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的分析*

2015-02-20 06:44江智霞李昌秀胡汝均
重庆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调查表初中生技能

楼 婷,江智霞,李昌秀,胡汝均,李 玉

(1.遵义医学院护理学院,贵州遵义 563003;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



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的分析*

楼 婷1,2,江智霞1△,李昌秀1,胡汝均1,李 玉1

(1.遵义医学院护理学院,贵州遵义 563003;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增高,学会自救互救,避免不必要伤亡,维护健康与生命,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创伤现场救护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宗旨。及时、正确的创伤现场救护对伤员的伤情恢复程度以及能否存活至关重要。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极易发生意外事故[1-2]。在青壮年人群中,创伤位居死因的首位[3]。因此须重视青少年学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让其成为培训的优先人群,从而使其学会基本的自救互救本领,增强应对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本研究从分析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水平切入,立足于培训的实施效果,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培训,以期为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前期参与现状调查的遵义市汇川区某中学七年级500名学生中,以班级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以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抽取302名学生进行培训。其中男生156人(51.66%),女生146人(48.34%),年龄为(13.13±0.67)岁。

1.2 方法

1.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类实验性研究,研究设计如下:培训前以问卷形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知识与技能熟悉程度调查,然后实施培训,在培训后即刻进行问卷调查与技能考核,并在培训后3个月以及培训后6个月分别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评价培训效果的持续性,见图1。

图1 研究设计安排

1.2.2 研究工具 在借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培训前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调查表、培训后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调查表、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培训效果测试卷以及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技能操作测评表。

1.2.3 质量控制 (1)准备阶段:对培训师资进行统一培训,明确其职责与分工。此外,对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效度与信度检验,效度检验:调查表在正式使用前,请与急救相关的管理、教育、科研、临床方面的11位专家进行效度评价,培训前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调查表、培训后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调查表以及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技能操作测评表的CVI系数分别为0.84、0.84、0.82,均大于0.70,说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信度检验:经计算得出上述调查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8、0.96、0.82,均大于0.70,说明总体内部一致性较好。(2)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严格按照培训方案执行培训活动,培训管理小组全程跟进培训,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正。(3)整理阶段:回收调查表时,检阅其填写是否完整,发现错漏请调查对象及时补充、改正,剔除前后作答矛盾、严重乱答、漏填、错填以及填写不清等无效表。将调查表统一编号,双人进行数据录入与核查,在录入完毕后进行随机抽查,同时避免培训后效果评价人员与干预时培训师资重复。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构成比、百分率、均数进行培训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秩和检验对学生培训前后创伤现场救护知识知晓率进行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学生培训前后创伤现场救护知识测试得分做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调查表回收情况 共302名初中生参与研究,所有调查表发放之前取得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同意。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当场回收,其中填写不完整的调查表视为无效表。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对调查表的回收以及填写严格把关,有效回收率100%。

2.2 培训前、后创伤现场救护知识知晓率比较 培训前,只有少数学生对创伤现场救护知识熟悉或非常熟悉。而培训后,绝大多数学生达到熟悉及以上程度。学生的知晓率在培训前后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学生培训前、后对创伤现场救护知识的知晓情况[n=302,n(%)]

1:创伤现场救护的目的;2:止血的目的;3:止血的方法;4:加压包扎止血的方法;5:加压包扎止血的注意事项;6:包扎的目的;7:包扎的材料;8:绷带环形包扎的方法;9:包扎的注意事项;10:骨折固定的目的;11:骨折固定的材料;12:前臂骨折的固定方法;13: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14:搬运的目的;15: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方法;16:搬运脊柱损伤患者的注意事项;A:非常熟悉;B:熟悉;C:了解;D:不熟悉;E:非常不熟悉。

2.3 培训前、后创伤现场救护知识测试比较 培训前学生测试的成绩主要分布在2~8分,平均(4.57±1.29)分,培训后即刻成绩主要分布在8~10分,平均(9.45±0.63)分,培训后3个月成绩主要分布在6~10分,平均(8.66±1.14)分,培训后6个月成绩主要分布在5~10分,平均(7.77±1.21)分,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的创伤现场救护知识测试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5.28,P<0.05)。在培训后的不同时间段进行知识测试,分数也有所不同,尤以培训后即刻分数最高,培训后3个月和培训后6个月的分数均低于培训后即刻,分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4 培训后创伤现场救护技能测评情况 302名学生中参与止血技能测评有76名,合格者人数为61名(80.26%);包扎技能测评有76名,合格者人数为65名(85.53%);固定技能测评有78名,合格者人数为58名(74.36%);搬运技能测评有72名,合格者人数为52名(72.22%)。

