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视阈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4-09-01 06:43龙柳萍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多元性智力多元化

龙柳萍

【摘要】多元化社会对人才培养多元化提出了要求,应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引进多元化观念,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实现评价目的多元化,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维度要素多元化,以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多元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80-02

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力的多元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随着人类文化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一直清晰地表现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引进多元化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尝试中。

一、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越来越明晰,高职人才培养多元化正是高职院校为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而作出的主动选择。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国家层面上,从制定教育政策的角度,曾经多次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多元化要求。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出了多元化观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校发展状况的影响。多元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应对职业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各职业院校发展不同步的必然选择。以我校地处的柳州地区为例,本地几所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描述大体一致,都提出要培养满足柳州产业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特别要满足《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人才发展规划要求:“适应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需要,以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培养造就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各校发展道路不同,生源质量有差异,依托的行业背景各异,区域内的国家示范高职、省级示范高职、后发展的一般高职,各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会有差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也应该有区别。即使在学院内部,各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存在多元化因素。

(三)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基于能力培养的评价,整个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延伸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人选择,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培养目标的弹性,在确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状况做相应调整,注意因材施教。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文化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世界文化报告(1998)》中阐述了文化多元的观念,论证了文化价值的多样性与多元性时代的必然性。具体包括:“第一,文化多元性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性的一种表达,它本身就具有价值。第二,它为平等、人权和自决原则所要求。第三,类似于生物的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可以帮助人类适应世界有限的环境资源。在这一背景下,多元性与可持续性相连。第四,文化多元性是反对政治与经济的依赖和压迫的需要。第五,从美学上讲,文化多元性呈现一种不同文化的系列,令人愉悦。第六,文化多元性启迪人们的思想。第七,文化多元性可以储存好的和有用的做事方法,储存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文化多元为人才培养多元化提供了存在的价值。

(二)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是中外心理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由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控制)智力等七种智力(因素)构成,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每个个体都具有丰富的智力构成,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独特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与发展方向,这为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人才培养多元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的构建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主要以校内为主,一般由教务处协调实训处、督导室负责学校层面的组织、监控,教学系部和教研室直接领导一线教师实施教学管理,主要通过授课教师以课内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终结式评价。

提倡多元化评价首先要解决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年来,各高职学校为解决评价主体多元化问题而努力引进校外评价主体,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目前比较流行的评价要素是“政行企校”四维,不少高职都在尝试通过利益共同体形式,即“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以互利共赢为前提,以契约和协议形式建立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实体或实体联盟”形式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政行企校”四维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由所处地位不同,各自发挥的作用有差异。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不直接参与具体项目的运营,但作为高职教育的举办者、领导者,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规划发展路径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行业连接教育和产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所需的信息,引导职业教育走近行业和企业实际需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提供兼职教师和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益共同体中,高职院校是最终的受益者,应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天然使命的高职院校,以最主动积极的姿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解读行业、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依据企业人才需求,完成多元化人才培养任务。高职院校应出于推动自身发展完善的目的,主动评价自身的发展状况,在建构完善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监控机制基础上,推动合作各方,甚至在“政行企校”四维主体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引进学生、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等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在当下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境的前提之下,以“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在深入探讨利益共同体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试行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这应是加强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尝试。

(二)制定多元化评价目的。传统的评价注重对人才的鉴别和选拔功能,通过考试分数将学生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为各类选拔提供依据。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出了鉴别和选拔目的之外,还应注意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人才标准体系中的位置、自身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提倡人才培养评价多元化,应注意从评价出发,关注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和矫正作用。从评价目的出发,还应关注评价对教师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教学能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课程建设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的监控是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等。

(三)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的评价本身具有导向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较单一,教师主要通过平时报告、作业,或期末卷面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这种方式常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状况,也缺乏有效的实时反馈,教师和学生均难以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方法。

有效的评价应充分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性要建立在对数据的充分有效分析基础之上,对无法用数字简单描述的属性和特征可以结合实证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有效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注意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期末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并对最终学习效果做出全面评价,其中关键在于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能对自己教学和学习情况及时的充分认知。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维度。高职教育应该跳出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的模式,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上,提高技能竞赛成绩、职业证书在高职学生综合实力评价的比重,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竞赛、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按比例折算,达到一定分值可以免修相应课程或获得加分。

高职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还可以从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实习综合表现等角度综合评价,从评价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化社会对人才培养多元化提出了要求,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引进多元化观念,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目的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维度要素多元角度深入研究,应该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H 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只海平,王明耀,富国亮.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下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多元性智力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