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院素描教学的困境反思与体系重构

2015-02-22 01:58杨思杰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当代艺术

当代学院素描教学的困境反思与体系重构

杨思杰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当代学院素描教学在我国的表面繁荣下面临多重困境,而困境的产生不仅有历史的缘由,也和素描教学所处的现实情境相关。严肃的教学观察和实践必须直面这个困境,正视现行素描教学体系沿袭的局限性,寻求摆脱教学中存在的功利主义盛行的状况,确立回溯传统和关照当下为基本方向,通过重构素描传统的历史认知和创新教学实践等策略和方法来改变教学现状,为重建尊重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学院素描教学的新体系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教学体系; 写实主义; 当代艺术; 素描传统

收稿日期:2014-09-2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C60001)

作者简介:杨思杰(1979-),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学及广告学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国内美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尽管美术考生的大部分最后流向应用美术与设计的教育范围,我们仍可以确定的说,现在正接受学院素描教育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上世纪任何一个时代。就教学的投入和产出来说,这显然是我国素描教育从未达至的规模,若以一直延续的教学体制内的评价标准,眼下的素描教学也可谓创造了某种“辉煌”,美术院校正以批量生产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输出数不清的“素描高手”,他们确实掌握了一套娴熟的素描技巧,表现任何对象都似乎不再有问题。除极少数人进入职业艺术圈外,刚刚出炉的素描人才很大部分立即进入美术教学的循环生产体系,学院素描教学的外围存在着一个胃口庞大的市场,从少儿美术培训到高考班,数以十万计的美术学生正在磨炼自己的素描能力,努力进入美术院校学习。然而,这真是值得欣喜的状况吗?事实上,透过这个素描教育繁荣的表象,危机从一开始就已伏下——如此的美术教育大跃进中,我们的学院素描教学是被推进了还是沦落了?我们的教学是否已被打造成高效但僵化的机器从而丧失了艺术教育中真正可贵的东西?我们是否已深陷功利主义的泥潭?事实上,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的困境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严肃的教学观察和实践必须直面这个困境,分析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产生的根源,以历史性的眼光和现实态度把握素描教学的时代脉搏,寻找突破困境的策略和出路。据笔者观察,当下学院素描教学的困境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当代学院素描教学的困境体现

(1)因循守旧,缺乏体系反思。我国各地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体系多年来形成了明显的同构性,从专业美院到地方师范院校的美术系,虽然也各自发展出一定程度的特色,但总体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1949年以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主要辐射点,专业美院向全国输送美术教育人才并在各地主持建立起一套素描教学的模式,这些模式从纲要的制订和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几近相同,具体到素描观念和技法也多因传统的“师徒”传承特点而呈现出亲缘关系和相似性。这种历史形成的学院素描教学体系逐渐累积成巨大的体制惯性,造成了数十年因袭不变的僵化状况。

现行教学体系下的素描课堂教学被认定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更进一步说,实质上强调的是写实主义艺术(主要是绘画)的基础训练。教学内容基本围绕对形体比例、透视、解剖结构、空间的准确把握及光影、明暗等技术手段的训练上,训练的主要目标明确而单一,虽有一些局部的教学显现了某种程度的个性追求,也仅是画面侧重因素有所不同,总体并未脱离这个体系所搭建的框架。追根溯源,现有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民国时期的各类艺专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其基本模型并非来自纯正的欧洲古典传统和学院教育,而是在上世纪50年代移植于前苏联所谓“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这个母体,本身不是一个经过长久的文化、艺术融合、积淀而自发形成的产物。和当时的经济、文化领域内的很多事物一样,素描教学(或者说美术基础教学)完全被统辖在一个整体的计划之内,这个计划凌驾于一切差异性存在,将一种跃进的意识形态全面地注入各门类、各学科的专业教学里,也给美术教育和创作以严格的规定性,即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兵”服务。这一状况延续到7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启动,社会被大幅松绑,艺术教育也开始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由。素描教学在此后明显开始接受了更多的外来影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素描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传统开始向课堂渗入,思维活跃的师生被那些突然涌入的大量文艺书籍和绘画印刷品所冲击、启蒙,甚至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些微变革,开始追随现代主义的步伐了。然而,因为体系及其附生的体制的权力本位与强大惯性的影响,不管是永恒的传统经典还是标新立异的现代艺术,都未能重构素描教学的新体系,而教学内容、目标、方式和评价标准还是沿袭下来,偶尔的、局部的波动难以撼动其方向。沿袭至今的学院素描教学体系的确培养了很多人才,奠定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基础,这一点固然不能否认,然而今天我们已有足够的视野和开放的意识,必须承认这个体系的移植本身带有历史的偶然性和政治的强制性。尽管历史不存在假设,我们的教学仍然在这个被强加的体系上寻求新生,但是,这一影响我们几代人的素描体系在全球化时代必须面对质疑,接受改变。欧美艺术教育暂且不论,只放眼东亚,日本、韩国甚至台湾,他们的美术教育和素描教学早就在宽松的环境里发展出自己的形态,尤为可贵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既没有断绝自身的文化传统,还能接气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现实生态。

