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选择:社工专业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探究

2014-09-01 06:03盛志宏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工意愿职业

盛志宏

【摘要】梳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以及社工教育的发展进程,阐释双重认同对社工专业本科生从业意愿的影响,提出改进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社工专业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职业认同从业意愿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48-04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6 年中共中央提出“构建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之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阶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意愿较低,人才培养规模不能有效转化为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大约有250多所高校开办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年平均毕业生人数约为10000人左右,而其中仅有10%~30%的毕业生在社工相关岗位就业,多数学生放弃了所学专业,另谋发展。社会工作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广西表现得尤为明显。

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给主要有两个途径: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民政系统,其他行业尚未有大的进展,福利领域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性水平不高。在专业教育方面,广西高校是从2000年开始陆续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至2013年有4所专科院校和8 所本科院校设立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其中2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但是,总体招生规模不大,毕业生人数较少,近3年本科每年毕业人数约350人左右,尽管一次就业率基本可以达到90%以上,但从事对口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以广西大学为例,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2013年毕业4届学生,总计193人,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只有35人,比例仅为18%,其中留在广西的寥寥无几,专业人才浪费和流失极为严重。因此,对广西高校而言,提高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迫在眉睫。本文试图分析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和专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进而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社会工作的双重认同: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

(一)认同的含义。关于“认同”的研究始于弗洛伊德,他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对“认同”进行了阐释,认为认同是个体无意识的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而后埃里克森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自我认同”的概念,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不同时空条件下,对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认知和体验。他的认同理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未能阐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解决,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他认为,“自我”这一概念是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前者关注个体对自我特征的描述,而后者强调个人所处的社会情境,即“个体知道他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他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而且,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是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的,共同形成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其中社会认同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更加显著。对于社会认同的测量,普遍采用认知、情感和评价的三维度划分法。其中,认知是指个体对群体身份的意识、知觉和了解,包括自我分类和群体成员资格的典型性;情感是指对自己群体成员资格的认可,包括归属感及喜好;评价成分强调成员对群体的看法。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与专业教育的发展。在西方语境中,profession不仅仅是指赖以谋生的工作 (occupation),它更强调职业的专业基础,它是需要通过长时间培训和正式认证、借助科学或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来开展的工作,是“专业化职业”,如医生、律师、社工等。西方学者福塞斯和丹利斯韦兹选择了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8种职业来研究专业化历程,总结出四个标准用以判断某种职业是否具有专业地位。一是必需性,即“服务工作对服务使用者和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和不可少的”;二是排他性,即“实务工作者对专业服务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三是复杂性,即“服务工作不是程式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涉及专门知识的灵活应用”;四是自主性,即“服务提供者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由以上标准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化本质上就是通过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利他性与必需性,以维护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权威性与自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与社会的动态过程。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确立、认同和完善,是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的基础上,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可并制度化,社会工作职业群体(职业组织)被社会认同并获得保护的过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建构过程,包括职责确定、职业定位、从业资格认定、岗位配备、工作激励机制、组织制度确立、评价体系、声望确立等内容。

就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而言,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前后相继进而一体化的过程。早期西方的社会救助多为慈善人士、宗教组织开展的志愿性的社会互助活动,而此类活动的推广需要职业化的组织和个人来承担,因而逐渐出现了组织化的慈善服务机构以及受薪的社会工作者,进而出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岗位;此后,随着服务内容的扩充与服务对象的增加,对服务质量的诉求直接引发了专业化的要求,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运而生。简言之,西方社会工作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催生了专业教育的发展,反观我国则完全不同。

在我国,民政系统的本土社会工作是既存事实,可以说我们是先有类似于社会工作的“职业”或曰“岗位”,再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而在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同时,改变实际社会工作半专业、行政化的特点,从而提升整体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化的发展并且两者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在普通中国公众的理解中,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更多的是指“为了获得生活来源所从事的一种工作类别”,其作为“专业化职业”的本质尚未被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的定义是以职业的谋生性为核心的,“职业是为了获得生活来源所从事的工作类别,职业的属性是目的性、社会性、群体性、规范性和稳定性”,这是公众评价社会工作这份职业的标准,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还不为公众所普遍认知与接纳,它只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群体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群体内部的“小众话题”。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专业认同是指社会(社区、组织、群体等)和个人对某一专业的整体认可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积极情感以及行动。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自我认同是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接受与认可的程度,它决定了在专业知识的研究与学习中的态度和行动。具体而言,专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性专业认同,这是对专业理性层面的看法,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内涵等方面的了解;二是情感性专业认同,这是对专业感性层面上的看法,即学生与所学专业情感上的连结程度;三是可持续性专业认同,即由内化了的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而产生的持续性的对专业学习和实践的积极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伦理、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相应职业及其正向社会功能的认可或肯定态度。专业的社会认同是某一个专业的合法性基础,社会认同度越高,意味着该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大,专业发育就越成熟,制度性障碍就越小。

