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2015-02-22 01:58路丙辉周开源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勇者仁者论语

路丙辉,周开源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论语》中曾107次提到“君子”一词,可想而知,君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君子人格。现实生活中的“君子”,不仅能够给他人树立榜样,而且可以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畏”(《论语·宪问》),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如今,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到忧虑、困惑、畏惧,影响身心健康。亟需借鉴《论语》中君子人格,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君子”人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正值青春的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基本得到了满足。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相符,自我人格修养不够健全,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生活中的忧虑、学习中的困惑、实践中的畏惧等。

1.1 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忧虑

忧患意识是人的一种理智的认识活动。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强烈地忧患意识能够让人明白肩负的使命,明确理想目标,主动解决忧患。可是换个角度思考的话,由于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行为控制能力有限,面对生活中的忧虑,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并及时处理。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难免会产生忧虑,而且问题多集中于个人成长方面,如:人际交往、爱情友情等。在人际交往方面,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见的,被人误解、嫉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爱情友情方面,当代大学生容易混淆恋人与朋友的界限,分不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情,经常因恋人和朋友而伤心。当代大学生生活中过多的忧虑可能导致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是行为上的冲动。

1.2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到的知识若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件愉快地事情。与中学时代的应试性、被动性、灌输性学习不同,大学时代更加注重专业性、主动性、研究性的学习。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过“青年在中学时代,常是低着头、弯着腰,在书桌上面、实验室中消磨。但是等到在大学的时候,每个大学生就应抬起头、挺起胸、高瞻远瞩,才能领略到大学教育乃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然后才可能在学术上创造种种事迹,不仅贡献国家、世界而且全人类。”[1]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误以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对自己没帮助,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逐渐确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价值困惑。其中,最典型的困惑就是大学“学什么”。

1.3 当代大学生实践中的畏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2],理论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洞悉“世事”,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也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兼职的机会,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然而,当代大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在参加社会实践中,经常因为缺乏社会经验而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人们心目中曾经的“天之骄子”,开始慢慢演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犹如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而面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多数大学生会知难而退,选择逃避责任或者是放弃。反过来,这些困难、挫折和失败的阴影,又会影响大学生继续参加实践的信心,也会因畏惧失败而否定自己的实践能力,当实践机会再次降临时,大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影响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

2 《论语》中君子人格的特征及其功能

《论语》中所描述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我们可以试着把《论语》中涉及君子人格,归纳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畏”的特征与功能。意思就是君子有仁者之仁心,便可不忧;有志者之智慧,便可不惑;勇者之勇略,便可不畏。

2.1 仁者之仁心,解生活之忧患

“仁”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此谓“仁者不忧”。首先,“君子”要具备仁者的言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不大会说空话,喜欢做实事,行为上却很敏捷。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遇到困难时他人愿意为你排忧解难。其次,“君子”要具备仁者的心胸。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宪问》),仁者希望自己有所建树,也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希望自己达到目标,也帮助别人达到目标。君子应懂得律己宽人,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是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宽人是指宽宏大量的胸怀,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宽人不是不坚持原则,不是丧失立场去迁就他人的过错,去求得一团和气,而是在维护大局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相互之间的友善礼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见的,被人误解、嫉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律己宽人的品德能营建温馨和睦的人际关系。

2.2 知者之智慧,解学习之困惑

“知”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特征。我们无法左右外在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明白如何取舍,此谓“知(智)者不惑”。“知”在《论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二是智慧。“知”是一个从学习知识、求得智慧的过程,从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真正的拥有智慧的人。首先,“君子”要学习广博的知识。“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即“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应该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儒雅的风度气质。“君子”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才可以是内外更好的结合统一,只有质朴没有博学,那也乏而无味,只有博学没有质朴,就会过于虚浮。在学习中,君子往往谦虚好学,认为“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通过向他人“择其善者而求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积累广博的知识。其次,“君子”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君子”对于学习应该是学而不厌、安贫乐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在学习上不能贪图安逸,要勤奋刻苦,要有刚强的毅力,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好学乐学,还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要有所保留,有所敬畏,不能信口开河。“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君子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用谦逊而又诚肯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绝不逞强好胜,这样就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获得更多的知识。

2.3 勇者之勇略,解实践之畏惧

“勇”是成就“君子”人格修养的一项前提特征。“君子”要勇而不惧,具备坚强进取的毅力。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无所畏惧了,此谓“勇者不惧”。首先,“君子”要勇于实践。“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就“君子”而言,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如何去做,“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君子”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遭受别人的指责和诽谤,对此孔子认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要求“君子”不要怕犯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君子”有坦荡的胸怀,敢于检视自己的错误,并修正错误,藐视一切艰难险阻,勇于实践,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君子”要谋而后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孔子不赞成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虽然是孔子道德要求中的一个标准,但“勇”不是头脑简单的蛮干,而是“洽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特征。

3 当代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具备《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人格,这将有利于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忧患、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实践中的畏惧。当代大学生的“君子”人格的培养要通过主体教育中自我反省、学校教育中教师示范以及社会教育中实践育人的路径。

3.1 主体教育中自我反省,萌芽仁者之仁心

有人曾说过:“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时,需要当代大学生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思考自身有哪些缺点与毛病,并“自我批评”以改正。久而久之,这些缺点与毛病逐渐减少,随之增加的是优点和好习惯,即仁者所具备的“忠”“信”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在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人际交往、日常琐事时,难免会出现“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传不习”等现象。如果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置之不理,不加以反思的话,自身的缺点与毛病就会越积越多。反之,若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敢于面对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萌芽仁者之仁心,解生活之忧虑。

3.2 学校教育中教师示范,传授知者之智慧

大学校园是智慧的源泉,大学之大,不仅在于教学楼、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而且在于大师的大学问、大智慧等师资力量。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能够直接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专业课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使得当代大学生学会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需要;公共基础课教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向当代大学生传授的是人生的智慧。教师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为当代大学生讲解知识,并且能够在当代大学生遇到困难、面临选择、感到迷茫时,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并起到鼓励、督促的作用,最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知者的智慧,解学习之困惑。

3.3 社会教育中实践育人,培养勇者之勇略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要使当代大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社会应为当代大学生给予保护,并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大学生兼职、大学生创业、大学生爱心服务等。各种各样的实践方式,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可供选择的空间。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缺乏社会经验的当代大学生,可以试着从事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如发传单、带家教等等,跨出勇于实践的第一步。还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或社会经验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可以试着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社会实践,如自主创业。因为创业不仅需要的是勇气,而且是勇略。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感悟和收获,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虑问题周全能力、应对风险责任能力等。因此,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当代大学生勇者之勇略,解实践之畏惧。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塑造“仁者之仁心”、“知者之智慧”、“勇者之勇略”的当代大学生“君子”人格,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当代大学生形象,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当然,培养当代大学生“君子”人格,不仅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连平,王立中,译.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勇者仁者论语
他们都是“孤勇者”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如何读懂《论语》?
仁者爱人
拔枪吧!勇者
仁者
勇者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