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杂剧与南戏继承关系初探
——以南北《拜月亭》为例

2015-03-14 12:37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杂剧戏曲

⊙赵 璐[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北曲杂剧与南戏继承关系初探
——以南北《拜月亭》为例

⊙赵 璐[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北曲杂剧与南戏一前一后承袭发展,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繁荣的基础。以相同情节敷演故事的北曲杂剧《幽怨佳人拜月亭》和南戏《幽闺记》,因南北的相互融合使其在关目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方面呈现出不同风貌。归纳总结出这与作家身份、文学样式、地域以及曲牌联套体制的不同有极大的关系,试图通过南北《拜月亭》的比较,探究北曲杂剧与南戏之间的继承关系。

北曲杂剧 南戏 《拜月亭》 继承关系交流融合状况。笔者以北曲杂剧《幽怨佳人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记》为例,试图从中得知其两者的继承关系。

一、南北《拜月亭》故事流变北曲杂剧《幽怨佳人拜月亭》现存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也均有著录”①,它是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一本优秀的旦本杂剧。此剧以金宣宗南迁一事为背景,讲述了尚书之女王瑞兰与书生蒋世隆在逃难过程中与家人失散,偶遇携行,最终萌生爱意、共结连理的故事,塑造了王瑞兰温柔、大胆的女性形象,揭示了“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不分离”的思想主题。

南戏《拜月亭》又名《幽闺记》,是广为流传的“四大南戏”之一。它的情节衍生于北曲杂剧《幽怨佳人拜月亭》,只在细节上稍作改动。南戏《拜月亭》的作者是谁,至今学界仍无定论,明·何良俊《曲论》云“:《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所撰”②,王世贞、凌初、钮少雅等均同此说。在艺术方面,何良俊更称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③。吕天成在《曲品》中亦将其归为“妙品”之列,称其“: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④。可见,南戏《拜月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王骥德《曲律》云:“汉卿所谓《拜月亭》系是北剧,或君美演作南戏,遂仍其名不更易耳。”⑤王国维亦曾说过:“《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幽怨佳人拜月亭》,但变其体制耳。”⑥可见,施惠所作《拜月亭》与关剧《拜月亭》是具有承袭关系的。与此类似的剧目并不少见,如北曲杂剧《赵氏孤儿》《风月七真堂》《岳阳楼》《黄粱梦》等正与南戏《赵氏孤儿》《七真堂》《岳阳楼》《黄粱梦》等全本或残本诸目相应,北曲杂剧与南戏的承袭关系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更加可以证明南戏《拜月亭》是根据关剧改编而成的。“作者吸收了原作的重要情节,融合了原作优美的语言,而又有极大的创造”⑦,使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得到了补充并且使之流传,还产生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南北《拜月亭》形成的差异北曲杂剧一本四折的结构,完全符合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设置,若四折之外,仍有未尽之意,则可以用楔子补充。但随着戏曲的发展和人们对此种艺术形式的爱好,慢慢地发现四折一楔子的戏剧结构已不能满足逐渐丰满的故事情节,并且一人主唱的方式也影响了其他演员的发挥。于是南戏艺术应运而生,更加繁荣,北曲杂剧艺术则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么,北曲杂剧与南戏的区别和特色也该由此谈起。

首先,北曲杂剧与南戏《拜月亭》的区别表现在关目结构上。李渔《闲情偶寄》强调“立主脑”,即“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⑧。纵观关剧《拜月亭》,仅在四折一楔子的体制中架构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情节,相当精炼地刻画出戏剧矛盾。第一折包含了开端和发展,把戏剧冲突的关键性场面从第二折起集中安排,之后是第三折从拜月高潮走向了夫妻团圆的第四折结局,充分运用了四折形式,剧情紧凑得当,注意尽快“入戏”,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而作为突破结构限制的南戏,则是极尽铺排,充分发挥。以王瑞兰为主线,又穿插了蒋瑞兰与蒋世隆、蒋瑞莲与老夫人、蒋世隆与陀满兴福等副线,使全剧除开头结尾之外始终双线并行。

其次,北曲杂剧和南戏《拜月亭》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充分展示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关剧《拜月亭》是一本旦本杂剧,整个故事的发展都靠王瑞兰的曲词和宾白推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温柔大方,活泼又深情的大家闺秀,思想感情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形象逼真生动。可其他角色唱词全无,更是无处寻觅其性格走向。而南

