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纠错与语言负面信息研究

2015-03-18 22:32杨雪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隐性负面错误

杨雪静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语言纠错与语言负面信息研究

杨雪静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语言纠错和语言负面信息是语言学习中两种处理错误的方式。前者包含后者;前者是显性和被动的,而后者是隐性和主动的。了解和区别两种方式,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语言纠错;负面信息;包含;显性与被动;隐性与主动

语言习得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与语言错误和语言负面信息进行斗争的过程。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进行假设,不断地修正,进而习得语言的。语言纠错和语言负面信息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两种现象。在语言学界,很多学者都对两种现象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是把两者分离开来研究。笔者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浅薄的研究。

一、错误及纠错

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纠错现象,指的是对于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的错误的及时解释和纠正。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习惯的养成而学会的。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语言的迁移,即学习者将母语的知识转移到目标语言的使用中。所以,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之所以会出现语言错误是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interference),即负迁移导致语言错误的产生,使语言学习变得困难。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知识体系,存在于正常人的大脑中。普遍语法认为,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时将涉及大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语言习得机制的运作,学习者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语言输入转化为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输出。乔姆斯基的理论为心灵主义的观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心灵主义认为语言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必然现象,这些错误被称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心灵主义的观点使人们改变了对于错误的态度。描述性语法学家(descriptive linguists)也认为对于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教师不要主动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他们所关心的是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而非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Krashen(1987)认为那些被纠正了的错误不一定要马上改正(those that are corrected should usually not be “treated” immediately)。他认为错误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和难以避免的现象。

但是,纠错往往会打扰学习者的主要注意力,这就必然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给学习者造成心理压力和被动学习的心态,打消学习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致使学习者不愿主动学习和改正错误。其结果必然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或停滞不前。

二、语言负面信息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面信息(negative evidence)是指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或交际活动刚刚结束时,学习者获得的有关语言错误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目标语中不合乎语法或不被接受的语言特征的信息。

语言负面信息与语言正面信息(positive evidence)是相对的,语言正面信息是语言学习者正确运用语言的证明。毋庸置疑,语言正面信息对于语言习得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推动作用。Krashen(1977)认为正面输入对成人语言学习者来说是足够的。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仅有正面信息输入是不够的。如Pinker(1990),他认为如果仅凭正面信息的作用,要习得一门语言也是很困难的。它必须与负面信息一起,共同作用于语言学习者,才能习得语言。Pinker的观点一半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语言习得研究。当在设计的程序中让计算机只习得语言正面信息的时候,那么计算机对于语言的掌握是不完整的。这是因为语言的正面信息与计算机储存的语言知识完全能够一一对号入座,而一旦出现负面信息与正面信息之间的争锋,计算机却不能进行识别和排除。除此以外,Pinker(1990)认为父母并未给儿童习得语言提供充足的语言负面信息。他认为,尽管语言负面信息确实存在,但是它并不是系统地和始终如一地给儿童提供信息,但是正常儿童还是能够习得语言。父母或成人并不对儿童的语言错误做出“系统”的反馈,而且即使提供了反馈,儿童也常常置之不理或难以改正。

华东师范大学邹为诚先生所写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TELOS模式的理论探索》这篇文章中,有一部分谈到了语言负面信息的作用,根据该篇文章提到的实证研究(2003)证实,在母语习得环境中的“语言负面信息”大部分采用“隐性”的形式,这种形式采用的是一种叫做“改述”或“重述”的方式呈现。例如:

Parent: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hild:I play football.

Parent:You played football with your brother?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父母或成人对儿童采用“核对信息”和“扩展信息”的方式向儿童提供语言负面信息。Brown&Hanlon(1970)也曾通过研究父母对儿童语言的反映指出父母对儿童语言的纠正是在语义的层面,而非句法层面。这表明成年人确实向儿童提供“隐性”语言负面信息。

语言负面信息不仅在母语习得中有作用,而且其对第二语言学习同样起到一定的作用。“Long 和Pica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缺少语言负面信息的作用就会形成若干以后难以纠正的语言错误。同时,语言负面信息可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入的‘得体性(Appropriacy)’、‘准确性(Accuracy)’、和‘语句复杂度(Complexity)’”(邹为诚)。

由此,母语习得的语言负面信息对于第二外语教与学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第二外语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目标语知识。语言负面信息有助于第二外语学习者弥补不足。即:提高语言输入的“得体性、准确性和语言复杂度”。因为它是隐性的和自由的。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到学习者对于语言负面信息的反映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教师不应该急于求成,语言负面信息也应该在适当的环境中运用。否则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最后,教师不要错误地认为语言负面信息其实就是给学习者进行错误纠正。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负面信息是隐性的和自由的,因此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宽松的学习心态,自觉地和主动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其结果是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总结语言负面信息和语言纠错的关系:

1.语言纠错往往包含语言负面信息

当语言纠错现象发生时,纠错者往往先指出错误,进而纠正错误。所以两者具有包含关系。如:

Mom:Why are you angry?

Child:Because she take my toy away.

Mom:She TAKE? No,it should be “takes”.She takes my toy away.Say it again,she takes my toy away.

Child:She takes my toy away.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母亲问孩子生气的原因,孩子的回答中 “take” 一词出现了语法错误,母亲首先指出孩子的表达有误,进而纠正错误并要求孩子重复正确表达。所以,母亲的反应中存在语言负面信息(She TAKE?),其后才是语言纠错。即便如此,语言负面信息并不完全依赖语言纠错。因为在某些时候儿童往往对于纠错不作出任何反应。

2.语言负面信息是隐性和主动的,而语言纠错是显性和被动的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语言负面信息被语言学习者接收后, 所产生的作用是积极而主动的,只有当语言学习者通过语言的负面信息本身意识到错误时,错误才能被主动改正,不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任何心理上的负担。而语言纠错往往是比较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语言学习者心理上的打击,产生消极的后果。所以在英语课堂上,很多学者不赞成对学生的语言错误直接进行纠正,因为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纠错和语言负面信息都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两种错误处理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两者存在不同之处,所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创设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保护和尊重学习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1]戴延红.英语语言错误类型及纠错反馈的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1).

[2]邹为诚.论综合英语课堂教学TELOS模式[J].中国外语,2006,(1).

[3]周莹.负面语据、负面反馈及纠错反馈之澄清与比较[J].文学界,2011,(10).

[4]Brown,R.&Hanlon,C.Derivational complexity and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in child speech[A].In J.R.Hayes(Ed.),New York Cog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C].New York:Wiley,1970.

[5]Krashen,S.Them on it or model for adult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A].In M.Burt H.Dulay & M.Finocchiano(eds).Viewpoints o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ugage[C].New York:New York Regents,1977.

[6]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7]Pinker,S.Language Acquisition[A].In D.N.Osherson&H.Lasnik(Eds.),An invitation to congnitive science:Vol.1.Language[C].Cambridge,MA:MIT Press,1990.199~241.

2095-4654(2015)02-0107-03

2014-12-11

H319

A

猜你喜欢
隐性负面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