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现状研究

2014-09-11 23:26孔光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实证分析通识教育

孔光生

摘要:通识教育改革近年来已成为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亮点,尤其是以985高校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本研究立足于XX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问卷、访谈、现场听课等方式,进一步澄清南京大学当下通识教育的现状。结果表明,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尚未厘清;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目标尚未达到;尤其是优秀资源匮乏,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20-03

一、引言

自2000年以来,作为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先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本科生实施前期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为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基本形成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办学模式。[1]

以XX大学为例,2009—2010年着手新一轮的本科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三三制本科教育体系”、增加“新生研讨课”、建设“高水平通识课程”。截至2013年春季学期,学校已开设通识课程47门。本研究作为XX大学“985工程”三期“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之“XX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2012-2013)成果之一,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现场听课,发现通识课程实施当中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

二、研究结果

学生访谈资料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通识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课,有几位同学在访谈中反映:

“……我的感觉是专业课是更优先的。选一点轻松一点的通识课,这样通识课也能认真听完。……大家都关注自己的专业课,GPA,对通识课关注不够……觉得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没有的话以后照样学习、照样工作,但还是有用的。但是专业课这个极端很难自己去弥补,需要系统训练……用处低于专业课,凭兴趣;专业课是最有用的……”

以上结果在学生问卷调查中能够得到很要的印证,当问到专业课、通识课和公选课的重要性时,有69.7%的同学认为专业课即重要又紧迫,有36.2%的同学认为通识课既重要又紧迫,而只有5.3%的同学认为公选课既重要又紧迫。当在访谈中问到认为通识课很重要而且很愿意花时间在通识课上时,16位同学当中只有5人举手并表示认同。但是与这种严峻现实相背离的时,学生对通识课在理论上有很好的认同度,并且对学校开设通识课的初衷有很好的认识,几位同学在访谈中提到:

“……一般可能是促进同学全面的发展,也不能说什么理科生在高中的时候什么课程都要学,然后到了大学之后学的科目就很狭窄。通识课就是学校给你提供一个平台,接触到别的领域的一些问题。……有个问题就是,单单学自己课程的话,很难以接触其他方面东西。因为现在,我觉得一个人单单只知道自己专业的东西的话,是远远不够的。……你以前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但你接触之后发现,你特别喜欢它,可能开拓你的思维或者兴趣之类的。……作为学生,然后作为其他公民身份,就是一个公民教育的作用。……获得全面的知识,不光是本专业的知识。让你能够了解其他专业知识,完善以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就是通识课都是跨院系选修的,你听同学发言,基本是按照自己的学科思路去回答,然后回答的人多了,你就会知道各个学科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不同。”

但是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认为通识课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为工作做准备,有同学提到:

“……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知识,需要综合素质比较高一点,如果只知道自己专业的知识,比如我,只知道法学的,像理科、工科院系的,一点都不知道的话,最简单地会导致和与别人搭不上话,很尴尬;到工作的时候,有可能我从事律师工作,可能会遇到技术方面的东西,比如知识产权法,虽然属于法学,但却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我只知道一些法学的规定,而不知道工科、理科的一些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权方面的知识。……比如上一门关于博弈论的课程,面试时候会问一些关于博弈论的问题。我个人判断课程是否有用是看对于自己知识面的全面、还是技能是否有提高。再根据这个去选哪个课对自己的作用最大,这是一种价值的评判。”

其实,出现上述情况是必然的,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这么大,学生在选择课程肯定倾向于有利于就业的课程。这不仅是在中国大学,哈佛大学也遇到了这种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普遍将通识课认为是专业学习之外的一种补充,将通识课仅仅看作是一种兴趣、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

“而且通识课本身他的要求也相对而言比较轻松一点吧,就当一个上了专业课之后的调剂。……我觉得通识课除了就是有一些与专业课不那么相关的知识上的收获之外,还有就比如说我可能对某些哲学上的东西感兴趣,但我自己不可能去读那么多东西,因为我自己本身有自己的专业课或自己的活动,然后老师他可以给你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他可以先帮你总结一些东西,还有就是给你文本,然后就可以专注这几块,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然后就相当于是,虽然没有学习哲学专业的那些同学学的那么精,但是你也可以和学习哲学的同学说上几句话,不至于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接不上话。……我觉得通识课就是对你专业之外知识的一个补充,使你在人文方面的素养有个提高。……觉得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没有的话以后照样学习、照样工作,但还是有用的。……很多课听老师上过的效果跟自己看书差不多。”