由此可见,一旦展开对学院素描教学体系的反思,贯彻在素描课堂上的偏执与盲目自信就会受挫,教学才有可能被解除隔离,直面自身危机,进而有可能更新“系统”,保存传统并接应现实。缺乏问题意识和体系反思,我们的学院素描教学就只有深陷于虚假繁荣的泥沼,这是一个自噬状态,终将危及艺术教育和文化。

(2)视野狭促,不能与时俱进。国内美术院校的艺术教学不仅和欧美现行的主流艺术教学模式区别极大,也和一些近邻国家或地区相异,这已是众所周知。然而,依赖于体制的学院教学却不能阻止当代艺术现实的全球化趋势。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潮不断涌现,艺术生态日益多元,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与国际接轨”已成艺术界的现实状况。2000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首次大规模地将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家聚于一堂,意味着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现实一定程度上为官方所承认。[1]其后,双年展、三年展不断地在一些重要城市被设立和举办,当代艺术区在北京等地逐渐形成并产生巨大影响,画廊、美术馆、非盈利艺术机构等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当代艺术市场更是成为新闻不断的社会关注热点。与此同时,以学院、美协、文化馆等为代表的体制内艺术圈和体制外的当代艺术圈之间此消彼长,虽也有局部的相互渗透,但整体的融合不容乐观。在这种分化的状况下,对艺术教学(包括素描教学)产生了理解和需求上的差异,一方面,多元的艺术形式和实践更倾向于把素描看作一种便捷而多变的表达手段而不局限于写实性的形态;另一方面,学院仍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特别是片面地把素描的学习作为写实性绘画的基本功训练。艺术史告诉我们,绘画的现代进程起始于工业时代的开始以及摄影术的发明与流行,写实作为绘画过往历史中至关重要的记录性功能被摄影轻而易举地胜出,绘画自此开始了对绘画本体的确认与追求,素描以绘画中最为直接的手段和形式自然被利用于开拓新的艺术疆域,现代艺术史已为今天存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描语言形式的宝库,也为我们开启了理解传统的多元路径。[2]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那就必须重新审视在素描教学中贯彻的所谓规律和方法,探讨绘画基本功除写实能力之外的现实需要,容纳不同的素描观念和表现形式。

一个真实状况是,绝大多数经过严格的学院美术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对艺术史的了解通常止步于19世纪晚期,对20世纪艺术完全的隔膜,乃至因陌生而拒斥,更不用说在目前遍布大、中城市的当代艺术现场的完全不知所云。所以,既对传统和教学体系缺乏理性认识与反思,又因眼光和胸怀的局限而将新的艺术现实拒斥于学院之外,这使学院素描教学愈加封闭,严重滞后于当今艺术形态和思潮的流变。

