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质效

2014-06-19 20:28陈钱鑫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专业

陈钱鑫

根据泰州市教育局的部署,我们于今年暑假期间,走访了我市30余家工业企业和经贸、社保、税务、工商等政府管理机构,对我市当前各大类工业企业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方法、人力资源配置需求、国家相关政策机制、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现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并重新审视我校在校企合作、谋求双赢、共同提高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今后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迅速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提高职教工作成效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状态

靖江市地处长江沿线,拥有50余公里的黄金水岸,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苏锡常隔江相望。独特的区域优势,加上靖江党政的正确发展思路与决策,造就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高位运行的良好局面。目前拥有亿元企业75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有11家,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有75家,其中超亿元的有10家。江苏新时代造船股份公司、新扬子造船股份公司利税均超10亿元。目前,全市工业所属行业大类28个,其中支柱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五大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建筑业作为独特的一个行业,去年完成128.40亿元产值,业务分布国内外,境外营业额达4354万美元,且品牌战略效果明显,获省优工程9项,泰州市优工程10项。

就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看,我市走的是集中发展的道路。一是企业建设向市园区集中,村镇不办工业园,镇村不管企业。目前已建成三个工业集中区和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二是产业集聚发展。目前临江已经基本形成船舶、特色冶金、粮食能源、木材五大特色加工产业。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全国重要的粮食物流基地已经建成,城北园区形成了工业通风、空调设备制造特色产业区,新桥形成了不锈钢、耐磨钢、特色金属产品加工产业区。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施火炬,星火计划8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产品18个。申报专利900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30.54亿元。光芒集团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三江电器集团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优良的工业经济运行质态,使靖江市的就业岗位质优量大,2008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318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仅为3.1%,而这中间绝大多数都已二次就业。

二、工业经济高位运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大量的人力资源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展示自己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的平台。目前近40万产业人员中80%为一线技工,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正受到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毕业生已成为各个企业招聘员工的首选。大型企业由于劳动力自然淘汰数较多,纷纷要求职业学校能定期定量提供员工。其次,本地经济发展提高了职工的收入,使得劳动力本地就业愿望强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流失也明显减少。目前苏南地区、上海地区的制造类专业对我市一般劳动力已不能形成吸引力。

第三,随着企业设备、技术的更新,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为职业学校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服务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各级各类的培训工作为职业学校服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集群化的产业发展,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产生了强劲的推力。

纵观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其五个支柱行业对一线技工需求集中在机械制造、机电技术应用、焊接三大类,对员工能力的需求集中在各类车、冲、刨、铣床的操作、板金放样、装配、钳工、焊工等,中型民营企业对源于中职,专业能力较强,具有CAD放样、制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的技术员队伍也有一定的需求。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也就相应集中,这样就克服了过去专业需求零散的弊端,为职业学校做强专业提供了优势基础。职业学校可以优先发展制造类专业,使资金的利用率,师资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为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

同时,集群化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生产技术、工艺不断更新发展,生产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对员工的能力需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强化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强技能的技工。而要实现此目的,则必须从提高师资水平、保持实习实训设备的先进性、改革课程、改革教育学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应当说,目前的企业发展现状,要求职教人特别是决策者,必须对工业发展态势有精确的认识与分析,其次,教师必须自觉更新知识技能,紧跟发展节奏,走在技术能力发展的最前面,方能使学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效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认为,有效进行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要素。职业教育要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就必须植根于企业。职业教育只有融入诸多企业要素(如技能、管理、文化等),实现教育要素与企业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充满活力,才能蓬勃发展。那种脱离了企业的职业教育,只能有“文不像学生、技不如学徒”的教育产出。

对于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三种:①企业配合型②校企联合型③校企实体型。众多学校都有过尝试,不少专家学者也就三种模式的内涵、特点、优劣进行过比较研究。然而,我们认为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更有效的模式。而更有效的模式只有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发,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精心构建。学校之间,地区之间不必强求相同一致,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更不必为了某些因素,硬套某一形式,一切应从效果出发。当然,不拘形式并不意味着盲目而动或根本不动。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关乎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的管理者们就必须深入研究,形成思路,着力推进,做到有理论有践行。

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从形式来看属于“企业配合型”。即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文化与专业素质、技能要素、训练方法等提出指导意见,供学校制订实施法教学计划参考,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岗位等。从层次上来看,我们目前还处于浅层次的合作。专业委员会务实性会议少,教学计划制订部门深入企业少,专业教师对企业岗位能力缺乏深入的分析,关心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够,企业对合作积极性不高,大多是为满足自身人力资源需求而与学校合作。学校与企业都缺乏对校企合作所带来的知名度的提升等社会效应的认识。

如何形成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我们觉得需做好如下几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主动寻求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强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工作使教学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为提高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奠定基础。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一纽带,进一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二是扎实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必须建立具体的奖惩机制,促使专业教师进修提高,下企业锻炼等,使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真正能在合作中对企业的产生、技改、对口培训等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假若我们的教师知识不如技术人员,技能不如工人师傅,企业又怎会有与学校合作的热情呢?

三是建立由国企、民企、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董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外宣传,使企业和企业家们关注社会、热心公益的愿望在职业教育范畴内得到实现。校董会对于各项合作措施的落实能起到保障作用。

四是强化校外实训的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育产品对企业的吸引力。职业学校必须加大对校外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的管理。既要以企业为主导,又要紧抓学生这一主体,以及岗位能力、全面专业能力培训目标达成这一主线。要利用人力资源输出这一要素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是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软硬件上要不断加大投入,舍得投入。企业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同,工作目标亦有差异,无利可图的事是企业不愿做的。要创设条件,让企业在合作中有收益,从而带动其参与合作,并对合作进行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从而实现校企在合作中的双赢。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