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创业带动新就业
——谈谈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

2015-01-30 07:58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
浙江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常态转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永昌

用创新创业带动新就业
——谈谈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永昌

今天和未来时期的中国创业,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而应该是创新型的创业,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用创业去带动就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较快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与此相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结构、就业创业结构也步入了新常态。今天和未来时期的中国创业,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而应该是创新型的创业,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用创业去带动就业。

创新创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青春之歌”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哪怕是一个企业、一个人,离开了创新、创业就不可能有发展,也不可能有文明进步。任何民族、时代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动力,都可以归结为创新和创业。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如同劳动是财富之源一样的道理。

当然,创新和创业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唯一动力,却是一个最根本的动力。人类社会唯有不断创新、创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创新创业是超越自我的“强者之歌”

“创业”、“创新”与一般的“劳动”、“就业”有实质性的区别。创新、创业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的“强者之歌”,是“升级”了的“青春之歌”。真正的创新,是对现有的突破;真正的创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新超越,也就是对人生、自我的新超越。人们开创的事业有了新进步、企业的发展有了新成就,才谈得上在创业,否则就是“守业”了。

人人都可以干事业,但不一定人人都是在创业。“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是在创一个基业,这就是狭义的“创业”,后来就是“守业”了。创业当然不容易,但守业更艰难,因为守业是长期的,而且只有不断创新创业才能守住、守好业。创业和就业更不一样了。虽然创业也是就业,但创业和就业不是一回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也就是工作岗位问题,但它不见得是在创业。我们要想成就事业,就要去创业。这里的“事业”,当然是带有自己自主性很强的行为。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事或只简单完成单位里的工作任务,严格地说,不属于自主“创业”和成就自主性的“事业”(当然,也可以把就业或自己所做的事都可以广义地当作“事业”,但这种“事业”是从属于其他整体事业的一个环节,不属于自主创业的“事业”,我们所说的“事业”,是因自主创业而带来的“事业”,反之是“失败”)。尤其要指出的是,创新是在创业基础上的一种行为,当然有一些的创新不等于创业,如果说能够在创业的同时又是创新活动,那么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创业行为。

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创新型的创业。千万不要把一般就业看作是创业,更不要把一般的就业看作是创新。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就业时,第一选择是公务员,第二选择是事业单位,第三选择是到外企,第四选择是央企、国企,真正多数没办法的情况下才到民企,而今天恰恰民企是最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尽管任何时代条件下绝大多数人是以就业为主的,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或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人去创新、创业,那将会极大地增强社会活力,加快社会进步。

真正的创业是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是那些要成就有为人生、有自我奋斗理想、要干一番事业、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命运、超越现状、超越自我的“强者”之举。只有那些不主要或者说不完全靠已有体制下、靠已有单位下、靠人家业下而“吃饭”的,以及告别了“养家糊口”、“干活赚工钱”的就业状态下,才谈得上真正的创业。

面广量广的就业当然要解决,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让那些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尤其年轻人,去更多地创新创业。政府、社会要创造更宽松的有利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环境,而不应该只关注就业。创新创业是因、是源,就业是果、流。

对我们今天来说,恰恰更需要重视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去带动就业。

企业家是现代社会最典型的创新创业的强者

我们狭义上所理解的创业,应该是一种主体人自主的行为,并与其权益、成败有对应性关系的行为,也就是你做成了就成功、就有收益。它有一定创新性和风险性,对人生价值来讲,是一种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行为。当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科技专家都是各界的精英人物,他们也是创新、创业的强者,但相对一个社会来讲,他们仅仅是为数很少的群体。在一个工商化社会和现代农业社会里,大量的群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的特点、特性,就是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离开了创新创业,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了。

从“引领”、“开创”角度讲,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但这一部创新创业史,往往是少众的,而不完全是全民化的。全民化的就一定不是创业的,更不是创新的,而只能是就业的,也就是我们讲的“劳动”。只有通过那些各项各业精英们的创新创业(也属“劳动”范畴),社会才能不断去开拓发展的新领域,引领新进步,带动新就业。

企业家们就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创新创业的真正的主流性强者群体。

浙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

浙商群体是当今中国创新创业的一个典型群体。浙商多数由乡镇企业、个体工商、集体经济演变而来。当年,多数是农民们进城跑天下起家,或者城镇近郊的农民“精英”们“折腾”出来的,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先行者。30多年,浙商创新创业经历了六大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难题和“成长的烦恼”。

第一阶段,是“起家烦恼”。万事开头难。那个时候的浙江企业家们主要遇到的“烦恼”,就是“无钱无本”的“起家烦恼”。但当时那些离城市较近的农村乡镇,利用区位、信息、人际关系和劳动力优势,并主要承接城里工厂相关的配套产品,再加上已有的一些农业收入积累,就以低成本、低水平、低回报的办厂创业了。严格地说,那时候办起来只是“加工车间”,还谈不上什么“工厂”、“企业”。但毕竟是浙江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草创、“起家”阶段,具有“从无到有”的开创性意义。

第二阶段,是企业办起来后的“门路烦恼”。起初,乡镇企业主要靠与城里工厂(企业)的配套而生存,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主要依靠“找门路”而完成了最原始、最早期的“起步积累”。即便后来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略有扩大了,由于其原材料和产品的“上下游”都由政府计划等部门控制,乡镇企业还是主要通过找关系、找门路来求得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发展起来后的“推销烦恼”。乡镇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发展后,就开始粗放增长、扩张发展。扩张后就遇到了产品如何推销的问题,仅仅靠人际关系和门路已不适应了,也就是需要更多地走向(商品)市场。但那时候恰好又遇到了很大的历史性机遇:就是短缺经济时代,只要生产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能比较容易推销出去。这样,乡镇企业的“推销烦恼”,就由国内市场的“短缺”给解决了,或者说是乡镇企业赶上了“市场短缺”时代,才有了生存、发展之路。

