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总体性的生产

2015-02-26 03:06王宏宇,隽鸿飞
学术交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总体性实践生产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NECT-11-095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4BKS034)

作为总体性的生产

王宏宇,隽鸿飞

(黑龙江大学 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哈尔滨 150080)

[摘要]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建构在以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不从总体性出发,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仅仅理解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看到生产的总体性、丰富性和全面性。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对生产总体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总体中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所得出来的“总体结果”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实践;生产;总体性

[收稿日期]2015-01-03

[作者简介]王宏宇(1970-),男,黑龙江讷河人,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实践哲学、文化哲学等研究;隽鸿飞(1970-),男,黑龙江兰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11-05

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是,在对这一概念的诸多理解中其总体性内涵很少得以体现。一般认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从实践到生产(生产力)、交往(交往关系),再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因而认为实践、生产、交往(交往关系)等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的不成熟的表达,从而将生产仅仅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生产。这种理解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起来,将人的总体性的活动割裂为不同的阶段。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只不过是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的具体状况,从而陷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窠臼。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始终是总体性的,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的生产概念,绝不限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在于将现实的人及人类社会再生产出来,从而实现人之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思想的起点,通过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总体性分析阐明生产的总体性,进而为重新理解和阐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性奠定基础。

一、实践的总体性与总体性的生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在人类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在人类历史生成的过程中,人类的一切生产和活动(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基本矛盾的各方面)都是统一的,都统一于人之现实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得以创造、展示和确证,人自身存在的总体性和历史性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得以生成,因此,可以说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实践作为现实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劳动和交往,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为劳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交往。

劳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活动,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劳动是人赖以生存的现实活动。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的生命依赖于自然,人必须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关系,从自然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人与动物不同,人必须通过劳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改变自在的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才能在自然中生存。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只生产自身;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第二,劳动是确证人之本质的现实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得以生存,同时,人的本质也是在劳动中得以确证的,劳动是确证人之本质的现实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对象世界,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正是在现实的劳动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能在对象世界中呈现自身丰富而全面的本质。第三,劳动是人之意识生成的现实活动。劳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劳动不仅是物质生产也是精神生产,人通过现实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物质需要也能满足精神需要。人的意识是一种对象性意识,自然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对象,人的意识只有在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生成,即“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

交往是处理人与人关系之活动,人的交往既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一方面,交往是一种关系,这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在其自然本性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这种交往关系是与人的生产劳动相伴而生和演化发展的。另一方面,交往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实现的前提,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作为活动主体,才能实现自我设置和确证,这种交往活动可以克服社会分工带来的人的活动领域的特定化和人的本质片面化,从而实现人之存在的总体性。在这种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交往活动中,人们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目的,并在交往活动中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本质。

劳动和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同一的,是同一的人类总体活动的两个方面。因为有了劳动和交往,人才能成为一个总体性的存在,人的全面而丰富的本质才能得以确证。所以说,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性的活动始终是总体性的,也正是实践活动的总体性为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以实践的总体性为基础展开的对生产活动的总体性的理解,在其对历史前提的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资料生产、人自身生产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同一历史活动中的“三个因素”,这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是同一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人类历史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共同发挥着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总体性生产活动的一个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之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在此基础上因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在人的新的需要基础上所进行的这种生产,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推动这种生产的“新的需要”已经不再是基于人的自然的生物本能,而是人在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生成的,这就使人超越了自然的存在而成为历史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活动中,人的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就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再生产着人之自然生命的同时也再生产着人之精神世界,使人成为一个总体性的存在。

人自身的生产是人类总体性生产活动的另一方面。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是人类自身的生产的两个方面。自己生命的生产是指人通过消费物质产品来维持和延续自身生命,又通过精神产品的消费使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所以,人自己生命的生产中内在地包含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这种物质生产的最终的完成。他人生命的生产,既是人类种的繁衍,也是人类社会的再生产。以往人们更多地是从人类种的繁衍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的,而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实质上,人的生产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再生产即人类种的繁衍,更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通过这种生产活动,再生产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始终是总体性的,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精神的生产活动,既是个体生命的再生产,也是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正是这种生产的总体性,才使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存在。政治经济学家看到的人的生产的分裂状态,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二、政治经济学对生产总体性的割裂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因此,生产就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在生产的过程中重建现实的人类社会关系,即把现实的人类社会再生产出来。这正是由生产的总体性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恰恰是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总体性特征及其在资本主义形成历史过程中的分裂,因而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生产活动的总体性。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的理论表达,其目标并不是要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论证其合理性。换言之,政治经济学是要“解释世界”,以说明资本运行的规律和进程,而不是要“改变世界”,以促进现实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所以说,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存在出发的,而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分裂的基础之上的,对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有过明确的表述。在批判地分析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在使国家从宗教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彻底地消解了传统社会的结构,政治革命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摧毁了一切等级、公会、行帮和特权,使市民社会从政治中分离和解放出来,从而促进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生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分裂的,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社会存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独立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存在与物质生产过程相对立,同样,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沦为物的关系。而政治经济学把自己的目标确定为社会物质财富本身的生产及增长,关注的是物质生产过程本身,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割裂了生产活动的总体性。

第二,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使之无法理解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及私有财产关系的实质是人的关系,因此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从而造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政治经济学家所看到的人,实质上是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丧失了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作为孤独个体的个人。这种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作为人的关系而存在,而是必须借助于物,表现为物的关系。同时,由于每个人都将别人视为手段和工具,同样也就把自己贬低为手段和工具。换言之,政治经济学家所看到的人,不过是在市民社会中作为私有者的个人,而私有者与私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他们所拥有的物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资本主义异化的状态下,物本身成为人的主人,人已经完全沦为物的奴隶,以至于人之为人的一切需要、本质等都失去了人的性质,反而成为使人受奴役、受压迫的手段和工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称为“物的依赖状态下人的独立性”。