职业认同是社会(社区、组织、群体等)和个人对某一职业的整体认可以及由此形成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以及行动。社会工作职业的自我认同,是社工职业者对自我职业现况、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是对这一职业的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是社会认可,社会工作这一职业被社会定义,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空间,社会对这一职业的发展,以及对这一职业的理念、价值、行动取向的认可和肯定。即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观、运作方式符合主流价值观,并且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职业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对职业选择评价的基础,社会认同度越高,意味着该职业在就业市场上越受欢迎,求职者的从业意愿越强。

一般而言,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和相互强化的,无论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其认同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不同认同主体(个体与社会)对认同对象的基本评判及其相互作用的状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的特征决定了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也不高,而无论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或从业者的自我认同程度都明显高于社会认同。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工作烦琐不稳定、工作前景不明朗、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不健全,有近七成社会工作者感觉社会认同不够。

社会工作本科生作为专业群体的后备力量,他们面临职业抉择时,他们的从业意愿更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是自我认同还是社会认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二、社会工作双重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一)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路径。我国关于认同影响从业意愿的研究数量不多,集中于护理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等几个领域,而社会工作领域中存在着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即专业认同度高但从业意愿低。研究者陈清丹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参与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将近27% 的学生对此专业没有感觉,还有一半以上是喜欢本专业的,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明确了将来会以社会工作作为择业的方向,而笔者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研究者林诚彦以广东8所本科院校 276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的实证研究,对此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学生不选择社工行业,并不意味着他不认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专业价值,而是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转行。他研究的最终结论是专业认同是联系学生主体行为意愿与客体环境因素的桥梁,外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专业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从业意愿。那么影响专业认同的外在因素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研究者廖正涛以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社会工作本科生320人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四川地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较高;报考意愿、社工知晓情况和对社会工作的初始认知对于专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而这三者实反映的正是社会客观环境。学生是否报考某个专业、对某个职业的认知情况以及初始印象如何,均与该职业的社会认同程度以及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关。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不明,社会的职业认同偏低,导致当前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因而社工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意愿较低,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因此,可以说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是多重而复杂的:职业认同直接影响从业意愿;与此同时,职业认同通过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又间接影响从业意愿。 见图1。

图1

(二)双重认同下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按照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学科专业可作出如下区分,见表1。

表1

专业认同

高 低

职业认同 高 Ⅰ Ⅱ

低 Ⅲ Ⅳ

类型Ⅰ代表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双高的专业,属于热门专业;类型Ⅳ与类型Ⅰ相反,属于双低的冷门专业;类型Ⅲ是职业认同低于专业认同,新兴专业多处于这一阶段;类型Ⅱ是职业认同高于专业认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从业意愿的高低与学科专业双重认同程度密切相关:

类型Ⅰ代表双高热门专业,高的职业认同激发报考热情,自愿报考比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高,学习积极性高,从业意愿较强。当然从业意愿能否转化为就业率,与社会经济对职业的需求密切相关,未经认真思考的大量学生盲目涌入,可能会导致入学时录取分数的提高,以及毕业时人才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类型Ⅳ代表双低的冷门专业,低的职业认同导致较低的报考意愿,高校会降低录取分数,接受调剂考生,若教育得当,专业认同会有所增强,但职业认同较低的现实仍抑制学生的从业意愿。

类型Ⅲ代表职业认同低于专业认同,社会工作之类的新兴专业多处于这一阶段,职业认同低是因为公众不知晓或不认同其专业价值,或者即使知晓并认同其社会价值,但因其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发展机遇少而不认为是好职业。专业认同度高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主要与学校教育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以广西大学为例,尽管2010~2013届毕业生的从业率仅有18%,从业人数只有35人,但也远远高于入学当年各级第一志愿报考人数的总和(13人),更不用说认同其专业但无奈另作他选的学生占有很高的比例。

