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危重新生儿胃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5-02-24 01:30叶静静董红梅李海花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学中心243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外渗危重无菌

叶静静 陶 玲 董红梅 单 艳 李海花 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学中心 243000



PICC在危重新生儿胃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叶静静陶玲董红梅单艳李海花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学中心243000

摘要目的:探讨PICC与PIV两种不同置管方法在危重新生儿胃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入我科的需要胃肠外营养支持≥7d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30例,其中15例应用PICC,15例应用PIV,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PICC组维持静脉治疗时间、患儿体重增长情况明显高于PIV组(P<0.05)。结论:对长期胃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应用PICC技术,可明显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保证顺利摄入营养,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PICCPIV危重新生儿胃肠外营养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上升,但此类患儿吸吮能力及胃肠吸收功能差,通过胃肠途径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需要进行肠外供给患儿所需要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要素,作为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不仅能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还可以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避免药液外渗、静脉炎的发生,为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危重新生儿提供良好的途径[1,2]。我科于2013年4月-2014年7月分别应用PICC与PIV两种途径对30例患儿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比较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入住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30例患儿,将行PICC置管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施行PIV(静脉治疗≥7d者)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胎龄、性别、体重、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观察组由医生与患儿家长沟通签订PICC知情同意书后下医嘱,护士做好环境、物品、患儿的准备工作。所用导管为(美国BD公司)1.9F的PICC导管,由3位具有PICC置管资格的护士对患儿行置管术。进行穿刺前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接皮肤温度探头,将远红外辐射台温度调至37.0℃,接心电监护仪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测量进管长度及双侧臂围的长度并记录,置管首选双上肢肘部的贵要静脉,测量穿刺点至上腔静脉的长度,测量时手臂外展呈90°。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常规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建立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75%酒精棉棒顺时针及逆时针消毒共6次,范围10cm×10cm,再以0.5%碘伏棉棒顺时针及逆时针消毒共6次,更换手套,铺孔巾及治疗巾,检查导管,预冲导管,将患儿术侧上肢外展与躯体成直角,测量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再结合早产儿体重重新确定PICC置管长度,体重<1.5kg,预测长度减0.5cm;体重1.5~1.9kg,预测长度不加不减;体重>1.9kg,预测长度加0.5cm。置管后穿刺点及导管外露部分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圆盘部分用透明胶带加强固定,使用期间每星期更换敷料1次,每班用10~50μ/ml的肝素冲管,置管后常规拍摄胸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1.2.2对照组选用24G规格的Y形静脉留置针,由责任护士按照有关放置周围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常规放置,穿刺部位为四肢、头皮等浅表静脉,穿刺结束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标明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者,并在外周静脉留置针登记本上登记。

1.3观察指标由责任护士每日观察并记录:导管置管时间、保留时间、穿刺的次数、拔管的原因及并发症的情况。PICC导管出现以下情况如堵管、外渗、断裂、疑似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结束治疗等予以拔除,PIV拔除包括以下情况:导管使用超过72h、渗血、肿胀、导管堵塞、针眼处红肿。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CC组穿刺部位及留置时间PICC 15例中主要穿刺部位为贵要静脉33.3%(5例),肘正中静脉6.7%(1例),腋静脉40.0%(6例),头静脉6.7%(1例),其他13.3%(2例)。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者(理想位置)占100.0%(15例),所有病例均在完成静脉治疗后拔管,无相关护理并发症发生;PICC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7.67d。

2.2PIV组留置时间及拔管原因PIV 15例周围静脉留置输液平均留置时间为2d,拔管的主要原因是液体外渗肿胀和穿刺点渗血等。由于早产儿外周静脉薄而脆,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穿刺较困难且易外渗,保留时间短需反复穿刺,导致外周静脉破坏,增加患儿的痛苦,同时加大护理工作量。

2.3两组在维持静脉治疗时间和体重增长情况的比较PICC与PIV是用于输注肠外营养液和其他液体,两者在维持静脉治疗时间和体重增长情况的比较, 见表2。

表2 PICC和PIV在维持静脉治疗时间

注:与PIV组比较,P<0.05。

3讨论

危重新生儿使用PIV输注肠外营养液时容易发生液体外渗和穿刺点渗血,从而影响留置时间,使PIV留置时间较短。危重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给患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3]。对长期胃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应用PICC技术,可明显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保证顺利摄入营养,促进患儿康复。所以PICC是良好的胃肠外营养途径,明显优于PIV,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Janes M,Kalyn A,Pinelli J,et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infant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J〕.J Pediatr Surg,2000,35(7):1040-1044.

[2]Deborah C.Minimiz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the NICU.MCN 〔J〕.Am J Matem Child Nurs,2001,26(1):17-22.

[3]Holsti L,Grunau RE,Oberlander TF,etal.Body movements:an important additional factor in discriminating pain from stress in preterm infants〔J〕.Clin J Pain,2005,21(6):491-498.

(编辑紫苏)

收稿日期2014-12-03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545-02

猜你喜欢
外渗危重无菌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