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课堂教学的“静 创 启 情”——以鲁教版教材必修一为例

2015-03-08 10:40许维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静默课堂教师

许维红

泗洪县洪翔中学,江苏 宿迁223900

纵观目前的中学地理课堂,尤其是各种公开课(示范课)和赛课,其课堂设计往往节奏过快、容量过大、手段新奇,确实让听课老师(评委)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热闹之余,冷静思考,这样的课堂真能让学生听有所获、获有所得?教师们真的能教有所思、思有所得?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鲁教版教材必修一为例,谈谈对高效地理课堂内涵的一些理解和展望。

一、静——静默的沉积,优美的爆发

[案例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环节(部分)

笔者在教授这一重点、难点之时是这样突破的:由于该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故课堂节奏要适度的慢,课堂气氛要以“静”为主调,让学生静心思考、潜心探究、理解为上、运用为旨。为此,笔者在讲解太阳高度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安静听讲、静心揣摩;分析、演示太阳高度角及变化规律时,示意学生静谧观察、理性思考,而后相互探究,直至达成共识;出示本节课的反馈练习后,先让学生用5 分钟左右时间独立思考完成,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各自成果,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答案,学生对照答案,各自静心反思自己答案的可取与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对少数学生的遗留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

[感悟]高效课堂中的“静”是指课堂中相对安静的状态,不是死气沉沉的静,更不是浮躁的静,是深入思考的静,是自悟自律的静、主动的静,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凝思感悟,是学生在参与课堂的体验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学习、即时反思的过程。高效的课堂是灵性的动与深度的静的统一,是思维的碰撞与心灵静悟的绝妙结合。

科学把握时机,让学生“静”得有效。课堂上学生“静”的时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授课时的静。这种静主要是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并找出困惑,提出问题。此时学生是静默的,学生已完全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他们的思维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并能积极思考。二是在问题提出后的静。此时的静默意味着思考,学生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答案,这种答案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经过他人的点评,学生再思考直至把问题想清楚、弄明白。三是反思过程中的静。这是指问题的参考答案已公布时,学生面对“知其然”,而进行的“知其所以然”时的反思。此时,教师要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认真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教师给出答案的异同,并反思教师的解答和他的理解在思路和方法上各有什么差异,有何启示,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效课堂,教师也要适时主动地静默:一是聆听时宜静默。面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对与错,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要保持智慧的静默,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表达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争论中碰出火花。二是学生思考问题时宜静默。当学生在凝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为了引导学生能尽快找出教师预设的正确答案,有的教师会时常插上几句所谓的“点拨”,学生们在这样的“关心”下思路能畅通、思维能深刻吗?此时,需要教师保持适当的静默,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三是学生品味文本时宜静默。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花一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角度等可能不完全相同,故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差别很大。面对学生理解的差异性,不管对或错,教师都不应急于评判,要机智地保持静默,以便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各自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真诚地接纳他们,为接下来的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二、创——创意独特,韵味无穷

[案例2]:“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教学环节(部分)

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我是按以下因果推理法思路进行的:

[感悟]简简单单的一幅“知识因果逻辑”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部分所涉及到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来自于教师“独特的创意”,来自于教师“不走寻常路”的可贵探索。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需要一种独辟蹊径的能力。这样的思维与能力源自教师平时的学习、积累、反省及反思。学习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基石,积累是教师走向创新、实现创新的阶梯,反省与反思则是教师教学创新的“纠偏仪”。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是一种心态,一种工作作风,一种人格特征。我们这里所谈的教师创新并非要教师探索出人类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规律、新认识,而是期望广大一线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于自己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三、启——启迪心智,豁然开朗

[案例3]:“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环节(部分)

学习该部分内容时,笔者认为至少有三处内容需要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学生。

第一,受课本第35 页表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 千米以下)”的影响,不少学生误以为“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需教师及时启发纠偏: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在短期内基本上是不变的,因二氧化碳等气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一定微小变化,故教师要强调“短期”“基本”等用语。水汽和固体杂层的含量却变化相对较大。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底层,一般是夏季多于冬季、沿海多于内陆、低纬多于高纬。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底层,因地点、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一般是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

