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小报化”评析

2015-03-18 22:32邢彦辉朱剑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报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邢彦辉,朱剑虹

(1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2.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电视新闻“小报化”评析

邢彦辉1,朱剑虹2

(1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2.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小报化作为目前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有其合理性。新闻节目娱乐化和表现形式戏剧化是电视新闻“小报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将对电视新闻“小报化”这一现象进行剖析,以期对电视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电视新闻;小报化;评析

大众媒介商业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小报化”现象,“小报化”一词源自某些国家较小型的通俗报刊。小报化虽是起源于平面媒体的概念,但是当电视媒体也相继出现类似小报报纸报导风格时,小报电视(tabloid television)一词也应运而生[1]。在这里小报化的涵义是指,“故事情节性”的新闻报道已经取代了“理性主义”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更强调讲故事。伯德在研究美国电视新闻“小报化”现象时得出结论:电视新闻确实有一种个人化和戏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确实使得新闻更容易接近大多数人,但这种现象也导致人们从新闻中学到的东西变得琐碎化。[2]这种小报化的运作方式有其产生的背景,不能简单的否定,但对其不良影响更应该警惕。

电视新闻“小报化”主要表现为: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

20世纪60 年代在以娱乐为本质的电视媒体开播电视新闻后,民众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争议从未间断过,它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新闻文化的质变,质变是由于电子媒体的娱乐与平面媒体的新闻结合而产生。它“标志着美国——也许是全球娱乐式信息和‘小报’式文化的勃兴,它表明了电视新闻正在逐渐向信息/娱乐结合体转变。”[3]

中国的电视新闻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娱乐”的气息弥漫在民生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各类新闻节目之中,似乎“娱乐”成为各类电视节目突围的法宝。夸张的镜头、嬉笑的语言、配乐的煽情、说唱的节奏, 电视新闻吸纳了以往娱乐秀节目里的娱乐手段。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报道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硬新闻软着陆”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之一, 如从政治、科学、商业、教育和宗教等严肃新闻中挖掘出娱乐因素,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再加以传播。其首要特征是将大多数的关注集中在诸如运动、丑闻和明星等娱乐性主题上,如对克林顿性丑闻案、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案多家电视台都进行了大篇幅的连续报道。而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等方面的严肃新闻的比例却不断减少。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新闻报道的重点由原来的硬新闻以及硬新闻的软化偏向于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犯罪新闻等软性内容,强化事件的刺激、煽情或戏剧悬念,走向了新闻文学化、故事化的道路。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性比重越来越高。这种娱乐化风潮也深刻影响着电视新闻文本的制作。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组成一则新闻,导语作为新闻的开头部分,要言简意赅的把新闻最具吸引力的事实呈现出来,以吸引观众收视新闻的兴趣。电视新闻的导语通常是由主播口播完成的,主播在播报新闻时试图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观众,往往表现出或愤怒、或惊奇或快乐的情绪。电视新闻主持人在讲述新闻主体事件之前,一般不直接切入正题,而是从相关的人、事、物上谈开,东拉西扯漫谈一阵,然后再不紧不慢地转入“正话”,对新闻事件有一个“解题”或“破题”的过程。

主流媒体在这种新闻信息娱乐化潮流的影响之下,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播报新闻竞相采用娱乐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调查性报道这种曾令专业记者引以为傲的报道方式逐渐式微,新闻信息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小报与主流媒介的区别也日益模糊。[4]

电视新闻娱乐化凸显了电视新闻的趣味性、人情性元素,重建了娱乐功能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应有的地位,回归了电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以观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命题值得中国电视人和学者警醒和借鉴,电视新闻娱乐化如果将触角延伸至宗教、军事、政治等严肃的话语领域,那么观众的思考能力将会逐渐退化,娱乐将主宰人类的大脑。娱乐的“狂欢”最终会把人类异化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二、表现形式戏剧化

纵观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曲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如电视书场,阿六头说新闻,天天故事会,老梁故事汇,壹周立波秀等火爆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表现手法上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评书曲艺的形式,通过起伏波折的故事情节的营造来吸引观众。

戏剧化叙事的优势在于主持人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使故事的悬念与冲突不仅弥漫在故事人物身上,也弥漫在电视观众的心中,有利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是信息传播的代言者,不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说话”,处于“无名”状态,但在小报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处于“有名”状态,可以以己之名“说话”甚至评论,这种说新闻的方式,使主持人拥有了剧中人和叙事者双重身份。主持人两种角色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的叙事格局。叙事学者热拉尔·普兰斯认为:叙述必须至少一位叙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叙述接受者为先决条件,不论是笔述还是口述,是叙述神话还是真事,是描述一系列有连贯性的简单行动还是讲述故事。[5]小报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借鉴古典小说戏曲的叙事格局,在叙事场域里先行加入了“看官”角色,于是书场式的新闻叙事格局便由虚拟的看官和说书人式的主持人构成。书场说书人可以根据观众的情绪反映来控制叙事进程和节奏,在讲述和评说中,还可以有效使用各种影象资料,言之所指,视物即到,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说书人在叙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确保观众能“正确”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在他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对所叙内容进行道德或情感方面的评价。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播报过程中,可以自由控制叙事的节奏,也可以以演说者的身份站出来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主持人作为最权威的叙事主体,牢牢控制了叙事、甚至受众认知新闻事件的意义及新闻的角度。