很多同学将通识课认为是“宽泛”和“浅显”的代名词。

通识课的特色概括起来讲其实就是“博而不精”,就是知识面很广,但是你不一定说要把它抠的那么深那种感觉。……通识课在某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进行宏观的、历史上的介绍,没有很细致的讨论。……它不精,而且它不精深的原因就是它想让大多数人都掌握……我觉得通识课主要是培养通才,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知识,而不在于知识的深度。就是他的目标、受众群体要弄好,不要太深。……我上的那个课就是感觉有点浅,从宏观的面上来了解。就是觉得有点浅,了解一个大概的内容吧。“endprint

甚至有些同学认为现在的通识课很水,考核要求低,很容易混学分,也是出于混学分的目的去的。

“……学校的通识课是想要我们全面发展,14学分的框架,并不是从培养发展自己的角度来选,而且为了学分。……通识课的话会比较简单一点。考试简单。老师觉得大家都是好不容易选上的。……通识课很多人选上了,虽然不喜欢,但是为了学分坚持下来。……就为了学分。我觉得如果选上,肯定不会退的。……还有就是现在的通识课考核很水,应该加强要求。”

问卷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论述。在调查中发现,认为通识课非常难的占0.3%、比较难的6.3%、适中的62.2%、比较简单的25.9%、非常简单的5.3%。同时也有同学表现出对通识课程质量的怀疑。

“……好的课可能有60%~70%吧!……我觉得加上这一句挺重要的,其实通识课没有达到最初通识课都称得上是通识课这样的地位,很多公选课也是很不错的也可以划到通识课的范围。”

一位优秀的教授对同学的感染力很强,同时学生在选择通识课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学生在访谈中谈到:

“……另外老师的个人魅力很重要。没有选上的课也愿意去听。……不在乎PPT做的如何,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阐述课的感觉很重要。最好是口口相传,而不是默默地读PPT,老师自己要很精通。……相比较起来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固守在一些有的东西,而不去拓展一些新的东西,或者说不把新的东西教授给我们,所以导致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课程本身学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但是老师的一些做事的态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的形式都让我学习得特别多。……”

笔者在现场听课中发现,好多课程刚开始的导言部分是由学科带头人来讲授,其余很大一部分是由普通教授或讲师讲授,这也契合了我校的通识课只能由“学术上有较大成就的教授或者博导”来申请这一标准,但在具体操作时可能有多位老师来共同讲授,这期间的变化影响了通识课的质量。笔者也发现,学术带头人或者著名学者上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而越到后面随着教师的更改感觉越乏味。更近一步,可以印证我国高校的一种普遍现实是:高校以科研为本位、教学地位日趋淡化,教师尤其是著名教授忙于科研,发表SSCI论文。因为教师明白,学校一切的考核是以科研为主,科研搞不好教师就没有任何资源,其中包括科研经费、职称等等。而教学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学术上的肯定或者利益。在这种两难情景下,好多著名的教授就不愿意开设通识课,而将时间花费到科研方面。有一著名教授在访谈中说到:

“比如评职称,评价方式评职称要看发表的论文,做的课题等,教学占的比重很小,所以教学对教授来说比较吃亏,如果到外面做讲座收入会比教学多,因为服务对象不同。为什么我会申报这个项目呢?第一点,我觉得本科生教学是学校教学最核心内容,本科生教学在培养人才中很重要的环节,但现在被忽视了,被两个忽视了,一个是研究生教育挤了本科生的地盘,研究生都超过了本科生,另一个是科研项目,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应试教育挤了素质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1.理清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学校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前提。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尤其是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高校。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实行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现代社会学科分化很严重,以至于学科之间的统整已非常困难,在关注自己学科的同时往往失去了对其它学科的关注。而我们实施的所谓的专业教育并不是严格意义的专业教育,最多是一种专门教育罢了。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技工或者专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2.优秀的师资、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多样化的优质课程、健全的体制机制支持是通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尤其是优秀师资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这些在研究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认为理想层面来说,就是要改变学术评价机制,给予通识以充足的经费和教学支持,各部门尤其是教学服务部门积极给予技术支持,加大通识课的评价考核力度,严把质量关。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实证分析通识教育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