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人格面具下的贪欲
——浅析《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2015-03-14 12:37崔婷伟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过路人赫德吐温

⊙崔婷伟[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人类人格面具下的贪欲
——浅析《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崔婷伟[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著名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在揭露了赫德莱堡小镇人集体面具下贪婪拜金嘴脸的同时,反映出贪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对赫德莱堡的解剖,找到赫德莱堡败坏的原因,从而启发我们正视贪欲的普遍存在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

赫德莱堡 人格面具 贪欲 共性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一个叫赫德莱堡的小镇在一袋假金子的迷惑引诱下,由以诚实正直闻名于世而逐渐暴露出贪婪拜金的本来面目的故事,该小说对人类人格面具的揭示可谓淋漓尽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有四种最为突出,分别代表各种人的人格系统,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之下所造成的与人交往时的假象,掩饰着真正的自我,或者说是个人向世人展示的外在表现,即可以观察到的个人行为。所以,赫德莱堡原有的诚实正直不过是展示给外界的假象,是戴在贪婪拜金的真实面容上的面具。

一、赫德莱堡:人格面具的代名词

在这部小说中赫德莱堡可以说是遮掩贪欲的面具的代名词。在未被考验之前,赫德莱堡是十里八乡最诚实、最正直的一个镇子,以至于从这个小镇出来求职的青年人只要说自己的老家是赫德莱堡,那他就根本不需要推荐信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它持续了三代之久的好名声被小镇居民引以为傲并努力维护,但是赫德莱堡人却在无意之中得罪了一个过路人,于是这个过路人就决定报复一番:委托小镇居民理查兹太太将一袋装有密信的金子送到伯杰斯牧师那里,拜托他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那个人手中,却没有告知恩人的名字,只是说只要来领金子的人所说的话与信封里的话相同,金子就归他;接着又故意将密信里的话分别泄露给镇上有名望的十九户人家;当然金子是假的,寻找恩人也系这个过路人杜撰。就是在这次精心设计的报复过程中,赫德莱堡平静的生活渐渐暗流涌动,贪欲最终将小镇人诚实正直的面具撕毁,暴露出虚伪贪婪的真实面目。

小说中的主人公理查兹夫妇是镇上最有名望的十九户人家之一,他们最先接触到这袋金子的同时也最先被点燃贪婪之火。夫妻俩看到金子的第一反应都是欣喜若狂,同时又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做那件善事;理查兹先生甚至激动地说:“咱们只要把这些钱埋起来,把这张纸一烧就行了。要是那个赌徒再来打听,咱们只要爱理不理地瞪着他,说:‘你说什么胡话呀?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你,也没听说过你那条什么金子口袋。’”在欲望与理性的艰难博弈中,金子的消息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赫德莱堡的声望空前高涨,赫德莱堡的人甚至认为“这件事给词典里添了一个新词——赫德莱堡:义同‘拒腐蚀’,这个词注定要在各大词典里万古流芳啦”。但是很快全村的人都坐在家里唉声叹气,愁眉苦脸,都在默默琢磨那可以换得金子的一句话。

在最后一个星期,邮递员给镇上的十九家人分别送了外表不同但内容却一模一样的信,并将这句话告诉了他们。于是哈里代惊奇地看到“那十九位主要的公民和他们的妻子脸上都重新显出了那种平和圣洁的快乐神情”。同时每一家都偷偷塞答案给伯杰斯牧师,并且为了能更名正言顺地得到金子,这十九家人都在拼命编造自己曾经救助过过路人的英勇事迹。

到领奖那天大家才知道那些金币不过是镀了金的铅饼。此时赫德莱堡的声誉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还剩下最后一根稻草:由于伯杰斯的袒护,同样参与金币角逐的理查兹夫妇不但没有被揭穿,反而由于他们的“大公无私”而被誉为“全镇最清白的人”,并且获得了拍卖金币的奖金四万美元。原本他们还因为怕被揭穿而忐忑不安,并发誓以后一定不再贪心,但是面对巨额奖金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可是他们内心十分紧张,最终两人难以承受精神压力而神志不清并走向死亡。他们在神志不清时将事实说了出来,于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唯一清白的一家人同样贪婪:“十九家圣人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也被那只惨无人道的钱袋吞吃了;赫德莱堡昔日的辉煌最后一块遮羞布落了地。”