第二,在探讨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时,学生往往会分成观点截然不同的两派,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此时需教师适时启发诱导: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少量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对人类而言,又能起到杀菌治病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部分地区的臭氧层,使得大量太阳紫外线毫无阻碍地来到了地表,不仅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还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第三,无论是高一新课学习,还是高三一轮复习时,此处都会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难点,即逆温现象。此时需要教师耐心启发、相机点拨:在对流层大气底部常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致使空气“头轻脚重”,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一旦出现逆温层,将严重阻碍空气的对称流动,妨碍烟尘等污染物的扩散,加剧大气污染程度。逆温一般有三种类型。(见表一)

表一 逆温的类型

[感悟]教师的课堂启发,要把握好三个时间“节点”,方能使学生思维打开,心境豁然开朗:一是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寻找其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给学生以有效的启发,使学生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顿悟感,体验到生命的勃发和律动。二是当学生的情感出现强烈冲突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被激活、重组、刷新的过程。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模糊、碰撞、冲突时,教师的启发犹如清风徐来,令人茅塞顿开、神清气爽,生命无限增值和成长。三是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短路”时。对教学而言,攻克了难点犹如搬掉了学生前进途中的绊脚石,让学生有种弃暗投明、拨云见日的通透感,生命的活力尽情彰显。

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启发、对试题的点拨、对技巧的辅导,更为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心智。教是唤醒灵魂,让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塑造出人格和谐、精神愉快的人。作为肩负育人使命的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冰冷生硬的知识,而是要启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和创造,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快乐。正可谓播种希望,成就幸福。

四、情——情真意浓,落实“三维”

[案例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环节(部分)

在本节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对背景知识进行整合时,笔者是这样挖掘情感资源的:土壤处于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枢纽;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能够生长植物,并且为植物长生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使地表由裸露岩石变得草木丛生,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土壤,就没有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然而,由于人们的短见,丝毫没有珍惜它,甚至破坏它,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令人痛心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适时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应用整体性的观念,结合地域差异的特征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促进环境的良性演化,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地关系观。

[案例5]:“洪灾的防治措施”教学环节(部分)

学习完了课本上政府和社会宏观层面的“洪灾防治措施”后,笔者及时拓展了个人层面的“洪灾防护注意事项”:①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的地方。(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②将衣被等御寒物放在高处保存。③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用。④准备好药品、手电、火机等物品。⑤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联系。

通过以上延伸,不仅增强了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抗灾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有血有肉”的、地理是最接“地气”的学科等。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由此被激活和点燃,并且会一发而不可收。

[感悟]新课程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是不仅要达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且还要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实现“三位一体”。然而,现实教学中总存在部分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学科知识的传授上,以至于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看得很轻、关注得很少。事实上,真正高明的教师是十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的,而且很注意目标实现的艺术性。首先,潜心挖掘,选好素材。我们一定要努力寻找和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心理、情感资源,潜心搜寻教材中没有但又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且相关的典型案例和实例,并加以精选,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归纳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一步十分重要,关键是材料一定要选好,选材好了,效果才会明显;其次,润泽方法,达成升华。接下来教师就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饱含热情,赋于真情,声情并茂,以情换情,以情激情,真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非常重要,要充分运用语言、情感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力量,推波助澜,巧妙地采取小组合作、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或学生点评)的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实践证明,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有真情实感的投入,单一的说教、毫无激情的讲演、不符合事实的表达,是绝不会在学生的内心引成共鸣的,更谈不上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总之,高效课堂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但其本质应该是相通相关的:在这里,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成绩,更是成长和智慧;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快乐和自由的,更是向善和温暖的……这就是广大地理教师要躬身践行的目标——做幸福的生命激扬者!

[1]钟山.学习方法博览·高中地理[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

[2]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静默课堂教师
世界不静默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预备,出发!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爱在发生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