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写作特色与问题探讨
—— 七获中国新闻奖的基层记者唐湘岳作品研究

2015-01-30 23:31王君超
中国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典型基层

□文│王君超

典型报道写作特色与问题探讨
—— 七获中国新闻奖的基层记者唐湘岳作品研究

□文│王君超

基层记者唐湘岳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本着求真意识、基层意识和问题意识,探索出采写基层典型报道的一系列可资借鉴的经验,包括从基层挖掘典型、运用连续报道扩大社会效应、借鉴文学手法改进叙事方法、实事求是核实细节等,是舆论监督和“解困新闻学”的理念在基层报道中的具体实践。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基层的典型报道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交媒体时代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改变话语方式,突破固有的报道模式,推动典型报道的文体创新。

典型报道 问题意识 解困新闻学 基层报道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唐湘岳从事新闻工作32年,发表作品2000多篇,荣获7次中国新闻奖和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被誉为“为光明而呼、为光明而书的英勇战士”“好人背后的好人”。他的新闻作品具有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朴实感人的独特风格,读之如同聆听“油菜花开的声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季水河认为:“不管是从其新闻实绩看,还是从其新闻作品的影响看,唐湘岳都是值得新闻理论界研究的典型个案。”[1]

一、唐湘岳基层典型报道的特色

作为对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新闻的突出报道,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其报道对象包括人物、事物,也包括工作经验和社会问题。因为选题重大,典型报道一般都经过宣传部门或媒体编辑部策划,并运用集中、连续和“媒体联动”的形式,对其传播效果予以强化。

唐湘岳长期在基层采访,所写典型报道大多属于基层类的典型报道。他说:“30年的记者生涯,我采访报道过数以百计的先进典型,郑培民、胡昭程、夏雨甜、李春华、李黎明、袁隆平……”[2]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骐认为,唐湘岳的作品回答了“记者去哪儿”的问题。“他长期坚持深入基层第一线,采写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稿件,挖掘出好多全国重大典型。这正是他高度敬业、长期行走在基层的结果。他给所有记者树立了一个榜样。”[3]

唐湘岳的典型报道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1.从基层挖掘典型

过去有些典型报道是在有关宣传精神的指引下,循着基层通讯员或记者挖掘、有关领导批示或有关部门布置宣传、多家媒体记者集体采访、对“新闻通稿”加工、见报或播发的路径。因为大多稿件来源于“新闻通稿”半成品,所以风格往往千篇一律。唐湘岳采写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则以原创为主,在《光明日报》发表后为其他媒体所关注,获得较大的社会反响,甚至成为全国性的典型。

比如,经过唐湘岳报道后,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的新闻人物刘真茂,就是他在湖南宜章县采访基层校长李黎明时偶然听说的。在翻过四座大山、蹚过三条小溪后,他才采访到了这位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原始人”。他的报道《新时代的活雷锋》在《光明日报》整版篇幅推出后,他又连写了6篇后续报道,使得刘真茂的“活雷锋”形象广为人知。唐湘岳的报道,为这个新时期雷锋式的典型人物的宣传起到了“首因效应”,也为《光明日报》赢得了荣誉。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对唐湘岳扎根基层的采访作风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说:“湘岳总是在基层。每次给我打电话,他总是说,他在宜章,在衡山,在炎陵……有时候,湘岳一年里有七八个月时间在省会长沙以外的基层。写袁贤光的通讯《老百姓是天》,湘岳跟踪了3年6个月。写《李黎明: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湘岳在宜章县连续呆了3个月。”[4]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毕玉才说:“从1982年到2014年,唐湘岳在新闻界浸淫了32年,像‘不粘锅’一样超然于喧嚣和繁华之外,心无旁骛地坚守在基层,难能可贵”。[5]

唐湘岳钟情典型报道,源于“‘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党报记者的根本宗旨”的认识。他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人物宣扬出来,鼓舞更多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一个个为人民服务的典型,组成一道最美的人墙、最美的风景。这道人墙足以抵挡洪水、暴雪等自然灾难;这道风景足以让中华民族昂首挺胸,让世界瞩目。”[6]

2.运用连续报道,增加报道的传播效果

以往的典型报道是“一篇制胜”,后续报道往往像文学作品的续集一样,难以续写精彩。唐湘岳借助连续报道提供新鲜信息,使典型报道走出了“虎头蛇尾”的报道怪圈。2013年6月17日,他与周彩丽采写的《听油菜花开的声音》见报后,又陆续写出20余篇后续报道,被评为宣传“中国梦”的代表性新闻作品;他在刘真茂的报道发表3年后,又到海拔1600多米的防火瞭望哨进行重访,与人合写了《狮子口大山的春天——重访刘真茂》一文,透露了郴州市政府启动国家森林公园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的信息。