三、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社工专业学生从业意愿的增强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高校既是培育专业认同的主体力量,又对职业认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而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社工学生的从业意愿。

(一)社会工作教育向中学延伸与渗透,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专业,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并不了解,而相关研究表明,是否知晓、是否主动报考以及进入大学前的初始认识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较大影响,那么将社会工作教育向高中延伸与渗透,增加学生、老师以及家长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与兴趣,这对于提升学生高考报考意愿以及将来选择对口职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高校采用的宣传方式基本只是在高考报名前进入当地某些中学或通过公共展台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这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与当地中学加强联系与互动,派驻学校社工,定期在校园开展学生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这样不但增加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也使接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工作,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提高学生高考报考环节的兴趣。

(二)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理念融入到本科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教育,多与同业群体交流,培养情感认同,即使另谋职业,具有专业技能与专业理念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认同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不少社工毕业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且这些改变都是积极正向的,不但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而且随着专业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强化专业实践,深化学校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培养专业认同极为关键,而且良好的实践模式、实践平台和保障机制对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从业意愿也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学校应该创新实践模式,加强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一是建立学校与实务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性的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理念的认同,而且可以发掘自身的兴趣与优势,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建立双督导制,在社工学生的实践过程同时配备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互动,增加学生的效能感;三是探索挂职机制,高校选拔专业兴趣浓厚、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到实务机构挂职,这种职业化的培养机制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还可以直接为实务部门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诚彦.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3)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50页)

[2]王卓琳,罗观翠.论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社会集群行为的观照域[J].求索,2013(11)

[3]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王君.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影响——基于辽、津、宁、新四地社会工作师信息库数据的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2

[5]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2)

[6]闭伟宁,刘蕃,刘惠婷.浅谈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问题[J].广西教育,2013(7)

[7]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8]向楠.社会工作人才缺口大:七成人感觉社会认同不够[N].中国青年报,2011-03-29

[9]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10]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2)

[11]聂德民,宋守华.大陆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工作,2009(12下)

[12]路幸福,杜凤.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困惑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4(4)

[13]周欢.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05)

(责编黎原)

一般而言,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和相互强化的,无论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其认同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不同认同主体(个体与社会)对认同对象的基本评判及其相互作用的状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的特征决定了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也不高,而无论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或从业者的自我认同程度都明显高于社会认同。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工作烦琐不稳定、工作前景不明朗、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不健全,有近七成社会工作者感觉社会认同不够。

社会工作本科生作为专业群体的后备力量,他们面临职业抉择时,他们的从业意愿更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是自我认同还是社会认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二、社会工作双重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一)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路径。我国关于认同影响从业意愿的研究数量不多,集中于护理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等几个领域,而社会工作领域中存在着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即专业认同度高但从业意愿低。研究者陈清丹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参与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将近27% 的学生对此专业没有感觉,还有一半以上是喜欢本专业的,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明确了将来会以社会工作作为择业的方向,而笔者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研究者林诚彦以广东8所本科院校 276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的实证研究,对此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学生不选择社工行业,并不意味着他不认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专业价值,而是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转行。他研究的最终结论是专业认同是联系学生主体行为意愿与客体环境因素的桥梁,外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专业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从业意愿。那么影响专业认同的外在因素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研究者廖正涛以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社会工作本科生320人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四川地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较高;报考意愿、社工知晓情况和对社会工作的初始认知对于专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而这三者实反映的正是社会客观环境。学生是否报考某个专业、对某个职业的认知情况以及初始印象如何,均与该职业的社会认同程度以及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关。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不明,社会的职业认同偏低,导致当前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因而社工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意愿较低,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因此,可以说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是多重而复杂的:职业认同直接影响从业意愿;与此同时,职业认同通过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又间接影响从业意愿。 见图1。

图1

(二)双重认同下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按照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学科专业可作出如下区分,见表1。

表1

专业认同

高 低

职业认同 高 Ⅰ Ⅱ

低 Ⅲ Ⅳ

类型Ⅰ代表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双高的专业,属于热门专业;类型Ⅳ与类型Ⅰ相反,属于双低的冷门专业;类型Ⅲ是职业认同低于专业认同,新兴专业多处于这一阶段;类型Ⅱ是职业认同高于专业认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从业意愿的高低与学科专业双重认同程度密切相关:

