32叶丹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音乐游戏

叶丹

摘要: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更是合作的世纪。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它是受到幼儿普遍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运用音乐游戏这个载体,充分挖掘音乐的教育功能之一(即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让幼儿在愉快、自然的环境下进行相互的交往与合作。从音乐活动的多种角度出发,有意识地利用和探索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初步形成爱自己,爱父母与他人沟通的方法乐趣,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游戏;交往合作;挖掘尝试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更是合作的世纪。今天的幼儿,将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扩大交往,学会合作。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认为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其中第四条就是要能够合作。在他的家教故事中又提出关于“培养群体知识和交往能力”的主张,即交往和合作。怎样使这个交往与合作关系正确而完好地建立起来,参与共同生活,通过合作以谋取控制自然,改进社会,使个人及全人类得以幸福呢,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是与其本人的诸多因素有关,也与教育提供的活动有关。

陈鹤琴先生在《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音乐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灵魂。”一些社会学家、教育家也提出:音乐教育中蕴涵着培养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契机。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游戏教育活动来促进学前儿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大都以“唱”为主,并存在二重二轻的现象,即重视对音乐技术、技能的培养,轻视音乐活动情感体验、交往合作能力培养,重“新授——复习”式的双层次人入模式,轻为儿童创造丰富、扩展、强化各处积极体验和交往合作行为的机会的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模式。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在观念和实际行动上,都不能很好的把音乐当作与他人平等、友好交往合作的工具。我们还观察到,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自我调控能力的水平很低,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注意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在唱歌或韵律活动中往往不能和他人一起结伴,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与合作。

鉴此,我们提出了音乐游戏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幼儿体验并努力追求参与各种音乐游戏的快乐和情感默契,帮助幼儿初步形成爱自己、爱父母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乐趣,在音乐游戏中挖掘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和挖掘在帮助小班幼儿发展社会交往合作能力方面具有潜质的音乐作品。

(1)选择和挖掘一些中外著名的成人音乐作品。一些中外著名的成人音乐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为了能使幼儿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有机会受到文化精品熏陶,可适当选择中外著名作品。但由于这些优秀作品篇幅大,结合复杂,不适宜直接拿给幼儿,因此应该对原作做适当删改后再加以使用,并在制定活动时,努力体现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目标。活动的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目标为:要求幼儿在对话式的表演中学会两人一对,一先一后,有秩序地做动作,引导幼儿在结伴表演中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微笑,并从中体会表情交流的愉快。

(2)选择一些幼儿音乐作品中音乐内容能直接体现幼儿交往合作方面的作品。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还很有限,理解事物的能力还不强,选择的音乐作品内容本身的思想情感蕴涵社会交往合作方面,应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能够引起幼儿相应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为幼儿所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甲、乙接唱等形式,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3)选择的音乐内容易于动作表现或者说结伴游戏。婴幼儿在学习讲话过程中,常会出现用动作帮助表达意思的现象。在音乐活动时,由于音乐具有一定的节奏,3周岁的幼儿更喜欢用动用来表示他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验集体活动时声音、动作的和谐情感受默契的快乐。选择的音乐内容易于幼儿动作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已掌握的音乐内容来玩结伴游戏。

二、尝试在音乐游戏中运用身体接触和运动刺激的方法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发展神经心理学家詹姆士·柏锐斯柯特医生认为,搂抱婴幼儿,与婴幼儿身体接触是婴幼儿心理和社会性活动正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病学家罗伯特·希里发现早期身体接触和运动刺激对婴儿和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的正常发展很大影响,如儿童喜欢人抱、喜欢人摇等。

根据幼儿以上的心理现象和特征,我们在设计音乐游戏时,人为地给幼儿创造与同伴表达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幼儿自我的表情、动作、姿态,体验与人沟通的方法和乐趣,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例如:韵律活动“碰一碰”就是让幼儿与幼儿之间身体多方位接触、消除彼此的陌生感:音乐游戏“找朋友”中,当两个小朋友搂抱时,目光交流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友好、信任和愉悦的笑容。具体做法是:

(1)在集体歌唱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倾听全体歌唱声音,并尽量使自己的歌声与集体的歌声相一致,体验大家一起唱歌乐趣,评价的导向是“大家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唱出来的”。

(2)为幼儿提供双人结伴歌唱和做动作的机会,在寻找伙伴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帮助那些因智力问题找不到的伙伴的幼儿和那些因感情问题找不到合适伙伴的幼儿。在结伴表演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幼儿学会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流并引导幼儿体会交流的愉快,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倾听全体演奏的声音,并努力使自己演奏的声音与集体的演奏相一致。

(4)在组织幼儿复习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如在歌唱复习活动中,儿童自己提出请哪些人唱、用什么方式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具体指导儿童如何向大家提建议,如何邀请他人参加活动,如何建立观众与演员、演员与其他人员之间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引导儿童体会交流合作的愉快。

