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患者POCD发生与S100β蛋白水平关系的临床分析

2015-01-31 08:37吴平蕾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监护仪脑电全麻

吴平蕾

(玉环县人民医院,浙江玉环317600)

●临床研究

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患者POCD发生与S100β蛋白水平关系的临床分析

吴平蕾

(玉环县人民医院,浙江玉环317600)

目的:考察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下不同麻醉深度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及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方法:212例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采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进行麻醉监测,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浅麻醉组(102例,NTI控制在60-79)和深麻醉组(110例,NTI控制在40-59)。观察两组术中NTI、HR与MAP情况,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术后24h POCD的发生率和MMSE评分。结果:术后24h深麻醉组18例发生POCD(16.4%),浅麻醉组为35例(34.3%)(2=7.27,P<0.05)。术后MMSE评分,深麻醉组的异常比例显著低于浅麻醉组(2=10.03,P<0.05)。两组插管前HR水平、插管前和诱导后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其诱导前,两组间无差异。诱导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无差异,而诱导后各个时间段在浅麻醉组均高于深麻醉组。结论:临床采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全麻时深麻醉方式有助于减少全麻术后的POCD发生。

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不同麻醉深度;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S100β蛋白

老年患者在临床全麻术后发生POCD(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比率高达62%,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与预后相关[1-3]。本文考察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与POCD发生及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玉环县人民医院行择期全麻术的患者共212例,ASA(美国麻醉师协会)II-III级。采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进行监测,按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组(102例,NTI控制在60-79)和深麻醉组(110例,NTI控制在40-59)。其中,男性98例,女性114,平均年龄(61.2± 7.8)岁。患者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麻醉禁忌症。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二)研究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水8小时。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血压80-140/60-90mmHg。连接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浅麻醉组NTI控制在60-79,深麻醉组40-59。监测NTI。给予咪达唑仑、丙泊酚,NTI达标后加静脉注射芬太尼、阿曲库铵。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手术结束前30min停输阿曲库铵,改用地佐辛以缓解术后痛,予预防性呕吐药。比较术后24h两组POCD发生率和MMSE评分。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前t2、手术1h 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时t”55个时间段的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脑电指数(NTI)、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2h、术毕、术后2h、术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用SPSS 17.0软件,计量数据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术后24h POCD发生率与MMSE评分比较。

深麻醉组发生POCD者18例(16.4%),浅麻醉组为35例(34.3%)(2=7.27,P<0.05)。术后MMSE评分,深麻醉组的异常比例显著低于浅麻醉组(2=10.03,P<0.05)。

(二)两组不同时间段NTI、HR与MAP水平测定。

两组HR插管前(t2)水平均显著高于其麻醉诱导前(t0) (浅麻醉组t=8.61,P<0.05,深麻醉组t=6.25,P<0.05);此后趋平稳,两组比较无差异。深麻醉组MAP水平诱导后(t1)和插管前(t2)显著低于诱导前(t0)(分别是t=7.68,t= 6.46,P<0.05),其余时间呈稳态;浅麻醉组MAP水平诱导后(t1)和插管前(t2)显著低于其诱导前(t0)(分别是t= 6.33,t=7.75,P<0.05);其余时间呈稳态,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三)两组患者各时间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测定。

诱导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分别是1.04±0.21,1.05±0.29)无统计学差异(t=0.384,P>0.05)。手术各个时间段,浅麻醉组S100β蛋白水平(分别是手术2h=1.65± 0.19,术毕=1.98±0.27,术后2h=1.78±0.26,术后24h= 1.23±0.17)与其诱导前比较均显著升高。深麻醉组除术后24h(1.06±0.15)外的其余阶段(分别是手术2h=1.74± 0.22,术毕=1.77±0.25,术后2h=1.54±0.21)均高于其诱导前。诱导后,浅麻醉组各个时间段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深麻醉组(t值分别为3.125,3.004,4.412,2.522;P<0.05)。

三、讨论

临床全麻术后出现POCD公认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和外科创伤[4-5]。本研究发现,深麻醉组术后24h POCD发生率为16.4%,显著低于浅麻醉组的34.3%。推测其机制可能为较深程度麻醉会增强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使突触间电活动受限,只有少量细胞因子被激活从而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减少POCD发生。本研究结果中,术后24h深麻醉组S100β蛋白水平恢复至诱导前水平,浅麻醉组仍高于诱导前水平,且各个时段时段均显著高于深麻醉组。说明深麻醉剂量可以使S100β蛋白水平降低,改善患者神经受损症状。术后深麻醉组MMSE评分异常的比例显著低于浅麻醉组,也提示深麻醉对患者认知的损害更低。

[1]刘真,余昂,薛庆生,等.Narcotrend(R)脑电监测系统用于癫痫患者麻醉深度评价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18):2027-2030.

[2]吴文春,董敏,曹雅军.老年患者围手术期NSE、S-100β蛋白水平变化与POCD的关系[J].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699-1700 +1702.

[3]谭卫仙,周海宁,莫美珍,等.老年全麻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和IL-6水平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20:3178-3179.

[4]章放香,宁俊平,邱冰,等.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02):188-190.

[5]黄丽君,丁力,邵亚,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S100β淀粉样蛋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08):1075-1077.

R614

A

1002-1701(2015)03-0135-02

2014-06

吴平蕾,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麻醉方面。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3.071

猜你喜欢
监护仪脑电全麻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基于脑电的意识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调控评估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