类型Ⅰ代表双高热门专业,高的职业认同激发报考热情,自愿报考比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高,学习积极性高,从业意愿较强。当然从业意愿能否转化为就业率,与社会经济对职业的需求密切相关,未经认真思考的大量学生盲目涌入,可能会导致入学时录取分数的提高,以及毕业时人才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类型Ⅳ代表双低的冷门专业,低的职业认同导致较低的报考意愿,高校会降低录取分数,接受调剂考生,若教育得当,专业认同会有所增强,但职业认同较低的现实仍抑制学生的从业意愿。

类型Ⅲ代表职业认同低于专业认同,社会工作之类的新兴专业多处于这一阶段,职业认同低是因为公众不知晓或不认同其专业价值,或者即使知晓并认同其社会价值,但因其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发展机遇少而不认为是好职业。专业认同度高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主要与学校教育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以广西大学为例,尽管2010~2013届毕业生的从业率仅有18%,从业人数只有35人,但也远远高于入学当年各级第一志愿报考人数的总和(13人),更不用说认同其专业但无奈另作他选的学生占有很高的比例。

三、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社工专业学生从业意愿的增强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高校既是培育专业认同的主体力量,又对职业认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而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社工学生的从业意愿。

(一)社会工作教育向中学延伸与渗透,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专业,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并不了解,而相关研究表明,是否知晓、是否主动报考以及进入大学前的初始认识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较大影响,那么将社会工作教育向高中延伸与渗透,增加学生、老师以及家长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与兴趣,这对于提升学生高考报考意愿以及将来选择对口职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高校采用的宣传方式基本只是在高考报名前进入当地某些中学或通过公共展台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这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与当地中学加强联系与互动,派驻学校社工,定期在校园开展学生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这样不但增加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也使接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工作,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提高学生高考报考环节的兴趣。

(二)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理念融入到本科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教育,多与同业群体交流,培养情感认同,即使另谋职业,具有专业技能与专业理念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认同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不少社工毕业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且这些改变都是积极正向的,不但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而且随着专业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强化专业实践,深化学校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培养专业认同极为关键,而且良好的实践模式、实践平台和保障机制对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从业意愿也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学校应该创新实践模式,加强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一是建立学校与实务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性的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理念的认同,而且可以发掘自身的兴趣与优势,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建立双督导制,在社工学生的实践过程同时配备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互动,增加学生的效能感;三是探索挂职机制,高校选拔专业兴趣浓厚、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到实务机构挂职,这种职业化的培养机制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还可以直接为实务部门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诚彦.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3)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50页)

[2]王卓琳,罗观翠.论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社会集群行为的观照域[J].求索,2013(11)

[3]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王君.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影响——基于辽、津、宁、新四地社会工作师信息库数据的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2

[5]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2)

[6]闭伟宁,刘蕃,刘惠婷.浅谈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问题[J].广西教育,2013(7)

[7]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8]向楠.社会工作人才缺口大:七成人感觉社会认同不够[N].中国青年报,2011-03-29

[9]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10]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2)

[11]聂德民,宋守华.大陆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工作,2009(12下)

[12]路幸福,杜凤.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困惑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4(4)

[13]周欢.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05)

(责编黎原)

一般而言,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和相互强化的,无论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其认同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不同认同主体(个体与社会)对认同对象的基本评判及其相互作用的状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的特征决定了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也不高,而无论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或从业者的自我认同程度都明显高于社会认同。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工作烦琐不稳定、工作前景不明朗、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不健全,有近七成社会工作者感觉社会认同不够。

社会工作本科生作为专业群体的后备力量,他们面临职业抉择时,他们的从业意愿更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是专业认同还是职业认同?是自我认同还是社会认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二、社会工作双重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一)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路径。我国关于认同影响从业意愿的研究数量不多,集中于护理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等几个领域,而社会工作领域中存在着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即专业认同度高但从业意愿低。研究者陈清丹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参与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将近27% 的学生对此专业没有感觉,还有一半以上是喜欢本专业的,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明确了将来会以社会工作作为择业的方向,而笔者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研究者林诚彦以广东8所本科院校 276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的实证研究,对此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学生不选择社工行业,并不意味着他不认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专业价值,而是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转行。他研究的最终结论是专业认同是联系学生主体行为意愿与客体环境因素的桥梁,外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专业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从业意愿。那么影响专业认同的外在因素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研究者廖正涛以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社会工作本科生320人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四川地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较高;报考意愿、社工知晓情况和对社会工作的初始认知对于专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而这三者实反映的正是社会客观环境。学生是否报考某个专业、对某个职业的认知情况以及初始印象如何,均与该职业的社会认同程度以及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关。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不明,社会的职业认同偏低,导致当前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因而社工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意愿较低,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因此,可以说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是多重而复杂的:职业认同直接影响从业意愿;与此同时,职业认同通过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又间接影响从业意愿。 见图1。

