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曾渊运用东垣脾胃学说治疗眼科疾病经验

2014-11-26 11:10李凤荣庄曾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阴火清阳升阳

李凤荣 庄曾渊

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内经》,形成于金元时期而代有发展。李东垣宗《内经》、《难经》有关脾胃理论,提出“脾胃为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的观点,形成了脾胃学说,并在《兰室秘藏》等著作中设眼耳鼻门专论内外障的治疗,将脾胃学说运用于眼科领域,对后世眼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庄曾渊老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学习、研究和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眼科疾病,现将其临床经验和验案总结如下。

1 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和体会

脾胃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脾胃元气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中气不足,而中气不足又源于脾胃损伤。故东垣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均以脾胃为中心,惟益脾胃之药为切。东垣亦重视脾胃的升降功能在人体气机活动中的作用,清升浊降,惟以脾胃为枢纽,并提出元气不足,阴火亢盛的理论。

庄老师多年学习、研究《东垣医集》〔1〕,其中收集的《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和《东垣先生试效方》中都有眼病专论,其理法方药自成一体,脾胃学说在组方和治疗中起着主导作用。李东垣十分重视气在眼病发病中的作用,在《诸脉者皆属于目论》和《内障眼论》中提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气上散于目而为明”,“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因心事烦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以致视物昏矇。庄老师将这些论述归纳为基于脾胃学说的眼病病因病机图(见下图)。

李东垣提出:“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为目病的治疗制定了治则。庄老师治疗目病,基于脾胃气虚是百病之源的观点,十分注意保护胃气和条达情志,并将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同时根据临床病机的不同,配合“风升生”之品升阳发散,“甘寒”之品养阴泄热,“苦寒”之品清热泻火。庄老师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等甘温之味培补元气,治脾胃气虚,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懒言少气,自汗畏风等症;用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等升清举陷之品,配合甘温益气之参芪升举阳气,调畅气机,使补气之功更好。风药升、散、通,尚可胜湿,使湿蕴于下而引起的郁热向上透达,起到散火消滞作用。生地黄、知母有甘寒养阴泄热之功,元气亏虚,阴火内盛,耗气伤津血亏,甘寒诸药与补气药配伍,益气阴而泻火,且无伤脾胃之虑。庄老师重视调治脾胃及安养心神,认为七情不安,心生凝滞,阴火炽盛,损伤元气,而神明安定,则精气自固。火不妄炎,五脏皆安,则精华上发,而目明。临证治疗元气亏虚,阴火内盛,伴心神不安之内障眼病,常伍用朱砂安神丸,临床处方不用朱砂,以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等养心安神。

基于脾胃学说的病因病机图

2 庄曾渊运用脾胃学说的临床经验和验案

2.1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陈某,男,56岁。2012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交替发作双眼睑下垂10年,左眼睑下垂伴复视10 d。10年前劳累后出现右眼睑下垂伴复视,晨轻暮重,当地医院做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给予泼尼松及溴吡斯的明,治疗后好转。以后每遇劳累即出现眼睑下垂,伴或不伴复视,且发作频率逐渐缩短。10 d前劳累后出现左眼睑下垂伴复视,晨轻暮重。刻下症:乏力,懒言,便稀溏。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右眼睑裂9 mm,左眼睑裂4 mm,左眼上转受限,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疲劳试验阳性。复视像:左上方注视复视像距离最大,周边物像属于左眼。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睑废;证属脾虚气陷,清阳不升。西医诊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选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炙黄芪 30 g,党参 10 g,白术 10 g,升麻 6 g,柴胡 6 g,当归 10 g,陈皮 10 g,炙甘草 6 g,葛根 15 g,防风 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2年12月27日。患者上睑下垂及复视症状减轻,乏力减轻,大便基本成形。检查:左眼睑裂7 mm,复视像距离减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去防风,14剂,日1剂,水煎服。三诊:2013年1月10日。患者左眼上睑下垂基本恢复,复视消失。精力充沛,大便正常。检查:左眼睑裂8 mm,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复视像阴性。处方:生黄芪 30 g,党参 10 g,白术 10 g,升麻 6 g,柴胡6 g,当归 10 g,陈皮 10 g,炙甘草 6 g,14 剂,日 1 剂,水煎服,并给予补中益气丸口服3个月。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胞睑在眼科五轮中定位为肉轮,属脾所司,胞睑与眼肌同属于肌肉组织,胞睑开合及眼球运动与脾气盛衰关系密切。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则肌肉濡养不足,而出现开合失用,约束失灵。对于该病的治疗,庄老师主张抓住脾虚气陷这一关键病机,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主要治法。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焦脾阳之气,促气血生化之源;柴胡为少阳之药,引清阳之气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清阳之气自右上升,二药并用,升阳举陷;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陈皮行气健脾,使补而不滞;葛根升清止泻;“胃为卫之本”,正气虚则亦遭风邪侵袭,故加防风祛风散邪。诸药合用,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血上荣,则诸症自愈。