第三,由于其抽象本性,政治经济学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切感性的、人的存在的特征都抽象掉了,从而彻底地消解了生产过程的人的因素和特征,使生产完全局限于物质资料生产本身,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抽象,使生产过程本身概念化、抽象化了。从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这种抽象,现实的、活生生的生产活动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正因为概念的抽象而包含了一切时代的特征,但构成发展的正是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而政治经济学则否定了这种差别,从而无法真正说明任何一个现实的人类社会的真正存在。

正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对生产总体性的割裂的深刻理解,马克思从具体的生产环节的分析入手,现实地分析了生产的总体性特征。

三、现实历史进程中生产的总体性

马克思认为,必须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和把握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与现实的历史进程是不可分割的,只从劳动、交往和分工等人的本质活动出发,脱离现实的历史进程去把握历史,这仍然是片面的和抽象的。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人的本质、人的总体性的实践活动的诸方面统一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不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展现形式。然而,政治经济学将这一统一的、整体的即总体性的生产过程分割为互不相干的若干环节和阶段:起点是生产,终点是消费,中间环节是从社会出发的分配和从个人出发的交换这两个二重的要素。其实,在这一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这一统一的整体中包含着劳动、分工和交往等人的本质的活动方式。

其一,生产和消费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在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表现。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也直接是生产。这就是说,从生产来看,生产不仅本身就是消费,而且是双重意义的消费,一方面人的生产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产资料进行消费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人在生产中也发展、支出、消耗、消费了自身的能力。从消费来看,消费不仅本身就是生产,而且生产着生产:人的劳动产品这一人的本质活动的产物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最终确证人的本质;生产因需要而产生,无需要就无生产,而消费则再生产出新的需要。

其二,分配是社会分工在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分配是在生产者和劳动产品之间出现的,其实质就是现实意义上的分工。生产者与其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生产中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制于生产者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这就是说,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的前提与条件,它决定了生产资料及其产品的分配。生产实际上有其前提和条件,它们构成生产的诸要素,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既是前一个时期生产的历史结果,又是这一个时期生产的自然前提,从最初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后来历史的东西,它们在生产本身内部被不断地改变着。因此,社会分工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三,交换和流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展现为交换和流通,交换的形式主要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产品的交换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换。各种交换形式是受生产和分工制约的,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没有分工也就不可能有交换,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的结构决定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交换的方式。在这种现实生产的交换中,每个人都在其产品和产品的使用中,确证了自己和他人的本质存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和私有制导致了这种满足人的需要的交换蜕变成谋取物化私利的交换。

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是一个总体的诸方面。生产支配和决定着生产自身及其他要素,不同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时生产在一定意义上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交换、消费和作为产品的分配不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是总体性的,它既包含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样包含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及其自身能力的生产。

马克思将人的实践活动与现实社会历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阐明了生产基于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总体性特征。这就为我们重新阐释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经典表述”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以实践理论为基础,从马克思对生产的总体性的理解出发,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为一个总体的生成过程来重新理解和阐释。

四、生产总体性视角下的社会基本矛盾

在生产总体性的意义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现实的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是同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因素,而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生产的统一历史进程之中才能真正阐明二者的关系。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二元对立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离。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和财产所有制形式是以部落共同体为基础的,劳动者与其生存的无机条件是统一的,并未分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所有制形式依然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原始所有制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人视另一部分人为自身再生产的自然条件。随着人类历史发展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始的共同体,个人摆脱了原始共同体,取得了自身的独立地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获得了基于人的独立性,但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成为达到私人目的的手段,使人从属于物的统治。

其次,从人的生产活动来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而是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建构起来的,而人的生产活动也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才真正得以完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就是实现人的本质的类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联系得以生成,而社会本质就是人自身的现实的活动,就是其中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那么对“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可以做出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其一,从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解框架来看,其含义为社会关系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二,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所要表达的是人与社会联系的同一性,即人本身就是这种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就是人自身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存在着社会联系对于人的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是建立在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是历史的客观性。政治经济学正是因为否定了人的存在,把人的社会活动非历史地理解为单纯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把人的关系从生产之中排除出来,进而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的这种相对于生产力的独立性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存在形式。

第三,所谓社会意识形式决定于社会存在,同样可以做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如果按照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非历史地解释,那么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确实不可能超越现实的社会存在。但是,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意识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现实之外的存在,而就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方面,人的意识并不是基于人的先天的生物本能,而是根源于人的现实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另一方面,人的意识并不是指向在人之外的存在,而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本身。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创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也现实地生成着人的意识,意识与现实的社会存在是同一的。

第四,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必须从生成论的视角给予重新解释。“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传统上将这句话理解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认为这正是唯物辩证法在历史观领域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解释忘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内,辩证法是没有容身之地的。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只有在人的现实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才表现为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因为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存在,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客观存在。

总之,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对生产总体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总体中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所得出来的“总体结果”的真实内涵。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具有双重的内涵:其一,从历史事实的维度来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存在状态;其二,从理论自身的逻辑来说,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和人之存在的分裂状态的批判与阐释,并力图通过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超越实现人的解放和总体人的生成。“因此,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不言而喻,在不同的民族那里,这一运动从哪个领域开始,这要看一个民族的真正的、公认的生活主要是在意识领域中还是在外部世界中进行,这种生活更多地是观念的生活还是现实的生活。”[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8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责任编辑:余明全杜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总体性实践生产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