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穿越型”的教师

2014-11-13 10:31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感性学科研究

冯卫东

王坚是一所普通初中学校的政治教师、教科室主任。在教师出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的今天,他也出了一本堪称“奇书”的好书。说它“奇”,是因为它善于“穿越”,一是“穿越”于电影与课堂教学之间,二是“穿越”于初中各科教学之间。很少有一线教师像王坚那样熟悉无数电影,熟悉许多学科,并且对上述领域的许多关系有那么独特、深刻而又富有价值的感悟与把握。王坚写的实际上是一本“类比教学论”——用电影艺术来“类比”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论,至少在这个具体问题域中,王坚是有开创性的。人们提倡教师要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王坚就是这样的教师。

王坚对电影颇有研究,广泛涉猎电影资料,对电影表现手法能够娴熟地把玩,对电影内蕴价值有独到的理解。电影是感性的,而王坚“进入”电影的方式却是理性的。理性未必高于感性,但如果没有感性做基础,没有对感性的超越,那么理性就无以形成。王坚站在一个较高的理性视点上“看电影”,这个视点本身就有一定的学术色彩。

当然,我们还不能说,王坚是一个研究电影的人,那不是他的目的。他要调用“类比”手段,借电影表现艺术之“石”攻课堂教学及其研究之“玉”。因此,尽管当他进入电影场域时也如闲庭信步,而只有进入教学或课堂场域时他才更为挥洒自如。电影研究是他行走的一条通道,课堂研究才是他的“家园”所在。王坚研究电影,是一种爱好;王坚研究课堂,那才是一种生活。有时爱好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至美生活”。

然而,除了实践者的角色,王坚还是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学论上,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研究个性和言说风格,有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主张和发现,已经初步表现出一定的教学论立场、识见和素养。王坚兼擅理论与实践之长。说王坚有理论之长,这不是对他的拔高,我相信,任何一个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对读书“上瘾”的教师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王坚读了很多书,而有些起初并没有为他注意的相关图书一旦进入视野,必定“入其彀中”,像李政涛的《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刘良华的《叙事教育学》,我只是和他偶尔提及,他便马上想办法找到、通读、取用。除了经院或经典理论之外,还有“实践性理论”。凭着20余年的学校及课堂生活的跌打滚爬、历练考验,王坚在此方面的收获较为丰富。有了这些,王坚就拥有了成为一名“研究者”或者说“学者型”教师的底气。学者是可以坚守“田野”,或者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当代中国教育应该鼓励更多教师经由课堂“耕作”而走向学术殿堂。

王坚的“穿越”还在于学科与学科之间,这种“穿越”也是那样自由自在、如鱼在水。如果说,电影是他业余时间里情有独钟的雅好,而许多教师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业余雅好,因此王坚爱电影,虽为可贵,却不难能;那么,除了教好自己所在学科,还广泛地、较为深入地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动态,做到一通多通。这样的情形在一线教师中极为少见,王坚可谓难能可贵。就我个人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是老本行,然后搞了多年教育科研,现在尽管对各年段、各学科也略有知晓,但平时讲座或写作,若要用到案例,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又回到本行。而王坚有胜过我的地方,他超越学科,在学科之间自由“穿越”,这“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其背后该下多大气力,该花多大心血!

王坚的学科“穿越”应该视为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系统思考。由此我想到两句话:一句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一句是“系统思考的第一项原理是,结构影响行为”(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校中层干部,王坚似乎毋须“谋全局”,但对此他亦有所“谋”。小而言之,对于作为“一域”的政治教学;大而言之,对于他所在学校课程或教学结构的变革与完善,对于因这种结构变化而引发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乃至改革,理应都有一定的助推或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感性学科研究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