《光明日报》不仅一如既往地刊登与典型报道有关的后续报道,而且还配发读者反馈、社会反响,以及唐湘岳报道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的解决情况等,从不同的侧面对典型报道新闻事实进行拓展,把新闻价值进一步做大。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这些报道可以称之为“连续报道”;从逻辑维度上来看,它们也符合“系列报道”的定义。

唐湘岳还经常将有关典型事迹与其他媒体分享,采用“新闻联动”的策略,增强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光明日报》也舍得拿出版面,客观上为为他提供了新闻资源的支撑。“唐湘岳采写的几乎每一篇重大报道,都凝聚着全体采编人员的心血,唐湘岳能成为光明日报的一棵‘常青树’,与报社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培养密不可分。”[7]

3.借鉴文学手法“讲故事”,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何东平认为,“他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与他在湘潭大学读书时学的是中文专业应该有很大关系……中央领导同志在湘岳的长篇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反响材料中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是对像唐湘岳这样的记者们坚持用新闻讲故事风格的极大肯定。”[8]

唐湘岳认为,作家和记者都是用作品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带着感情去写,都要写得有文采,都要讲故事。[9]他的典型报道作品经常借鉴报告文学与“新新闻主义”的写法,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场景和情节白描,将故事讲得真实感人、娓娓动人;他的作品在文体上不拘一格,有时采用日记体和对话体,令人耳目一新。

4.实事求是,拒绝拔高

由于典型报道在历史上曾出现肆意拔高的倾向,“典型人物”往往不食人间烟火,缺少正常人的感情。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些典型报道无视读者的心理需求,肆意拔高,以至于遭到受众的“对抗式解码”,取得相反的传播效果。因此,“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成为近年来新闻界十分警惕的一种报道偏向。

唐湘岳的典型报道,挖掘的是带有“泥土味”的新人、新事、新经验,使用的是群众语言,展示的是基层生活的生动画面,避免了“为宣传而宣传”的拔高倾向。他在多篇典型报道中,质疑采访对象的种种“传说”与“光辉形象”,自己不惜翻山越岭到现场核对事实、比对信源,用“拼命采访”维护了报道的真实性,也使得笔下的典型人物可信、可亲、可学。

5.作品体现舆论监督和“解困新闻学”的理念

唐湘岳的新闻作品不满足于对社会现象的肤浅报道,而是深入新闻事件的背后挖掘真相,通过报道为社会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干预运动”的舆论监督理念和西方新闻界提倡的“解困新闻学”(Solution Journalism)的报道理念。

唐湘岳的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呈现新闻事实,而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找问题症结,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鼓舞人心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践“解困新

闻学”的理念。比如,他的一些作品聚焦如何解决医患冲突、如何改善教师待遇、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等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13年,他采写《一位独臂教师的坚守,一座堂屋小学的重生》,使湘西州170多所倒塌的校舍和危房得以重建;他通过湘潭大学学生的‘孝行’故事”系列报道,推动社会募集40余万元,促使社会关注、帮助身患尿毒症晚期却精心护理患癌父亲的大学生胡志鹏,衡东县为此专门成立了胡志鹏陪护小组;他通过《两个大学生的爱心假期》的连续报道,使先天性心脏病小患者李小红的手术圆满成功;采写的通讯《他为何离开这家医院》等报道,则使一位因揭露腐败而处于困境的“为民医生”胡卫民,得到了包括湖南省领导和数万名普通网民的称赞。

二、“三个意识”——唐湘岳报道特色的成因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写道:“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10]

唐湘岳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获得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评价,除了《光明日报》对基层报道予以全力支持外,也与他个人拥有强烈的基层意识、求真意识和问题意识不无关系。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泥土”,使他的典型报道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何东平对此评价道:“我几乎不要看作者都可以认出湘岳的作品。”[11]

1.基层意识

比起设在首都的总部,各地的记者站已经算是比较“基层”了,但对唐湘岳来说,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有时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有时是油菜花开的田间地头,有时是人才济济的高校和科研机构。2010年到2012年的两年间,他采访的时间一共有300多天,有时是连续5天5夜的寻找、追访。他说:“人海里有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也有平凡普通的老百姓。我的体会是,媒体的眼光不要老盯着名人,要盯着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你写的东西是没人写过的,写出来了就很有新闻价值。”[12]

基层也最能出真情实感。唐湘岳的作品善于从基层中挖掘人世间的感人故事,传递人间真情。他写的“玻璃娃娃”、团长和汉剧娃娃、大学生与两个养母、“独臂教师的坚守”等作品,都让人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可贵。他在总结中写道:“如果我不是一直待在基层,这些大鱼,这些活鱼,也许就与我失之交臂了”。[13]

2.求真意识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报道的新闻事实和细节全部真实,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新闻框架”(News Frame)广泛存在于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和意识形态的记者,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由此造成事实的走样和客观性的倾斜。

“最喜悦的事情:伸张正义;最害怕的事情:报道失实。”这句写在博客上的话,反映了唐湘岳作为一位基层党报记者的求真心态。他认为:“作为记者,应该认识到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对于包括先进典型人物采写在内的新闻报道,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对新闻中的人和事负责。”[14]这种求真意识,贯穿在他发现线索、核实事实和落笔成文的过程中。