(3)急功近利,失落实验精神。学院素描教学思维的僵化和停滞在当下高校教育整体的环境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由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管控强度,教育系统加速行政化;与此同时,运行于政府和企业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模式也在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行政考核、职称评选与教学成果的绩效评估一概进入量化的序列,“发展是硬道理”在这里就体现为“教师出成果,学生出成绩”,而且这样的评估通常不须依赖时间和现实的验证,只在系统内部通过考核、打分等简单的量化手段来完成,所以,影响评估结果之优劣的重要指标不再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真实的现场来验证的品质因素,而是眼前的数量和表面的效果。于是,没有人再把成本投入到暂时没有效益的行动中,不再有真正的实验和耗时的研究,眼前的利益遮挡了教师学术和事业的地平线,也把学生的心态调动到对分数和排名的期待中来。这些状况反映到具体的学院素描教学上,就是素描教师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学生也没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动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确保得到认可的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沿袭现有的素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把包含有不确定因素的各种尝试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急功近利加剧了困境,还把一种虚假的繁荣展现出来,使学院素描教学不仅远离了传统的质朴和纯粹,也远离了当代艺术现实的多元化需求,在体制化的冗繁、重复中持续消耗下去。

2当代学院素描教学的体系重构

要走出素描教学的僵化体系,我们应重新探求素描的本义,去伪存真,以此关照素描曾有过的传统以及这些传统的延续。素描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最单纯和朴素的绘画形式,其历史远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最早可能诞生于人类文明的发端期,形迹遍布几乎每个地域,从这样广义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素描从“造型基础”这样僵化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给予它足够的独立性——素描本身就是自足的表达形式,不必从属于其他的绘画形式,素描自有目的。视野一旦打开,我们会发现除西方“写实”绘画传统以外的各种素描遗产以及它的各种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滋生,绝不单是“写实”可以概括的。在此基础上,重新来看狭义的素描所意指的素描传统和涵盖的范围,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包容广泛、复杂多变的素描史和资源库,并可以根据地域影响和风格传承梳理出不同的谱系,在不同的谱系中,那些曾经被重视或忽视的画家会给我们带来关于素描传统、语言、风格的新认知。比如,我们可以考察“明暗”作为素描的一个表达因素是怎样发端、发展和成熟起来,“明暗”成功地融入素描语言存在怎样的线索,哪些画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影响。或者,考察线条在不同素描体系中形成的表现形态和审美特质,又是怎样契合于特定的文化和绘画传统的,如此等等。全面的、互为参照的视野会让关于素描传统的笼统认识得以细化、澄清、分门别类,可资利用的资源因此大大扩充,也使素描教学体系的重构和推施具备了理性展开的基础。

(1)打破关于传统的认知局限,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行体系展开有针对性的反思,正视在现有教学内容、目标和基本要求上的僵硬、荒谬的规定及其给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造成的束缚。丰富的素描历史认知可以破除教条主义,促成在教学中对传统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在具体操作中,意味着有足够的胆识否弃数十年流行的造型、表现方法,直接溯源欧洲素描传统,把那些形成巨大成就的主要形式、风格及代表画家作品作为参照和经典范例,对围绕形体、比例、透视、空间和线条、明暗、媒材等造型规则和手段展开的素描训练持更加包容、开化的态度,兼顾造型(再现技术)和修辞(表现语言)的训练,鼓励学生的大胆探索和个性化追求,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逐渐摸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训练方式。涉及每一位任课教师,则可以凭借各人的习画禀赋和路径差别,扩大对素描大、小传统的吸纳和演练,加深对素描法则和语言方式不同倾向性的深刻理解,于其中寻找素描教学的新视域及替代方案,有计划地更新课程内容,促进课堂之间的差异化教学与课堂内部的因材施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对绘画不同传统的体认,探索素描课堂教学与工作室制的结合,既能给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项,也利于巩固和发展富于特色的素描教学方式、方法。

