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方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2014-08-15 00:44山西王炳茗薛砚之
职业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太谷副词形容词

山西 王炳茗 薛砚之

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对于方言形成了挑战,当下全世界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从传统社会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无论就公共事务还是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来看,方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实际功用和社会价值。近年来,方言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方言的积极意义开始重新审视,方言这一反映“地方性”特点的“知识”,在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历来以“金太谷”著称。太谷方言语言体系属晋语并州片晋阳小片,其地方特色浓郁,方言中副词的丰富性、意义表达的生动性十分突出,方言的文化内涵、语法结构、语音结构也独具特色。本文对太谷方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进行了浅析。

一、语音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口迁徙的影响,太谷方言中普通话的因素不断增加,声调、词汇变化较大,而基本声母、韵母却变化较小。县内各地区之间的言语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比较一致,代表本县方言的是太谷城关话。县内言语的差异主要是南北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县境内的乌马河为界,以南称之为“河儿南”,以北称之为“河儿北”。河儿南、北言语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河儿南的儿化音明显多于河儿北;其二,一些常用词的读音南北有较大差异。如河儿北把“是”读如“四”,河儿南则读如“四儿”;河儿北把“半”读如“变”,把“坐”读如“厥”;河儿南把“吴”读如“欧”。在同周围地区方言的交流中,太谷方言也表现的比较活跃。如把“书”读如“夫”,这与河东方言相同;把“初”读如“搓”,把“祖”读如“左”等,这与上党方言相同;把“火柴”叫做“洋取灯儿”,这与北京方言相同。

二、词汇

太谷方言中构词的重叠手段比汉语普通话数量多、更宽泛。例如“村村”、“狗狗”、“桌桌”、“腿腿”、“圪刷刷”、“门搭搭”、“酒盅盅”、“圪摇圪摇”、“圪说圪说”。有些方位词在使用时有所转移或变化。如把“后面”说成“后头”,把“下面”说成“底头”,把“里面”说成“嘿里”等。加缀词名词化,加前缀者少,加后缀者多,缀字数量多而杂,常见的有“子”、“儿”、“头”、“的”。如:“魔子”、“小子”、“头儿”、“奴儿”、“臭骨头”、“懒骨头”、“讨吃的”、“扣足面的”。常见量词习惯搭配。如:“一槐(颗)西瓜”、“一槐(头)鸡儿”、“一圪瘩(块)肥皂”、“一圪节(节)烟筒”、“一圪堆(堆)土”、“一根(棵)枣树”、“一根(床)被子”、“一挂(辆)洋车子”、“一盒盒(盒)洋火”。

三、语法

1.名词重叠的语法作用,有的是用于表小、表爱,如“包包”、“花花”;有的用于表达日常饭食、用品,如“菜汤汤”、“圆碟碟”;有的是为了适于孩童学语,如“帽帽”、“袄袄”。在使用时,有的在原表小、表爱的基础上其程度尚可加深,如“猴匙匙”、“亲娃娃”,但名词重叠之后不能再加儿尾或子尾,如“狗狗”不能说成“狗狗儿”或“狗狗子”;有些名词重叠后词性发生变化,在表达中起着形容词的作用,如“人人书”、“格格纸”。

2.形容词重叠的语法作用通常是用于加深表达程度,如“高高底”、“明明底”、“绿绿底”。形容词重叠在表达中通常是做定语,修饰另外一个名词,如“高高底个子”、“白白底脸”、“红红底衣裳”。有时也发生词性的变化,起副词作用,做状语或补语,如“饱饱底吃”(作状语)、“高高底唱”(作状语);“吃得饱饱底”(作状语)、“唱的高高底”(作状语)。形容词重叠后还可“儿”化,如“饱饱儿底吃”、“高高儿底唱”、“吃得饱饱儿底”、“唱得高高儿底”。形容词重叠后在“底”字之后再加“的”字,如“高高底的个子”、“高高儿底的个子”。

3.太谷方言中副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表肯定、否定的副词具有特色;二是一些副词存在着自身的习惯用法。如:“是”和“不是”常有“儿”化音,说成“是儿”、“不是儿”;把“没有”说成“没啦”。

4.介词的习惯用法有如:“来……”常常相当于中的“让……”。例如“来我去吧”(让我去吧)、“来我做吧”(让我做吧)。这种表达一般是用于第一人称单数的前面,如果是其他人称则用“叫……”来表示,例如“叫他走吧”、“叫他们去吧”。又如“叫……”还常常相当于普通话中“被……”。例如“他叫人打咧”(他被人打了)。“叫雨淋湿咧”(被雨淋湿啦)。再如:“跟……来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象……一样”,例如,“他跟鬼来底”(他象鬼一样)、“猴鬼们跟雀儿来底”(孩子们象小鸟一样)。

5.普通话太谷方言中语尾词较多,使用也很灵活。(1)“咧”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啦”。如:“吓得圪钻咧”、“圪夹住尾巴咧”。(2)“当”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呀”。如:“纵当”(干什么去呀)、“吓煞当”(吓死呀)。(3)“嘞”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或“呐”。如:“比他可强多嘞”(比他强多呢)、“还早些嘞”(还早点呐)。(4)“吧”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吧”如:“回的吧”(回去吧)、“快儿走吧”(快些走吧)。“呀”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呀”、“哪”或“啊”。如:“去呀”(准备去呀)、“该怎呢呀”(该怎么办哪)、“不能兀底做呀”(不能那么做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汉语是世界上最绚丽多彩的瑰宝,而方言才是百姓生活中的通用语,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发展母语是通过发展方言来间接实现的。部分方言因各种因素而传播开去,渗透到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更显出方言之生命力强大。因此,要研究语言,必须研究使用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和社会;反之,研究社会和历史,也可以从语言中找到线索和证据。太谷方言文化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文化性,对于研究山西晋中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迁移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1]李旭清.沧桑榆社[M].山西: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02.

猜你喜欢
太谷副词形容词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认识形容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副词和副词词组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