图1

(二)双重认同下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按照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学科专业可作出如下区分,见表1。

表1

专业认同

高 低

职业认同 高 Ⅰ Ⅱ

低 Ⅲ Ⅳ

类型Ⅰ代表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双高的专业,属于热门专业;类型Ⅳ与类型Ⅰ相反,属于双低的冷门专业;类型Ⅲ是职业认同低于专业认同,新兴专业多处于这一阶段;类型Ⅱ是职业认同高于专业认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从业意愿的高低与学科专业双重认同程度密切相关:

类型Ⅰ代表双高热门专业,高的职业认同激发报考热情,自愿报考比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高,学习积极性高,从业意愿较强。当然从业意愿能否转化为就业率,与社会经济对职业的需求密切相关,未经认真思考的大量学生盲目涌入,可能会导致入学时录取分数的提高,以及毕业时人才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类型Ⅳ代表双低的冷门专业,低的职业认同导致较低的报考意愿,高校会降低录取分数,接受调剂考生,若教育得当,专业认同会有所增强,但职业认同较低的现实仍抑制学生的从业意愿。

类型Ⅲ代表职业认同低于专业认同,社会工作之类的新兴专业多处于这一阶段,职业认同低是因为公众不知晓或不认同其专业价值,或者即使知晓并认同其社会价值,但因其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发展机遇少而不认为是好职业。专业认同度高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主要与学校教育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以广西大学为例,尽管2010~2013届毕业生的从业率仅有18%,从业人数只有35人,但也远远高于入学当年各级第一志愿报考人数的总和(13人),更不用说认同其专业但无奈另作他选的学生占有很高的比例。

三、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社工专业学生从业意愿的增强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高校既是培育专业认同的主体力量,又对职业认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而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社工学生的从业意愿。

(一)社会工作教育向中学延伸与渗透,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专业,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并不了解,而相关研究表明,是否知晓、是否主动报考以及进入大学前的初始认识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较大影响,那么将社会工作教育向高中延伸与渗透,增加学生、老师以及家长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与兴趣,这对于提升学生高考报考意愿以及将来选择对口职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高校采用的宣传方式基本只是在高考报名前进入当地某些中学或通过公共展台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这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与当地中学加强联系与互动,派驻学校社工,定期在校园开展学生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这样不但增加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也使接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工作,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提高学生高考报考环节的兴趣。

(二)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理念融入到本科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教育,多与同业群体交流,培养情感认同,即使另谋职业,具有专业技能与专业理念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认同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不少社工毕业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且这些改变都是积极正向的,不但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而且随着专业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强化专业实践,深化学校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培养专业认同极为关键,而且良好的实践模式、实践平台和保障机制对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从业意愿也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学校应该创新实践模式,加强与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一是建立学校与实务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性的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理念的认同,而且可以发掘自身的兴趣与优势,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建立双督导制,在社工学生的实践过程同时配备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互动,增加学生的效能感;三是探索挂职机制,高校选拔专业兴趣浓厚、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到实务机构挂职,这种职业化的培养机制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还可以直接为实务部门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诚彦.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3)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50页)

[2]王卓琳,罗观翠.论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社会集群行为的观照域[J].求索,2013(11)

[3]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王君.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影响——基于辽、津、宁、新四地社会工作师信息库数据的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2

[5]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2)

[6]闭伟宁,刘蕃,刘惠婷.浅谈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专业认同问题[J].广西教育,2013(7)

[7]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8]向楠.社会工作人才缺口大:七成人感觉社会认同不够[N].中国青年报,2011-03-29

[9]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10]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2)

[11]聂德民,宋守华.大陆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工作,2009(12下)

[12]路幸福,杜凤.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困惑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4(4)

[13]周欢.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05)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社工意愿职业
青春社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社工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