2.2 益气升阳,温肾培元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曹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12年6月12日。主诉:夜盲伴进行性周边视野缩小10年,加重2年。家族史:妹妹有类似疾病。刻下症:疲乏,怕冷。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左眼视力0.6(矫正)。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双眼视盘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色泽污灰,中周部视网膜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视野:双眼中央视岛。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高风内障;证属脾虚气弱,元阳不足。西医诊断: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治则:益气升阳,温肾培元。选方:益气聪明汤加减。处方:生黄芪 30 g,党参 10 g,炙甘草 10 g,葛根 15 g,升麻6 g,蔓荆子 10 g,白芍 10 g,川芎 10 g,巴戟天 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2年7月16日。患者视物较前清楚,疲劳感减轻,仍怕冷。检查:双眼视力0.6(矫正),双眼视力及眼底检查同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淫羊藿10 g。28剂,日1剂,水煎服。三诊:2012年8月21日。患者视物较前清楚,怕冷减轻。检查:双眼视力0.8(矫正),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同前。视野:双眼中心视岛较前稍扩大。处方:前方加枸杞子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随诊1年,病情稳定。

按:本病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2〕,元阳不足,火不暖土,脾虚气弱,清阳不升,精不上承,清窍失养,阳气下陷,降浊阴于脏器,阴气上腾则暮视罔见。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白芍敛阴和血,肾为元气之根,肾阳对脾阳有温运作用,加巴戟天温肾培元,二诊加淫羊藿,三诊复加枸杞子,乃阳中求阴,气中生精,寓补肝肾于益气升阳之中,中气既足,清阳上升,精气得以上承,则九窍通利而目明。

2.3 益气升阳,泻阴火治疗视疲劳

温某,女,47岁。初诊日期:2013年5月28日。主诉:双眼隐涩难开、不能久视1年。患者1年前因亲人过世,过度悲伤后出现上述症状。在天坛医院已排除重症肌无力。刻下症:疲乏,气短,口干,大便干。检查:双眼睑裂小,睁眼困难。双眼视力1.0。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舌红,少津,脉细弱。中医诊断:肝劳,证属中气不足,阴火内盛。西医诊断:视疲劳。治则:益气升阳,泻阴火。选方:神效黄芪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 10 g,蔓荆子 10 g,升麻 6 g,防风 6g,陈皮 10g,白芍 15g,炙甘草 10g,知母 10g,生地黄15 g,14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3年6月13日,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减轻,口干、大便干减轻。检查:双眼睑裂较前开大。舌红,少津,脉细。处方:上方去防风,14剂。三诊:2013年6月27日,患者眼部不适瘥,口干瘥,二便调。检查:双眼睑裂正常,眼睑开合自如。舌淡红,脉细。继用上方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悲伤致病,悲伤肺,子病及母,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荣,致不能久视。元气不足,阴火内盛,耗伤阴液,故见口干,大便干。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补虚温阳,白芍敛阴以养血,二药配合,气血兼顾,阴阳相得。党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复以升麻、防风升清阳,蔓荆子祛风止痛、清利头目,生地黄、知母有甘寒养阴泄热之功,与补气药配伍,益气阴而泻火,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泻阴火之效。

2.4 益气升阳,退翳明目治疗角膜营养不良

王某,女,33岁。初诊日期:2012年7月3日。主诉:双眼视物模糊6年,疼痛伴畏光5 d。刻下症:神疲乏力,常欲闭眼,时有便溏。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左眼视力0.6(矫正)。双眼结膜未见明显充血,角膜中央区浅基质层可见边界清楚不规则灰白色混浊,病灶之间角膜透明。右眼可见条状角膜上皮剥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黑睛云翳,证属脾气亏虚,清阳不升,黑睛生翳。西医诊断:双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治则:益气升阳,退翳明目。选方:助阳和血汤加减。处方:生黄芪20 g,党参10 g,当归10 g,白芍 10 g,蔓荆子 10 g,柴胡 8 g,升麻 6 g,防风6 g,白芷 10 g,蝉蜕 6 g,蒺藜 10 g,香附 10 g,炙甘草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2年7月17日,双眼疼痛、畏光瘥,乏力减,夜寐好转,便溏瘥。检查:双眼视力0.6(矫正),右眼角膜上皮完整,其余检查同前。舌淡,苔薄白,脉细。上方去防风,14剂,日1剂,水煎服。随诊1年,期间间断服用上方,患者视力稳定,角膜病灶未见明显进展。

按: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为遗传性眼病,一般无症状,若角膜上皮糜烂则引起疼痛、畏光等刺激症状,且易迁延反复。黑睛属风轮,本病源于先天,系禀赋不足,肝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正气不固,风邪易侵。本例患者神疲乏力,常欲闭眼,时有便溏,舌淡,脉细弱,脾气虚弱之象显然,故用东垣之助阳和血汤加减以补脾气、升清阳,辅以疏散退翳药,以达益气升阳、退翳明目之功。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蔓荆子、柴胡、升麻、防风、白芷大队升发之品,升提下陷之清阳,又以蔓荆子、白芷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白芍敛阴益营,取“诸酸之物,能助阳气”之意,又防升发太过伤阴;蝉蜕、蒺藜退翳明目。元气既充,清阳以出上窍,目得濡养而明。

[1]李东垣.东垣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倪维德.原机启微[M].薛己,校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猜你喜欢
阴火清阳升阳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浅析“阴火”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