与这种戏剧化的操作方式相呼应的是,小报化的电视新闻在新闻播报的环境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浙江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水墨风格的杭州街巷是其说新闻的背景,江苏扬州电视台的《今日生活》,其播报场景是百姓人家的寻常院落,在院子里的树下主持人说演新闻故事。主持人执扇、穿唐装,一桌一凳一壶一杯是书场常见的道具。由此可见,这种小报化的趋势,与民间传统曲艺有着明显的血缘联系,且新闻选题局限于家长里短市井琐闻,经济、民生及政治等题材均无涉及,题材范围狭窄。

和传统电视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心态、接受期待不同的是,观众在观看戏剧化的电视新闻节目时心态是放松的、闲适的,由于长期受到古典小说戏曲的影响,中国电视观众早就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故事链情结”。主持人通过提问、表达观点等方式积极介入叙事,设置悬念,代替现实观众完成鉴赏消化之责,而且经常会故意营造与观众交流和讨论的氛围,比如“嗨,告诉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在前不久就发生了这幺一桩事”等这种唱和式的问答,将作为信息接受者的观众召唤为与之相呼应,并与之共同推进叙事。虚拟的受众在关键的情节点上跳出来与说演者唱和呼应,这样既代言了真实受众收看新闻的感受,同时在叙事过程中已然存在一个先在的完整的传授交流。随着市民意识的增强,民众对公共生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做一名观众,而是非常希望能亲身参与到对自己城市发展的建言与讨论之中,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场的虚拟观众,间接的满足了观众这种参与的需求,使其获得了某种替代性的满足。

但是,在这种替代性的参与中,随之变化的是公共论述的意义与内容,严肃冗长的公众讨论已不可能存在于电视媒体主导的媒介文化之中,代之而起的是片段化与琐碎的声刺。正如德波所言,奇观是对话的对立面,那里存在着独立的再现,奇观就在那里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规则。[6]也就是说,直接的互动对话已经被公众在剧场中的观看所取代和终结。在其中不再具有对话共享的意义,而只有信息的传递。这种新闻操作方式,表面上看来赋予了观众参与权,其实是用替代式的满足取代了真正的参与,进而把普通人彻底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

三、小报化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消解

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关注的是新闻的显著性、重要性、及时性和趣味性,在新闻选择中事件包含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占据主要位置。新闻专业主义认为,电视新闻具有引导受众趣味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迁就受众的嗜好。而小报化的电视新闻节目选取新闻的最主要标准是电视观众的兴趣,而涉及到客观事物本身的价值要素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种市场驱动的专业主义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新闻批判性越来越弱,更不会轻易触犯利益相关者。“我们都熟知这条规律:任何一个新闻机构或是一种表达方式,越是希望触及广大的受众,就越要磨去棱角,摒弃一切具有分化力,排斥性的内容……”这种“公共汽车”式新闻(布尔迪厄语)的流行,彰显了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因素,而“重要性”因素的地位不断降低。“‘公共汽车’式的新闻不应该忽略所有人,没有风险,千篇一律,不会产生意见分歧,让所有人都感兴趣,但采取的做法,便是不触及任何事关重大的东西。”[7]随着电视新闻“重要性”的消失,电视新闻的内容紧紧围绕人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变得越来越琐碎。这种现象的流行日益消解着传统的新闻价值观,新闻开始偏离客观公正的立场,新闻的娱乐化和非政治化成为风尚;形式主义和煽情主义越来越流行。

鲍德里亚曾经用“传播的狂喜”来形容媒体的这种行为。当代社会的一切都处于无处不在的媒体监控之下,再也没有什么神圣可言,因此,当代社会出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内爆”。[8]这种“内爆”的结果就是媒体越来越把对公众的尊重与他者利益抛在一边,几乎肆无忌惮地侵入到社会个体的生活当中,用自己手中的“利器”侵犯和威胁着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小报化作为目前传媒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有其合理性,如一些从后现代主义立场出发的学者认为,小报的出现可以扩大民主化、消除阶级间资讯使用的不平衡、及挑战传统媒体[9]。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是通过媒体文化的挪用与个人生活体验之间进行的符码互动来完成的,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媒体文化来传递、表达和聚焦个人体验,同时由个人根据现实情况来解读和使用媒体。所以,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必将影响到受众认识和接受世界的方式,以人情趣味、丑闻及娱乐导向的小报化新闻,将威胁媒体于民主体系中作为提供公共议题的核心位置。

[1]王泰俐,等.台湾电视新闻的小报化[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13):75~108.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95.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2000.8.

[4]谢静.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5.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3.

[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Jean Baudrillard.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Semiotext(e),1988.133.

[8]Pack, J.Literacy, seriousness, and the Oprah Winfrey Book Club.In C.Sparks & J.Tulloch (Eds.),2000.

[9]Tabloid tales: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M].ML: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85.

2095-4654(2015)02-0055-03

2014-11-12

G220

A

猜你喜欢
小报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