表2 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的情况[n=302,(%)]

表3 创伤现场救护培训评价[n=302,n(%)]

2.5 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情况 培训教师对学生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测评,以了解角色扮演是否对学生的创伤现场救护能力有促进作用。测评内容主要为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能分析和确定出首要危机,小组成员间配合默契、协作愉快,与伤员沟通顺畅、体贴关心伤员4个项目。每项内容最高分为4分,学生的分数集中分布在3~4分,4个项测评内容的平均为3.36分、2.81分、3.25分、3.25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情况,见表2。

2.6 学生对创伤现场救护培训的评价 302名学生在培训后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组织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评价,详见表3。

3 讨 论

3.1 培训对学生创伤现场救护能力的影响 培训的最终目的不是将知识储存于大脑中,而是要转化成为能力,以应对和解决不同情境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本研究的创伤现场救护能力包括创伤现场救护知识、创伤现场救护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3个方面。结果显示,培训后即刻学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以及培训后6个月学生创伤现场救护知识测试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培训具有成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伤现场救护知识水平;培训后学生4项技能测试合格率分别为80.26%、85.53%、74.36%和72.22%,反映出培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向技能的转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伤现场救护技能水平。绝大多数学生在角色扮演时积极主动、相互协作、沟通顺畅,具备一定应急和应对能力,这主要得益于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等涉入其中,在唤起学生感悟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角色中,从而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其自身价值感。

3.2 对持续性评价的分析 本研究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以及培训后6个月进行了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分数受到时间的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下降有关。创伤现场救护技能是一种操作性技能,其掌握过程是一个动作记忆的过程,不学而时习之就会很快遗忘。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医生,在无强化的条件下,其急救技能也将在培训后6~12个月衰退[4]。因此,为延缓遗忘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应适时开展复训,注重对培训效果的巩固,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的相关理论开展强化教育,对已经掌握的技能进行合理的反复练习,从而确保在非刺激条件下使技能不断娴熟,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创伤现场救护能力。

3.3 学生对培训的评价 学生对培训的评价普遍较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以及培训组织都较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认为培训能够增长知识,培训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易于接受,且培训教师讲授认真、指导负责,希望多开展这样的培训活动,但也有学生表示培训时间较短,希望多一些实践或亲身体验的机会以及多一些师生互动交流。总体来说,学生对培训比较满意。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培训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培训前,与多项研究结果相符[5-8],而且青少年学生具有学习、理解、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初中阶段就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教育收益会更大[5,9-13],可见开展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和个人双重受益的行为。但本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知识水平也随之下降。因此,有必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按照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知识与技能的复训时间,以巩固培训的效果。

[1]张瑾,朱士新,谢云龙,等.昆山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49-950.

[2]易尚辉,于风江,吕媛,等.某城镇初中学生急救知识现状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3):68-70.

[3]周凌,廖晓星.我国创伤院前急救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146-1147.

[4]蒲晓煜,席淑华.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 (8A):5-8.

[5]张雁,温新华,陈志,等.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221-222.

[6]曹若湘,耳玉亮,陶莹,等.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15-416.

[7]黄娜,翟蕾,曹若湘,等.海淀区中学生急救培训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7):3284-3285,3287.

[8]查文婷,陶荣琴,龚萍,等.湖南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干预效果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9(3):84-87.

[9]郭剑虹,吴妙桓,陈雪华,等.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268-270.

[10]Fleischhackl R,Nuernberger A,Sterz F,et al.School children sufficiently apply life supporting first aid: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Crit Care,2009,13(4):127.

[11]Kelley J,Richman PB,Ewy GA,et al.Eighth grade students become proficient at CPR and use of an AED following a condensed training programme[J].Resuscitation,2006,71(2):229-236.

[12]Jones I,Whitfield R,Colquhoun M,et al.At what age can school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Heartstart UK schools training programme[J].BMJ,2007,334(7650):1201-1203.

[13]Farah R,Stiner E,Zohar Z,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urprise Drills for assessing,improv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of hospital personnel[J].Eur J Emerg Med,2007,14(6):332-336.

�学教育·

10.3969/j.issn.1671-8348.2015.10.049

贵州省社科基金项目(11GZYB42);遵义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201026)。 作者简介:楼婷(1983-),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急危重症护理及护理教育研究。△

,Tel:13985219073;E-mail:jzxhl@126.com。

R641

B

1671-8348(2015)10-1426-04

2014-10-18

2014-12-16)

猜你喜欢
调查表初中生技能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拼技能,享丰收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读者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