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回顾性分析

2014-07-24 05:37徐青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病组丙种球蛋白川崎

徐青

(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高邮 225600 E-mail:xiaxia77880@126.com)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高发于儿童人群的疾病,本病患儿可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掌跖红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和病原菌的感染引起患儿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全身血管非特异性炎症有关[1]。本病患儿一般预后良好,经过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是也有部分患儿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其中冠脉损害是较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2]。不完全川崎病是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完全符合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上较为困难。正因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确诊困难,难以在早期即针对性治疗,其并发冠脉损害的风险更高[3]。本研究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儿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2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临床资料,将以上患儿分为典型川崎病组177例和不完全川崎病组116例。典型川崎病组患儿中,男孩116例,女孩61例,患儿月龄3~131个月,平均月龄为(32.05±21.74)个月;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中,男性有82例,女性有34例,患儿月龄2~121个月,平均月龄为(27.63±20.97)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指南》[4]中有关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根据患儿的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判断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当患儿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内径比值超过0.3,或者冠状动脉某一个节段的内径大小超过其相邻节段的内径大小的150%时,可诊断为冠脉损害[5]。

1.3 研究方法 由专人收集所有纳入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住院期间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等。

1.4 观察指标 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对比典型川崎病组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辅助检查指标等资料以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合并或者未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对比通过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本研究293例川崎病患儿中,126例合并有冠脉损害为冠脉损害组,167例未合并冠脉损害为无冠脉损害组。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中,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其余结膜充血、杨梅舌等临床症状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典型川崎病组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对比 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 <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见表2。

2.3 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对比情况 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月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见表3。

表1 合并或者未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的对比情况 (n,%)

表2 典型川崎病组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对比

表3 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对比情况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发热性疾病,高发于儿童人群,典型症状为高热、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嘴唇皲裂、杨梅舌等。一旦确诊本病,临床治疗上给予适当退热、补液支持治疗以及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可以逐渐控制病情,一般本病的预后良好[6-8]。但是,对于不完全川崎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早期临床确诊有一定难度。确诊的困难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迟,病情不能得到早期的控制而发生冠脉损害等并发症[9-11]。如何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以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防止冠脉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通过对比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在对合并冠脉损害患儿和无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的对比中,合并冠脉损害的患儿出现皮疹和嘴唇皲裂的概率显著低于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患儿,没有出现皮疹和嘴唇皲裂的患儿常常就是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这提示临床上对于没有出现皮疹和嘴唇皲裂的患儿,应更加关注其冠脉病变的可能,及时完善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以明确诊断。

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结果显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年龄更小,这可能与年龄小的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发育更不完善有关[12]。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入院前和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的天数均显著长于典型川崎病患儿,这主要和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较为困难有关。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概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这与蔡丽君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主要和不完全川崎病确诊较慢,未能早期针对性用药控制病情有关。

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对比结果显示,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中,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更大,而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白细胞计数低于12×109/L的比例更高,这说明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不如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周万平等[14]的研究结果表示,可能正是由于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较低,导致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患儿的年龄和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之前发热的天数是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不完全川崎病诊断的延迟,导致静脉丙种球蛋白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加上患儿的年龄小,增加了其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这与胡建芬等的研究结果[15-17]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患儿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1]陈玮.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410-412.

[2]王冬玲.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283-284.

[3]陈智,黄希勇,杨舟,等.425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266-2269.

[4]Nakamura Y,Yashiro M,Uehara R,et al.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results of the 2007~2008nationwide survey[J].Epidemiol,2010,20(4):302.

[5]Anderson MS,Todd JK,Glode MP.Delayed diagnosis of Kawasaki syndrome: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J].Pediatrics,2005,115(4):428.

[6]陈桃,杜娟,陈书琴,等.2003~2008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患儿川崎病临床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8):2495-2496,2480.

[7]Honkanen VE,McCrindle BW,Laxer RM,et al.Clinical relevanc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inflammation in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13,24(2):122.

[8]Fabienne Mueller,Walter Knirsch,Paul Harpes,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acute changes in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 caused by Kawasaki disease:risk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of stenotic lesions[J].Clin Res Cardiol,2009,98(2):501.

[9]陈琳.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5):849-850.[10]Taneichi H,Miyawaki T.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J].Nippon Rinsho,2011,69(3):515-519.

[11]Newburger JW,Takahashi M,Beiser AS,et al.A singl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gamma globulin as compared with four inf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Kawasaki syndrome[J].N Engl J Med,1991,324(23):1633-1639.

[12]赵文生,吕进泉,杨勇,等.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9):3109-3111.

[13]蔡丽君,张弦.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探讨[J].临床荟萃,2010,25(8):691-692.

[14]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川崎病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血清IL-4、IFN-γ水平关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836-838.

[15]Durongpisitkul K,Soongswang J,Laohaprasitipom D,et al.Gammaglobulin Failure and Re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c Research,2012,53(1):180.

[16]赵丽丽,王一彪,索琳,等.C反应蛋白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8):128-132.

[17]胡建芬,罗海燕.不完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6):1106-1108.

猜你喜欢
病组丙种球蛋白川崎
在DRG付费下中医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前10病组分析研究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共病情况分析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