第四阶段,是扩张发展后的“体制烦恼”。20世纪90年代前,乡镇企业多数是村办、镇办的集体企业。也正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个体工商户的“私有经济”开始在浙江大地上同步成长起来了。这样,就遇到了产权特别是乡镇企业经营者利益回报等方面的“体制烦恼”。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浙江各个方面思想比较解放,鼓励探索创新,进而通过乡镇企业的大面积体制改革(那时简称叫“转制”),就又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历史性大难题。

第五阶段,是快速发展起来后的“市场烦恼”。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是生产力,激发出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和生命力,使企业产权、责权利明晰化,向着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制大踏步迈进,迅速与市场化体制机制接轨,因而浙江原来的乡镇企业就成了民营经济的主力军,获得了井喷式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以及国有、外资经济有了较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国外境外的商品也大量进入。这样,国内市场便很快由“短缺”向“过剩”转变。这时候浙江企业家就遇到了真正的“市场烦恼”,就是开始“过剩”了产品如何推向市场?这时候的浙江企业除了“走进”和开拓国内中西部市场外,又遇到一个历史性的大机遇:这就是中国加入了WTO,世界市场一下子打开了,浙商们便就浩浩荡荡地“走出国门”、走上世界大市场去创新创业了。于是,浙江企业的“市场烦恼”就又很快地得到了解决。

第六阶段,是当今和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转型烦恼”。随着粗放增长越来越显露出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制约性弊端,以及产业结构雷同、效益日趋下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日益迫切地需要转型升级。与此相应,浙江企业也面临着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如何转型发展呢?这就遇到了“转型烦恼”。浙江省采取能耗减量、治水倒逼、“三名四换”、科技创新、培育高新产业、浙商回归工程、推进城镇化和开发区建设等“组合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解决这个“烦恼”将比以前任何一个“烦恼”难度都更大。以前更多靠的是外部市场、外部环境和抢抓了发展机遇,现在则更多靠的是企业自身的素质;如果说以前主要靠量的扩张就能解决“烦恼”的话,那么现在则主要靠质的提升才能有根本出路。今天,“转型烦恼”这个难题还不能说基本上破解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己。

浙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成长烦恼”的过程。创业过程始终有矛盾、有难题、有烦恼。但今天是到了真正考验的时候,考验我们怎么去通过创新去推进新业,考验我们如何去推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考验我们社会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现代社会。这个“烦恼”将是长期的过程。

新常态呼唤什么样的创业?

当今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的创业、就业基本特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新常态下所需要的创业就业,也应该转型升级了。像过去那种全民下海、全民经商式的创业就业,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当年也曾鼓动过全民创业,发展老百姓经济,有现实意义。但从今日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主要矛盾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沿海较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过去那类所谓的全民“经商下海”、家家户户开店办厂,已经不合时宜了,低端产品和多数产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已不应该再倡导这种低层次的创业就业了,否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无助无益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需要,要推动创业就业的转型,今天的创业应该是创新型的创业,今天的就业就应该是这种创新型和创业型所带来的新业态的就业。

因此,要呼唤创业的转型,推动创业形态的创新,转变创业就业模式。过去那种传统家庭作坊式的、“漫水灌”式全民下海、全民经商办企业、盲目低层次的创业模式,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创业之路将从经验型为主进入到越来越重视知识、能力、科技的创新型、知识型的创业。“草根创业”也主要指科技型的青年人的自主创业。这就对今天和未来的创业者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要。显然,没有创新、创业、就业形态的“转型升级”,是难以去积极主动引领新常态的。

企业家和有技能的年轻人是创新型创业的主力军

今天和未来中国最需要的是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用创新去带动创业,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家和未来的企业经营者----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人。

今天“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已不是全民经商办厂那种低端低层次的创业,除了是指要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去干事业、去就业的最广泛的意义外,主要是指要通过创新去创业、通过创业去就业,这是一种更高平台上的“草根创业”。正如中央领导最近反复强调的,我们呼唤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但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金钥匙”,就是“创新”。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才能创好业。“草根创业”主要是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和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通过自己努力、发挥自己去实现创业型的就业。这就是说,“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主要是从创新和自主创业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去鼓励那些低层次、低端的就业。毫无疑问,适应发展新常态,就必须依靠企业家和技能型的年轻人的创业。

当然,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为他们的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构建面向社会特别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公开、低“门槛”的创业服务平台,激发亿万群众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带动社会扩大就业。最近,中央领导强调,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为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应“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简化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要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和服务;要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使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创业者尤其创新型的创业者,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创新者站在创业、发展的最前沿,他们探索和开拓发展的新领域;成功了的创新,也就是能够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的创新成果,就能够带动市场化群体(企业)的创业;而市场化群体(企业)的创业推进,又广泛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社会就业。当然,由于种种客观的条件和环境,对政府和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主要是解决好就业问题。

总之,从社会发展的演进规律和今天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需求来讲,我们需要着力“用创新去带动创业,用创业去带动就业”。我们应尽力将各种资源、条件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创业”上来。

这是适应、引领新常态的一条基本路经。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4长江商学院年度论坛上的演讲记录改编。发表时,作者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内容调整、充实和文字修饰,全文共有十个部分。因篇幅原因,本刊编发时删去了“中国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发展新常态的‘新’在哪里”、“要创新创业就必须追求学习的人生”等四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常态转型
新时代乡镇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