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悲秋”文化意识的嬗变

2014-08-15 00:43徐晓楠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秋景悲秋萧瑟

徐晓楠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诗经》是最早记录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情结的一部典籍。所谓“悲秋”,即触景生情、见秋生悲。《礼记》中“秋之为言愁也”,秋之萧瑟衰颓的景象,易使人生发哀怨、忧愤之情,这在《诗经》中的《小雅》和《国风》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小雅?四月》中有这样的描写“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秋天凉风习习,秋雨阵阵,百花凋落,草木枯槁,一片凄凉的景象。然而作者却通过对秋天衰败肃杀景象的细致刻摹,表现作者因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而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无家可归的愤怒和控诉。当然,这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借秋景写悲情,与奴隶社会时期庶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卑贱,深受奴隶主阶级压榨、剥削的生存现状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水草茂盛,草上的露水已因天气的寒冷而结成了霜。然而诗人苦苦思念的“伊人”却怎么也无法寻到。这种凄清、寂静、肃杀的秋景触动了诗人对“伊人”寻而不得的哀伤之情。这种触景生情实则诗人内心情感体验的流露。

《诗经》中诗人悲秋情结的抒发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通过自然景物做导火索,触发了诗人的悲情。然而诗人真正自我意识的觉醒应在战国时代。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对秋天也有独特的思考。《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由季节更替,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景色,感受到人生易老、时不我待的悲情。在《九歌·湘夫人》中,诗人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瑟瑟、落叶飘渺,这样凄清的景色中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及其惆怅的心情。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融情于景,屈原都不是直意摹写秋天的人,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初见端倪。在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秋景进行细腻刻画的人是宋玉。在《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宋玉亦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随着历史的推移,朝代的变更,文人的“悲秋”情结并未中断。

建安时期,战争不断、南北分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复杂,门阀制度黑暗。以“三曹”为核心的建安诗人群体,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强烈的个性表现精神,但常常哀叹人生的短暂,因而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以此赋诗,形成了共同的文学风格“慷慨悲凉”,这也是建安文人“悲秋”心理在文学上的具体显现。曹操的《苦寒行》里有“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阮瑀也曾赋诗“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这些诗句已明确地表现了促使文人生发悲伤之感的是萧瑟凄凉的秋景。鲁迅曾说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悲秋”的文化心理实际上是文人对宇宙和人生独立思考后的心理体验,这些思考都是在建安时期,这一充满悲剧性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悲凉慷慨”的诗风在文人普遍具有的“悲秋”心理上,能产生共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空前繁盛的一个朝代,唐统治者采取开放的,兼容并包的统治政策,使得唐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呈现出辉煌气象。唐代的大多数文人都积极入世,但“悲秋”之情却也无时不在。如初唐文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开阔,把秋日景象写得气韵生动,但此文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言志,“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难看出,王勃心中怀才不遇、羁旅行役之苦和对悲凉命运的嗟叹。在唐代,甚至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集悲秋诗作之大成的要数杜甫了。古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在他的《秋兴八首》中创造了一种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的悲秋境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诗人将池中黑色的菰米比喻成一片片黑云,让人心情倍感压抑。露水寒冰,莲花也凋零了,放眼望去,悲秋之情溢满全池。“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天江水寒冷,鱼龙都因江水的寒冷而感到寂寞,更何况人呢?!诗人融情于景,将浓浓的故国情思融入到凄寒萧瑟的秋景之中。杜甫将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完美的结合,不知弥漫着几多风雨几多愁。

相对于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唐文化而言,宋文化具有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特点。两宋时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不断,这使得两宋汉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了忧患文化意识,因而在描写秋天时往往表现出别多聚少的哀愁和寂寞凄苦的心境。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本是悲伤,而分离却在秋天,这更增添了词人的伤感。李清照《声声慢》,开篇以十四叠字营造出浓郁的悲愁,然后细致刻画了秋天天气、秋风、秋雁、秋菊、秋雨、梧桐等意象。情景交融,将凄惨暗淡的心境和国破家亡的悲痛融为一体,散发出强烈的“悲秋”气韵。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作者虽有杀敌之志却报国无门,岁月虚度,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包含了太多的抑郁、焦虑、痛苦和失落。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虽然在元明清时期诗词不如唐宋时期创作的辉煌,但诗词中所流露出文人的悲秋文化心理是不变的。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不高,统治者对文化不够重视,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凝练地勾勒出一个在秋天的夕阳下漂泊天涯的游子孤独、寂寞、伤感、茫然的情态。除此之外,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萎迷”等描写苍凉、萧瑟的秋天的句子,为“长亭送别”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悲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了突出黛玉凄惨的身世,“草木摇落”的命运,特意让她秋夜听雨,“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于是,那多愁善感、愁苦凄凉的人物形象便成为文学史上的典型。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所谓文如其人,这一特征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古人的这种文化意识从《诗经》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流变,最终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秋”文化。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秋景悲秋萧瑟
摄影·美好安徽
我的1919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创享空间
秋景
画秋天,写秋景
驱散萧瑟感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羊艾茶园秋景
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