一系列的音乐游戏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见表1、表2)

以上统计表数据表明我们运用活教育原则,通过幼儿身体接触和动作刺激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在不少人数中出现明显飞跃。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幼儿已初步具有积极良好的交往态度,如喜欢同伴、老师,掌握了一定交往合作技能和策略,活动常规、行为习惯明显优于对照班。

三、我们的体会:

从总体上说,在音乐游戏中加强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发掘了音乐的教育资源及教师的潜能,对探索有效的“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经验,为“社会性教育”也拓宽了研究的内容和思想。通过上述各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交往、合作方面,实验班都显著或非常显著地好于对照班。这些事实充分表明我们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思路是正确的。

1.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思想上重视,课程上保证,目标上落实,形成操作性较强的音乐游戏的组织形式,包括制定计划、落实活动、总结反馈等,每位参加实验的保教人员对如何挖掘音乐章程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作了再思考、再认识。理论的再思考包括:学前期是个体发展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其全部有关学习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认知、情感、行动的发展上,尚处在刚刚起步,十分软弱、十分不完善状态。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标准看待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实验的再思考包括:在学前阶段,通过具体的音乐游戏活动可达到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目标,但更多地应通过“行动——情感——认识”的途径和“情感熏陶”的途径来实现。教育材料的再思考包括:在选择教育材料时,我们立足于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中主张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儿童周围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来进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教育。教育程序的再思考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程序为儿童创造反复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加深体验,熟练交往合作技能的机会。

2.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

(1)帮助和增加幼儿的交往技能(交往策略),促进了幼儿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十七条原则中原则三提出“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该教他怎么学”。而幼儿在活动时,常会因发生一点矛盾就闹得不欢而散,这都是因为缺少交往、合作的技能和经验所致,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为:集体的音乐活动,提供学前儿童大量人际交往合作的机会和经验,满足人的交往合作需求。因此,在音乐游戏过程中,我们挖掘其社会交往合作方面的潜质,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姿态与同伴建立亲切、友好的交往关系,使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培养了幼儿积极良好的交往态度。在各种音乐游戏中积累交往经验和技能,特别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恰当的交往策略,如发起策略、邀请策略、加入策略等。共同游戏、合作唱歌等活动,使幼儿体验到集体合作的愉快,掌握了交往技能,交往合作面扩大,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

(2)转达化了发展落后的小朋友。通过“以音乐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一些原来在音乐游戏时比较孤僻、交往主动性不够或扰乱班集体的幼儿进步了。如一个叫张馨文的小朋友,由于生理上缺陷,非常自卑,教师把她作为个案追踪研究的对象,在音乐游戏中有意让其他幼儿主动与她交往、做朋友,让她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现在能主动跟老师、同伴交往了。再也不感到孤单了,初步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由此可见,理想的音乐游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研究和尽力追求真正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音乐,让儿童彼此沟通并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真正促进儿童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96;

[2] 许卓娅、孔起英,《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P6;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4] 唐淑,《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倾听全体演奏的声音,并努力使自己演奏的声音与集体的演奏相一致。

(4)在组织幼儿复习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如在歌唱复习活动中,儿童自己提出请哪些人唱、用什么方式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具体指导儿童如何向大家提建议,如何邀请他人参加活动,如何建立观众与演员、演员与其他人员之间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引导儿童体会交流合作的愉快。

一系列的音乐游戏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见表1、表2)

以上统计表数据表明我们运用活教育原则,通过幼儿身体接触和动作刺激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在不少人数中出现明显飞跃。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幼儿已初步具有积极良好的交往态度,如喜欢同伴、老师,掌握了一定交往合作技能和策略,活动常规、行为习惯明显优于对照班。

三、我们的体会:

从总体上说,在音乐游戏中加强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发掘了音乐的教育资源及教师的潜能,对探索有效的“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经验,为“社会性教育”也拓宽了研究的内容和思想。通过上述各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交往、合作方面,实验班都显著或非常显著地好于对照班。这些事实充分表明我们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思路是正确的。

1.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思想上重视,课程上保证,目标上落实,形成操作性较强的音乐游戏的组织形式,包括制定计划、落实活动、总结反馈等,每位参加实验的保教人员对如何挖掘音乐章程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作了再思考、再认识。理论的再思考包括:学前期是个体发展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其全部有关学习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认知、情感、行动的发展上,尚处在刚刚起步,十分软弱、十分不完善状态。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标准看待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实验的再思考包括:在学前阶段,通过具体的音乐游戏活动可达到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目标,但更多地应通过“行动——情感——认识”的途径和“情感熏陶”的途径来实现。教育材料的再思考包括:在选择教育材料时,我们立足于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中主张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儿童周围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来进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教育。教育程序的再思考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程序为儿童创造反复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加深体验,熟练交往合作技能的机会。

