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

2015-02-09 22:19李宝霞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妇科222006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双下肢盆底功能障碍

李宝霞 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222006



护理干预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

李宝霞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妇科222006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对照研究法,经过患者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10.53%,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0例,发生率0%,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表现为子宫脱垂等盆腔器官膨出和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许多患者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需要手术治疗。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盆底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近年来,我院采用护理干预方法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PFD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4.25岁;其中单纯性子宫脱垂9例,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脱垂14例,压力性尿失禁合并子宫脱垂4例,阴道前壁脱垂6例,阴道后壁脱垂1例,阴道前壁伴子宫脱垂23例,阴道前后壁脱垂19例。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构成、文化程度、干预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知识了解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着重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1)入院评估:护士应详细了解有无外伤、妊娠分娩、感染史;有无长期卧床、输液史;有无家族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病史。(2)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吸烟者劝其戒烟,指导患者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引起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2],每晚予以温水泡脚。(3)辅助检查: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双下肢静脉瓣功能是否异常,有无血栓;评估患者凝血、血液D-二聚体情况。(4)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成功率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解答患者的疑问,解除患者心中的疑虑,讲解DVT病因、常见症状等,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坚持用药,DVT是可以预防的,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术后护理:(1)病室环境:病房安静、宽敞,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在40%。 合适的温湿度有利于静脉回流。(2)避免血液淤滞: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曲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3)功能锻炼:因患者术后卧床,留置尿管限制了患者的早期活动,致使患者双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而易诱发血栓[3]。因此,要认真做好患者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麻醉未清醒的患者,护士应立即指导并协助家属予以患者被动运动,每15~30min按摩1次双下肢双目鱼肌和腓肠肌,交替由远端向近心端按摩双下肢,各做20次;清醒后,鼓励并指导患者床上运动,如深呼吸:10~12次/h,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膝关节伸屈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做屈伸运动,双下肢交替,各做20次,3次/d;踝泵运动:每小时5min左右,5~8次/d。第一步,双腿自然平放。第二步,尽力上钩脚尖,朝向自己,保持10s左右(标准:脚尖与小腿成90°)。第三步,双脚下踩,绷直小腿保持10s左右(标准:脚尖与小腿成180°)。第四步,双脚做踝关节环绕运动,放松小腿肌肉。 第五步,左右腿轮流进行膝关节伸曲练习。通过功能锻炼,使腓肠肌收缩,促进局部血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功能,防止发生DVT。(4)选择合适的静脉: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因上肢静脉回流好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低于下肢[4];穿刺针不可过粗,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输液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穿刺部位感染。(5)药物预防:对存在继发诱因(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异常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3~5d,可以预防血凝块形成及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定时检查凝血及血液D-二聚体,并观察伤口、穿刺点、齿龈、鼻孔有无出血倾向。(6)营养支持:术后6h进流质、肛门恢复排气后进半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及早、足量进食,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如经口摄入不足者、患者有特殊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在术前护理干预后不愿改变者,予以静脉营养支持,满足术后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

1.3判定标准(1)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热和浅静脉曲张。(2)血液D-二聚体:参考值:<0.55(排除VET或PE的cutoff值:<0.5)。 (3)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及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组38例中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发生率0%,对照组38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10.5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

3讨论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血管,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5]。PFD手术,麻醉方法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从而使下肢肌肉完全麻醉,失去回缩功能,造成下肢静脉血液滞留;术中采用截石位,使肌肉受压,血液流动减慢;手术刺激和创伤,使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增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都可诱发DVT。近年来,我院通过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方法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术前评估、辅助检查、心理护理、术后避免血液淤滞、选择合适的静脉、药物预防、营养支持等,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使患者术后的DVT发生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护理干预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71.

[2]卢爱金,张美娴,潘素招.43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46.

[3]乔玲,苗娅莉,张晓红,等.全盆底重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4):308.

[4]李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56.

[5]严雪群.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8,48(9):24.

(编辑雅文)

收稿日期2014-12-08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542-02

猜你喜欢
双下肢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