以理查兹夫妇为代表的小镇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人格面具的,并且这一面具已经成为了集体面具,“赫德莱堡”是“最诚实最正直”、“拒腐蚀”的代名词的同时,也是这个面具的代名词。小镇上的人一直活在这个面具之下,赫德莱堡的真诚和正直只是表象。小说在谎言揭穿之前已经对赫德莱堡的虚伪有所暗示,最明显的就是通过对固德森形象的刻画来反衬赫德莱堡居民的面貌。全镇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会对外乡人施以援手的那个人是固德森,“这也正是他的做派,像他这样的人镇子里再也挑不出第二个了。”试想如果赫德莱堡真有传闻中那么高尚,那么怎么可能只有固德森一个人会对落难的外乡人伸出援助之手呢?而且,非常讽刺的是唯一一个会帮助外地人的固德森还“不是在赫德莱堡土生土长的”,并且因为他曾经对赫德莱堡的虚伪、自私、抠门、自大等等直言不讳的揭露和抨击,而成了小镇上“最遭人恨的”人。另外,在小说的开篇就已经提到邻镇的人对于赫德莱堡的好名声的冷嘲热讽:“那是虚荣心作怪”,最后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可见这种嘲讽并非空穴来风或者因为嫉妒而恶意抹黑。

二、谁是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谁才是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呢?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过路人,他为了一泄私愤而设计将赫德莱堡的名声破坏掉,但是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略加思考就能发现并非如此。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既不是那个过路人,也不是以理查兹夫妇为代表的争夺金子的十九家居民,而是赫德莱堡的本来面目就是自私的、虚伪的。正如理查兹争吵时所吐露的那样:“这个镇子卑鄙、冷酷、吝啬,除了吹牛、摆架子的诚实,这个镇子连一点儿德行都没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必然会暴露出来,尽管赫德莱堡的居民为了维护荣誉从婴儿时期就进行诚信教育,在青年时期也与诱惑“彻底隔离”,但是很显然诱惑是难以彻底隔离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是错误的。而所谓的过路人所实施的报复可以说是一瓶助燃剂,只是让这个暴露的过程和范围扩大了。因此也可以说,败坏了赫德莱堡名声的不是别人而是赫德莱堡人自己。

三、贪欲:人类的共性

在佛教中“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而这个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格面具的形成过程。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它是人生痛苦的根本。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遇到由贪欲引起的烦恼,也即每个人都有贪婪的本性,而人类往往因为接受的教育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得不将其掩藏或者压抑起来,并带上光鲜高尚的面具。

如果不考虑《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的创作背景,那么这部小说中赫德莱堡小镇则极具象征意义,小说中所暴露出贪婪拜金的丑恶现象也极具普遍性。这从作品中对小镇另外十八家重要居民以及整个小镇以点带面的描写就可以看出。作者没有一一交代这十八户人家的家庭状况、经济来源,虽然说他们是镇子里较为重要的人,但是我们只能从小说的细节里推断这十八家中既有富豪,也有律师、银行家、底层小职员甚至穷光蛋,经济状况参差不齐,由此可见贪婪与现有的经济状况无关,为了金钱降低道德底线是他们面对诱惑时的一致选择。而整个小镇的其他居民尽管离金子的距离相对更远,但是他们原本坚持了三代之久的平静生活还是被彻底打乱:“全镇子上的人都坐在家里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地发呆,都想猜到那句话。”此时,镇上的居民和整个小镇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或者说是整个人类面对利益诱惑时的缩影。

有很多学者提到马克·吐温就会想到他的作品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资产阶级的贪婪腐败、道德沦丧。而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太狭隘太片面了,马克·吐温以19世纪的美国为窗口,揭露了人类在利益的诱惑下露出贪婪的丑恶嘴脸,从而导致良心泯灭、恶事丛生、道德败坏;贪欲的存在是没有种族和国别限制的。古今中外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多不胜数,引发的灾难也不胜枚举。即便是在现如今,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光却屡禁不止,以至于国民对食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一些工厂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而无视法律的尊严,无视员工的性命;一些官员为了权力和金钱与奸商勾结,将职责和良知抛到九霄云外,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因为贪欲而造成的人格破坏仍在上演。

通过《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这篇小说,我们认识到贪欲是人类人格面具下的共性。根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人类不可能消灭贪欲,也不可能与诱惑完全隔离,贪欲如洪水,堵不如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贪欲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转化为进取的动力,只要将其向合理合法的方向引导,那么它产生的就不是破坏力而是生产力。

[1][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M].董衡巽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2] [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卷九一分册: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申荷永,高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3]刘洪涛.外国文学作品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 者:崔婷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过路人赫德吐温
清朝海关有个洋客卿
狂妄自大的鹅
滑稽透顶的“疯子”
谁是真正的贼
王子与贫儿(上)
看画
轱辘心儿,高速公路上的猫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
多谢了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