2.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

(1)帮助和增加幼儿的交往技能(交往策略),促进了幼儿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十七条原则中原则三提出“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该教他怎么学”。而幼儿在活动时,常会因发生一点矛盾就闹得不欢而散,这都是因为缺少交往、合作的技能和经验所致,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为:集体的音乐活动,提供学前儿童大量人际交往合作的机会和经验,满足人的交往合作需求。因此,在音乐游戏过程中,我们挖掘其社会交往合作方面的潜质,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姿态与同伴建立亲切、友好的交往关系,使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培养了幼儿积极良好的交往态度。在各种音乐游戏中积累交往经验和技能,特别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恰当的交往策略,如发起策略、邀请策略、加入策略等。共同游戏、合作唱歌等活动,使幼儿体验到集体合作的愉快,掌握了交往技能,交往合作面扩大,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

(2)转达化了发展落后的小朋友。通过“以音乐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一些原来在音乐游戏时比较孤僻、交往主动性不够或扰乱班集体的幼儿进步了。如一个叫张馨文的小朋友,由于生理上缺陷,非常自卑,教师把她作为个案追踪研究的对象,在音乐游戏中有意让其他幼儿主动与她交往、做朋友,让她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现在能主动跟老师、同伴交往了。再也不感到孤单了,初步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由此可见,理想的音乐游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研究和尽力追求真正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音乐,让儿童彼此沟通并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真正促进儿童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96;

[2] 许卓娅、孔起英,《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P6;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4] 唐淑,《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倾听全体演奏的声音,并努力使自己演奏的声音与集体的演奏相一致。

(4)在组织幼儿复习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如在歌唱复习活动中,儿童自己提出请哪些人唱、用什么方式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具体指导儿童如何向大家提建议,如何邀请他人参加活动,如何建立观众与演员、演员与其他人员之间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引导儿童体会交流合作的愉快。

一系列的音乐游戏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见表1、表2)

以上统计表数据表明我们运用活教育原则,通过幼儿身体接触和动作刺激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在不少人数中出现明显飞跃。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幼儿已初步具有积极良好的交往态度,如喜欢同伴、老师,掌握了一定交往合作技能和策略,活动常规、行为习惯明显优于对照班。

三、我们的体会:

从总体上说,在音乐游戏中加强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发掘了音乐的教育资源及教师的潜能,对探索有效的“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经验,为“社会性教育”也拓宽了研究的内容和思想。通过上述各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交往、合作方面,实验班都显著或非常显著地好于对照班。这些事实充分表明我们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思路是正确的。

1.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思想上重视,课程上保证,目标上落实,形成操作性较强的音乐游戏的组织形式,包括制定计划、落实活动、总结反馈等,每位参加实验的保教人员对如何挖掘音乐章程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作了再思考、再认识。理论的再思考包括:学前期是个体发展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其全部有关学习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认知、情感、行动的发展上,尚处在刚刚起步,十分软弱、十分不完善状态。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标准看待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实验的再思考包括:在学前阶段,通过具体的音乐游戏活动可达到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目标,但更多地应通过“行动——情感——认识”的途径和“情感熏陶”的途径来实现。教育材料的再思考包括:在选择教育材料时,我们立足于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中主张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儿童周围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来进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教育。教育程序的再思考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程序为儿童创造反复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加深体验,熟练交往合作技能的机会。

2.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

(1)帮助和增加幼儿的交往技能(交往策略),促进了幼儿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十七条原则中原则三提出“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该教他怎么学”。而幼儿在活动时,常会因发生一点矛盾就闹得不欢而散,这都是因为缺少交往、合作的技能和经验所致,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为:集体的音乐活动,提供学前儿童大量人际交往合作的机会和经验,满足人的交往合作需求。因此,在音乐游戏过程中,我们挖掘其社会交往合作方面的潜质,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姿态与同伴建立亲切、友好的交往关系,使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培养了幼儿积极良好的交往态度。在各种音乐游戏中积累交往经验和技能,特别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恰当的交往策略,如发起策略、邀请策略、加入策略等。共同游戏、合作唱歌等活动,使幼儿体验到集体合作的愉快,掌握了交往技能,交往合作面扩大,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

(2)转达化了发展落后的小朋友。通过“以音乐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一些原来在音乐游戏时比较孤僻、交往主动性不够或扰乱班集体的幼儿进步了。如一个叫张馨文的小朋友,由于生理上缺陷,非常自卑,教师把她作为个案追踪研究的对象,在音乐游戏中有意让其他幼儿主动与她交往、做朋友,让她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现在能主动跟老师、同伴交往了。再也不感到孤单了,初步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由此可见,理想的音乐游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研究和尽力追求真正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音乐,让儿童彼此沟通并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真正促进儿童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96;

[2] 许卓娅、孔起英,《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P6;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4] 唐淑,《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猜你喜欢
音乐游戏
幼儿园小班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研究
浅析幼儿音乐教学中游戏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