求真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唐湘岳坚持不写涉及自己亲朋好友的舆论监督报道,“哪怕我的亲朋好友在一些事情中受到了伤害”。他写舆论监督稿件的时候,“保证不吃被采访对象的一餐饭,不住他们的房子,不接受任何好处。”[15]唐湘岳的求真意识一方面来自他的新闻素养,另一方面来自他早年新闻工作中的教训。他在两次上当后,“学会了越是离奇的越是新闻价值大的事情,越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疑问。”[16]

3.问题意识

在生活中观察到问题和在采访中发现问题,是推动记者不断“追问”事实真相的动力。问题意识也是一个记者正确判断新闻价值的必备素质。唐湘岳写的《他为何离开这家医院》《“为民医生”胡卫民为何举报医院问题》等报道,仅从标题就可以窥见这种可贵的问题意识。在采写刘真茂守护山林30年的故事时,问题意识使他不断追问以下问题:为什么刘真茂对记者心目中的“坏人”也笑脸相迎?为什么他与妻子之间的关系那么别扭?“这些不解困扰着我,甚至折磨着我。我要寻找答案”。[17]正

是这种“寻找答案”的问题意识,推动他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后续报道。

在他发表小学校长李黎明“过劳死”的感人事迹后,有不少光明网友发帖问:“这样的好校长为什么说走就走了呢”?唐湘岳为此专门在宜章县做了一次乡村教师健康的调查,在后续的两篇报道中发出了“老师啊,您在讲台上还能支持多久?”和“李黎明精神不能倒,李黎明队伍不能垮”的呼吁。

三、关于基层典型报道的几点商榷

在光明日报社与湘潭大学举办的唐湘岳作品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唐湘岳的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也有学者对唐湘岳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季水河认为:“他在3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定型和模式。如何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18]在社交媒体时代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典型报道的模式,转变话语方式,对所有的基层记者都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笔者对此有以下商榷性的建议。

1.关于舆论监督报道

唐湘岳的早期作品《举报人的命运》和《益阳市11岁小学生李振已被非法拘禁146天》两篇报道,曾分别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但是,这类报道与他所擅长采写的典型人物报道比起来,所占比例毕竟较小。

以舆论监督为主要功能的批评报道不是简单的“负面报道”,而是积极发挥媒体的“监测环境功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报道品种。在社会转型期,基层存在大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人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对于那些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基层记者,应该本着“理性、建设性”的理念,发挥问题意识,将笔墨集中于对这些矛盾的追问和解决上,无疑会突破“好人好事”“感动中国”的单向框架,充分发挥媒体干预社会的力度,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关于社交媒体时代典型报道的创新

收入唐湘岳作品集的作品,不少是以“好榜样”“好教授”“好园丁”“活雷锋”“赞英魂”为题的,延续了新闻教材中收录的那些传统的典型报道和报告文学的话语风格;一些典型人物报道的写法与结构,也未突破传统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

由于宣传任务和“新闻框架”的影响,基层记者的作品中所具有的这些模式化色彩,既有写作惯性的影响,同时也有主流媒体话语风格的要求。在社交媒体时代,随着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诸如新华社《三北造林记》集成报道和光明日报《唐湘岳走基层》之类的融媒体专栏的出现,都为记者“讲故事”提供了更为立体和生动的展示平台。基层记者应在媒介融合大潮中适应移动媒体时代叙事方式的转变,创新典型报道的表达形式,更好地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写出更具感染力和气势恢宏的典型报道精品。

3.关于新闻报道的“解困”之道

一些基层新闻作品的“解困”之道,在于通过系列、连续的典型报道影响社会舆论,从而推动某一问题的解决。主流媒体所具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客观上也为这些作品发挥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但是,报道对象个人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类似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如果主流媒体的记者能从报道对象个体的遭遇出发,探讨如何解决更大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无异更加符合“解困新闻学”的理念,也会进一步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锐度,甚至推动记者报道理念和报道风格的转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18]季水河.崇真、向善、尚美——唐湘岳新闻作品的价值追求[C].唐湘岳作品研讨会论文集,2014:21

[2][12-17]唐湘岳.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640-664

[3]蔡骐.记者的价值信念与人格追求[N].光明日报,2014-10-18

[4]何东平.你是光明人的代表[M].//唐湘岳.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2

[5]“好人背后的好人”被请到前台——唐湘岳作品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14-9-2

[6][9]唐湘岳.伟人的三句话和一根绳子[N].光明日报,2014-10-18

[7]龙军,张灿强.唐湘岳作品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召开[N].光明日报,2014-9-21

[8][11]何东平.用新闻讲故事的高手[N].光明日报,2014-10-18

[10]鲁迅.未有天才之前[N].京报副刊,1924-12-27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典型基层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走基层
典型催开百花香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