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完善对策

2015-02-10 05:40单丹丹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意识

单丹丹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完善对策

单丹丹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十八大将“海洋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海洋意识教育作为认知海洋的重要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海洋强国建设的重任,是未来海洋强国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人员保障。但目前看,高校海洋意识教育面临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手段单一、教育队伍滞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大学生海洋意识较薄弱。为此,应立足课堂教学、应用主流网络、丰富活动开展、推进队伍建设、关注自我教育,推动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取得新成效。

大学生 海洋意识教育 完善对策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要编制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的目前迈进。”其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海洋意识是关心、认识、经略海洋的首要之举。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海洋强国建设的重任,是未来海洋强国战略得以实施的人员保障。

一、海洋强国战略下重视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海洋意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海洋意识对我国最终海洋强国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高校中注重海洋意识教育,一是有利于扩充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海洋意识的内容包含海洋战略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保护意识、海洋教育意识和海洋参与意识等七个维度,除了基本的海洋自然知识之外,还涉及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二是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使得作为其载体的海洋愈发重要。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才能走向富强。

(二)有利于实现我国海洋事业的长足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这是“海洋经济”作为产业体系中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首次写入五年规划。从我国近年海洋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对海洋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中国海洋局2015年3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指出,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三)有利于海洋强国建设的最终实现。

海洋大国要成为海洋强国,维护好国家的海洋权益是首要条件。一方面这依赖于我国强大的海洋综合实力,要求建设现代的海洋综合力量,包括海上军事力量、海洋经济力量、海洋运输力量、海洋科技力量、海洋工程力量、海洋管理力量等,从而对海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培养大学生投身于海洋事业的热情和活力。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最本质的内容,是与社会、与全民息息相关的内容。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的主要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海洋意识直接关乎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最终实现。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2014年4 月,国家海洋局宣传中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团委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暨1998年国际海洋年之后再次承办 “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16年前相比,当代青年的海洋意识已有明显提升,但仍存在许多短板。例如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丝毫没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概念。这一现状与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不相适应。大学生海洋意识存在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有所欠缺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海洋意识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持续性不强。

在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教育的背景下,部分高校设立《海洋国土》课程并出版了相关教材;2014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更是精心组织策划 “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但从目前部分高校实施的教育内容看,很少涉及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内容的全面性、丰富度仍显薄弱。再者,目前部分高校没能转变固有的观念,仍将海洋意识教育的对象局限于海洋类专业学生,覆盖面不够广、持续性不强。

(二)海洋意识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海洋意识教育区别于一般的大学专业课教学,它注重的是意识的培养。因此,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一方面,课堂内的海洋意识教育方式较为呆板。在大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照本宣科的情况大有存在,课堂氛围较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堂外的海洋意识教育形式较单一。部分高校通常会邀请专家作讲座、做海洋知识简报或是宣传橱窗,以应付海洋意识教育的任务安排。但在海洋意识教育过程中,却不能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教育、远程教育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三)海洋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滞后。

一方面,从事海洋意识教育的师资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拥有海洋类学科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38所,高职院校24所,院校数量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即能反映教师配备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从事海洋意识教育的教育者专业素质欠缺。现阶段,海洋意识教育仍缺乏理论的指导,教育只能是肤浅的、流于形式的。由于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很多高校会邀请专家,或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作讲座,以替代课堂的教学工作。但教育内容通常局限于一般常识性介绍,很难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三、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完善对策

加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应寻求多种途径,多管齐下,从立足课堂教学、应用主流网络、丰富活动开展、推动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立足课堂教学,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是进行理论灌输最传统、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新时期将新内容与传统方式相结合,为海洋意识教育奠定知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课程中海洋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近代海防落后带来的屈辱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爱国主义的新内涵等相关内容的讲解,提高大学生培养自身海洋意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势政策课是对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补充,在“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根据教育部最新提出的关于“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要点“资源争夺和领土领海争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热点问题开设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国家海洋形势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军事理论课可以将海洋意识教育中现代新型国防观的树立和培养纳入教学任务中;海洋通识类课程则可以通过“海洋系统科学导论”、“海洋生命科学导论”和“海洋文化经济总论”等主要模块展开,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简化,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

(二)应用主流网络,加快海洋意识教育内容的传播。

网络的出现使得海洋意识教育突破时间、环境的限制,为海洋知识的普及、海洋意识的渗透提供广阔的平台。因此,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网络阵地,寻求主流网络(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在海洋意识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例如:建立海洋意识教育的主题网站,或是在易班、人人等社交网站上开设海洋主题专栏,将海洋知识结合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可将主题网站与国家海洋局、海事局网址建立链接,为大学生了解海洋热点问题提供便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微信用户群体非常年轻,18至25岁的用户比例为45.4%,近80%的调查者关注微信公共账号。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可以安排专人创建并维护海洋意识教育相关的公众号,发布与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知识、海洋热点问题、海洋历史等的文章,丰富海洋意识教育内容,并在学生中广泛推广,让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获得海洋意识的提升。

(三)丰富活动开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

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海洋人才需要具有浓郁海洋气息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海洋文化是海洋意识的母体,只有把“母体”培育好,才能反过来为海洋意识的形成、传播提供充足的“营养”。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校园文化必然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时代旋律。在海洋强国战略这一时代背景下,建设高校海洋文化、营造海洋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时代性特点的体现,尤其在海洋、海事类院校更是如此。

海洋文化氛围的营造仅靠张贴宣传标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才能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大学生的脑海中。例如:定期举办海洋艺术节,展览海洋摄影、绘画、书法作品,开展海洋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诗歌朗诵大赛等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海洋的了解和敬畏之情;邀请专家学者就海洋历史变迁、当今海洋热点问题、海洋强国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填充;推进以海权维护为主题的学生社团的建设,通过创办“海洋小报”、开展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海权意识;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社会考察等方式,深化对海洋理论及国家海洋政策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推进队伍建设,满足海洋意识教育的人员配备需求。

高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承担起重责,为满足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需求而努力。一是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开展、参与海洋意识教育的课题研究。可以把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列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社科类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从教育的内容、手段、效果评估等多角度开展研究,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二是为提高高校教师海洋意识教育水平搭建平台。高校可以依托专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到学校做主题讲座,或是安排高校教师出去学习和培训。同时,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内部交流平台,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例如邀请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其他教师上一堂公开课,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适应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需求。三是激发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热情。高校应通过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公开课的评比、评选高校“最受欢迎海洋类课程”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热情,让教师在评比中发现不足、提高自我。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意识作为海洋强国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既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原动力,又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目标。从立足课堂教学、应用主流网络、丰富活动开展、推进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丰富大学生的海洋知识,增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推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为国家的振兴战略贡献应有的力量。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2012-11.

[2]李克强.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15-03-05.

[3]赵宗金,尹永超.我国海洋意识的历史变迁和类型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2(4):65-69.

[4]法制网.全民海洋意识如何提升.2014,6.http://www. 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4-06/13/content_5593495.htm? node=20732.

[5]石莉,林绍花,吴克勤.美国海洋问题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

[6]李明春,吉国.海洋强国梦.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7]高兰.中国海洋强国之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崔凤.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叶向东,叶冬娜,陈思增.现代海洋战略规划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此文系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为2014ycx008。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意识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