两宋时期,中国戏曲历经了漫长的孕育期后终于迈向飞跃。杂剧在辽阔的北方,由于接触了契丹与女真民族的异质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异,逐渐朝向北曲杂剧的形态发展。金、元之交,形成了北曲杂剧与南方南戏呼应并行的戏曲局面,它们一南一北先后崛起,终成为元代的“一代之文学”。元代大量杂剧作家南渡,有效地促进了北曲杂剧与南戏的交流与融合,相互承袭并借鉴发展,单从北曲杂剧与南戏相同剧目的演变,便可窥见戏曲在传播过程中的戏中生旦并重的结构体制,则可窥见其他人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生旦两主角对唱时,不但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塑造了蒋世隆如此可爱的个性。如在演绎到王尚书偶遇王瑞兰,欲强迫其回家时,关剧里我们仅从旦角口中听出对其父亲的怨言和非难,世隆的宾白均不可知祥。而南戏中,世隆则表达出了自己对王尚书的失望和对轻视秀才的强烈不满。

最后,北曲杂剧与南戏《拜月亭》因其体裁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王国维曾评价北剧南戏的语言风格时这样说:“唯北剧悲壮沈雄,南戏清柔曲折。”⑨其中北曲杂剧第一折【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与南戏第十三出【破阵子】、【剔银灯】、【摊破地锦花】等几例,均明显看出南北《拜月亭》的曲词只不过因曲牌要求而进行了极小的改动。北曲杂剧的语言具有北方的豪放和通俗,而南戏则是娓娓道来,细致动人。

三、南北《拜月亭》形成差异的原因南戏《幽闺记》对北曲杂剧《幽怨佳人拜月亭》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从产生以来收获了颇多赞赏之语,笔者试探究南戏《拜月亭》与北曲杂剧改编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归纳其成功之处。

第一,作者身份的不同。关汉卿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因元代科举一度废止,许多读书人感到前途渺茫。关汉卿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绝世才华,而是将感情投射到创作北曲杂剧上,借助自己创造出的人物抒情,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倾泻到作品之中。关于南戏作家施惠的身份有诸多说法。钟嗣成《录鬼簿》载:“施惠,一云姓沈,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⑩,认为他是一位商人。张大复《寒山堂曲谱》称施惠为“吴门医隐施惠”。无论是商人也好,医生也罢,都说明施惠并非是一位正统文人,他们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并不刻意地追求故事中的深层含义,而更注重故事是否讲得引人入胜。于是,南戏《拜月亭》便产生了小说化的倾向,在四十出的剧中,用双线交错的结构将故事讲得更加细致多彩。

第二,文学样式的不同。元代时期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北曲杂剧和南戏剧本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北曲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这种特色使剧本容量狭小,故有些杂剧会选择突破限制。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就有五折,《西厢记》则有二十折,它是由五剧构成,合而为一。相比之下,南戏的体制更加适合戏剧的叙事与传播,南戏汲取了杂剧的优点,扬长避短,必会赢得观众的喜爱。南戏《拜月亭》就是这样一种去粗取精的剧目,不论是剧本的结构、语言还是其他方面,均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所处地域的不同。我国地域广袤辽阔,语言系统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衍化,形成许多方言。戏曲艺术与语言密不可分,北曲杂剧与南戏的产生、流行于不同的方言区,加上区域生活习俗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王世贞便说:“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⑪这也是北曲杂剧和南戏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第四,体制的不同。北曲杂剧与南戏的表演体制、语言基础、音乐风格、剧本形态差异很大,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体系。然而,作为一种代言体的戏剧门类,北曲杂剧与南戏在音乐的构成上,亦有共性与个性。共性即“曲牌联套”体,“它们都是由宫调统辖下的多支曲牌连缀在一起,组织成一个音乐结构单元,担负起推动剧情、塑造人物、活跃舞台气氛、完成主体思想的任务”⑫。个性是讲北曲杂剧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套,规则严明,不容逾越,并且在每一宫调辖曲的次序编排上,也是有一定的框架,早在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便有记载。南戏则一出之内无一定宫调限制,而且不限角色唱,可以对唱,亦可以合唱,王国维便称其为“南戏之一大进步”。

北曲杂剧与南戏所敷演的情节或剧名相同的有近九十本之多,从北曲杂剧与南戏产生、融合的时间上并不能盲目地推断到底是谁承袭了谁,传播过程异常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自七百年前以来,戏曲艺术通过其体制、音律、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已经进步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①⑥⑨ 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考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第207页,第207页。

②③ 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第12页。

④ 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24页。

⑤ 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9-150页。

⑦ 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33页。

⑧ 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⑩ 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3页。

⑪ 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⑫ 周维培:《曲谱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李春祥.元杂剧史稿[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2]苏国荣.戏曲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徐慕云.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王钢.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作 者:赵 璐,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杂剧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小剧场戏曲刍议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