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分析

2015-01-22 20:16王国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出血性高密度血肿

王国强

江苏扬州友好医院放射科 扬州 225261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因自身脑内梗死病灶动脉存在缺血表现,伴随动脉滋养血管的同时使自身出现坏死或血管壁损伤等情况[1],同时病患脑内侧支循环开放及血管腔内血栓溶解等情况会改善损伤血管血流,使其获得明显恢复效果,便会出现血管壁破损部位的血液渗出,进而逐渐形成出血性脑梗死疾病[2]。国内外研究报道均表示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表现病患脑内实际状况[3],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指导治疗开展,并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7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 检查结果开展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实际应用效果及表现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男45例,女29例,年龄31~78岁,平均(52.9±4.7)岁;安静状态下发病44例,活动状态下发病30例;存在冠心病9例,高血压29例,风湿性心脏病31例,糖尿病5例。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39例,头痛45例,意识障碍49例,癫痫发作25例,语言功能障碍37例,四肢瘫痪7例,单侧肢体瘫痪57例,偏身感觉障碍3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74例患者均给予CT 诊断方式,选用Simens螺旋CT 机,所有样本均选择头颅OB 线至顶部开展轴向扫描,层距8mm,层厚8mm,持续扫描14层。针对病变部位开展薄层扫描,层距2.5 mm,层厚2.5 mm,其中18例患者在平扫结束后给予增强扫描。首次CT 检查时间均为发病2d以内,复查时间为入院7d后。

2 结果

2.1 CT 检查的基本情况 本组74例在CT 扫描后均确诊为脑梗死,经后期持续复检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由于病情表现差异其检查次数各不相同,74例患者共开展168次检查,其中47例患者的检查次数为2次,24例为3次,4例为4次,多数患者均为2次检查后明确证实。本组患者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时间为2~27d,其中39例为发病7d内,21例为发病14d内,9例为发病21d内,5例为发病21d后,多数均为发病1周内确诊。2.2 病灶部位情况 本组病灶部位多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供血区以及分支供血区。其中28例为颞叶,25例为颞顶叶,11例为颞枕叶,10例为颞顶枕叶。

2.3 CT 检查的表现特点 本组血肿型20例,非血肿型54例。血肿型患者CT 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 检查的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CT 表现为病灶内存在团块状、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均存在占位效应,其中46例较为明显,28例表现较轻微。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主要因病变区域出现血液再灌注而引发的继发性出血,不但会加重原有疾病症状,也会表现出诸多新型症状,存在较为严峻的死亡风险,也是当前临床医师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该病患者在出血病灶较小时缺乏明确的症状表现,多在出血7d后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与意识障碍等,疾病再进展后便不会加重症状[4]。由于早期症状的缺乏使临床治疗受到延误,进而无法保证治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得疾病进展后危害到生命安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国外报道中发病几率已高达18%~42%,而我国研究认为发病几率15.85%以下[6]。其发病率的显著增加与缺乏CT 复查措施存在密切关联,由于病灶中斑点状出血表现较为轻微而发生漏诊情况。

出血性脑梗死多为心源性脑梗死,关键在于病灶区血管壁损伤及血流再灌注。心源性脑梗死中包含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瓣膜病变等相关心脏疾病,在心脏内出现血栓后引发心率骤变,进而出现栓子脱落而致病。由于脑内梗死血管能够正常完成血液再通,并且其管壁在损伤的作用下变得较为脆弱,一旦发生再次血流灌注便会引发梗死区出血情况,并且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中也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本次研究中31例既往存在风湿性心脏病,9例既往存在冠心病,多为心源性脑梗死。当前临床针对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多数医师认为主要由于脑梗死病灶动脉栓溶解后发生血管再通,而病灶区域主要血管与毛细血管存在坏死表现,所以在正常血液流通中发生破裂,而导致疾病发生。相关研究认为血液再灌注脑动脉后多数患者会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与其分支的梗阻,两侧半球的发病几率基本相当,而椎基底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及分支的发生几率较低。

目前,影像学检查时出血性脑梗死的最主要检查依据,多数患者经CT 检查与复检可明确获得临床诊断结果,能够准确表现病灶出血表现,并可清晰指出出血的范围与发生部位。所以,CT 扫描已成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通过CT 检查明确病患出血状况,在诊断结果的指导下开展治疗后显著降低了后遗症与病死率[6]。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 表现多为原梗死供血区呈现椭圆形、楔形、扇形或不规则形态低密度影,病灶内存在不均匀斑片状、团块住或条索状高密度影。通过CT 扫描结果可将病患分为血肿型与非血肿型,两种类型患者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本组患者中46例较为明显,28例表现较轻微。而血肿型患者CT 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 检查的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样本CT 表现为病灶内存在团块状、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综合分析患者脑内存在梗死病灶,并且同时存在斑片状、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时均可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此外,临床医师需注意该病患者CT 表现与外伤性出血、脑内肿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畸形等相关疾病的鉴别。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可通过增强扫描观察动脉瘤与血管团的强化表现区别;高血压脑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基底节-丘脑区,且CT 表现为形态规则、均匀的高密度影,进而可保证有效鉴别;外伤性出血患者的主要发病区集中在对冲部位,该区域的血管分布较少,协助区别诊断;脑内肿瘤患者则通常存在液平,并以此作为依据分辨出血性脑梗死疾病。另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伴随病情进展,其CT 扫描表现会存在差异,而早期患者往往容易缺乏具体表现特征,故采用CT 技术需保证及时复查工作,切勿由于首次检查未见病灶而忽视复检,通过多次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病情有利于患者的合理诊断与治疗,保证致残率与病死率的大大降低。

[1]刘婷婷.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 055-2 056.

[2]林允信,王恒辉,付学锋,等.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46例临床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5):528-529.

[3]熊海涛.出血性脑梗死31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6):672-673.

[4]李鹏生.48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21):61.

[5]徐旭军.出血性脑梗死的CT 诊断探讨[J].西南军医,2010,12(4):696-697.

[6]喻骏,陈竞男.出血性脑梗死CT 和MRI表现与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11,37(4):699.

猜你喜欢
出血性高密度血肿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