(2)应突破樊篱,关照当下,创新教学实践。素描教学体系的破旧立新不光要面对历史,做好对传统的梳理与继承,尤为重要的是要面向现在和未来。中国古人尚知道食古不可泥古的道理,注重“笔墨当随时代”,在传承中开拓创新,更遑论来自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素描艺术。素描的学习过程总是与观察能力的训练相关,这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素描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二是素描与观察方式的关系。[3]时代的变迁造就我们眼前纷繁复杂的新事物,视觉形象自身与其背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了特定的形貌、气质与时空状态。即使以人物作为素描对象来说,这个对象也带有与过去不同的形象特征与气息,衣着、发式和肉体特征固然因人而异,有些方面固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改变,但气质、神情及其所处的时空背景一定是充满现代感的。对象在变化,观察者也在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观察者精神状态的改变和对艺术讯息摄取的差异,现代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和艺术思潮的更迭促成了不同的观察理念与方式的产生。比如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复制图像的泛滥就给画家与视觉对象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绘画或吸收了摄影的某些特点,或在对摄影的抵制中发现新的观察方式和表现理念,这些都必然反映到素描这门技艺上来。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伴随各地现代化进程席卷全世界,流派迭起,异彩纷呈,开创性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对素描这一古老的技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开拓出新的空间,这些都给素描教学带来了不可闪避的时代机缘和现实任务。抱残守缺的现行素描教学体系显然没有注意将教学与时代对接,盲目地把教学质量捆绑在单一、守旧的素描观念和评价标准上,不肯承认传统的复杂性,也拒绝与当下活跃、丰富并充满创造力的艺术世界的交流。可以说,现行体系只是建立在一个大家都未曾真正面对过的一个假设上——这样的教学只培养一种学生,即将来只从事写实绘画创作的学生。现在看来,除个别位于艺术中心城市的美术院校正探索实验性的素描教学外,国内大多数院校尚无迹象表明可能启动的素描教学改革,仍在体制庇护下囿守眼前利益,不愿付出时间、精力与物力成本开辟新的教学路径。

关照当下,具备了现实精神和宽阔视野,能赋予教学人员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来推动素描教学体系的修正,创新教学实践。但是面对困境,还必须大胆突破体制藩篱,质疑并进而搁置现有的教学总体质量的评估依据,逐步建立面向当代文化的多元化的标准,并允许教学成果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来看,素描教学总体上除给予欧洲古典写实传统以足够的重视外,还应当大幅面向自印象主义以来的现代艺术史,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上安排教学中的艺术观念、思维和表现形式、语言训练课程,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框架。学院方面,应积极购置大量重要的现代艺术家作品集及20世纪以来的经典艺术理论书籍,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和氛围;有计划地利用讲座、参观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眼界和艺术热情,扩大素描教学活动的语境平台;审慎地引进人才更新师资储备,把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推向教学改革的前线,重视个体突破和带动作用。学院素描教研活动的开展则应当始终保持对当下艺术主流状态和一些艺术家、艺术实践个案的敏感,尝试将新的、获得巨大影响力的绘画观念与技术引入到教学讨论和课程方案构思上来,特别注意激活传统的资源,实现与新的观念、形式语言在内在理路与表现技术上的连接、贯通。基于充分的准备,把实验性融入课堂教学,可以进行单设课程的专题训练,也可以贯彻在常设课程内部,将意识引导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体差异结合起来,努力破除学生在高考素描训练时即已习得的僵化认识和手法惯性,鼓励他们在课堂内外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提高知识素养和眼力,对素描学习形成自己的判断、审美倾向性和艺术追求。与此配合,学院应根据教学成果的反馈及时修正素描课业的评价机制,这个成果的反馈更应与正在发生的、广阔的体制外艺术世界相联系,而不单纯与体制内的美术展览和评选标准挂钩,尽可能地摆脱对体制旧有规则的依赖。只有勇于践行才能探出新路,开始不免有盲打误撞,持续的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不断的经验总结会使前进的步伐愈加稳健,一个学院素描教学的新体系也因此有可能逐步被构想、搭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朝晖.艺术大展时代[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理查德·布雷特尔.现代艺术[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3]章仁缘.国外素描概念[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琳

Reflection on Sketch Teaching Dilemma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

YANG Sijie

(Institute of Arts, Anhu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college sketch teaching faces multiple difficulties under China's surface prosperity. The occurrence of difficulties has not only historical reasons,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sketch teaching. Strict teaching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must face the predicament, envisag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sketch teaching system, seek the way of getting rid of utilitarianism statu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establish the basic direction of the backtracking tradition and concerning reality and change the status quo by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of sketch tradition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practice, providing a path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w college sketch teaching system with respecting tradition, basing on reality and facing future.

Keywords:teaching system; realism; contemporary art; sketch tradition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