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对英语学习者的启示

2015-03-18 22:32王丽威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非西方批评性篇文章

王丽威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基于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对英语学习者的启示

王丽威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并没有重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批判阅读能力,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并没有以一种客观、正确的批判性眼光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以及英语全球化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并且以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来分析英语学习者较为常见的英语文本,从而说明英语语篇蕴含的权力话语,进而呼吁广大英语教育者以及英语学习者应高度重视批判性阅读意识的培养。

英语;学习者;文本;批评性话语分析;启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英语技能的人才,因此现代英语学习者越来越多。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不仅需要掌握扎实、深厚的英语语法知识以及英语知识应用技能,同时应学习、掌握英语学习策略,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效率相对较差。批评性话语分析(CDA)主要是在语言学的基础上结合多门学科研究成果,采用多种语言分析手段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英语文本中采用CDA,可以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视角阅读文本,深入了解英语文本的潜在权力话语,这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CDA的研究越来越多,下面笔者主要对英语文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并且总结了几点启示。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于批评性话语分析(CDA)一词,最早源自《语言与控制》一书,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提出。文本在CDA框架下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因此文本的分析强调研究产生文本的文化语境以及社会语境。Fairclough就CDA提出了3个论点:(1)使用语言可改变话语,也可促进社会变革;(2)语言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和权力关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语言本质上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秩序介入力量,通过多个角度来反映现实,然后以再现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操作和影响。其次,Fairclough还提出了在理论以及方法上,CDA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1)CDA应关注社会问题;(2)话语属于社会和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要素;(3)话语应该反映某种权力关系;(4)话语分析的本质应在于解释;(5)语篇和社会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6)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7)话语应该存在一定的历史关联性;(8)CDA是一种社会行动。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而语言实践主要是由社会所决定。实际上,语言本质上也是社会行为表现之一,社会、权力、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历史等诸多因素都会限制语言的表达。由此可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语言,从而对社会、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秩序、意识形态、制度、权力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控制。和其他分析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不仅会对某一种特定语境下的文本进行描述和说明,同时也会解释文本产生的原因及过程。这一点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本阅读和学习,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文学欣赏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热”的学习语境下开始慢慢减弱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常常会抱着一种自卑的心态,过分夸大英美文化以及英语的地位及其优越性,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追根究底,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以及英语教材编写者都无意识的成为了英语学习者文化以及语言劣势强化、复制的隐性角色,导致英语学习者并不能准确、深入地找准英语语篇真正蕴含的权力话语,这样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等问题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批评性话语,本文主要以1992年美国一位著名作家——哈维·萨博斯基出版的一本书,《通讯技术革命:过去,现在,未来》中“The Telecommunication Revolution”这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批评行话语对文本进行分析。选择这篇文章作为研究分析对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这本文章目前已经被入选到“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内容,也即是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中,具体被安排在第4册的第4单元。基本上都是我国国内本科院校的大二学生学习,因此教育营销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这篇文章全文总字数为925个字,属于一般短篇文本,这样更适合进行话语微观分析。(3)这篇文章将东西方进行明确分割,而且对于东方国家文化以及科技抱有蔑视态度,意识形态偏见非常强烈,是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典型代表作。

如果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并没有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基本上不会看出这篇文章内容的欺骗性。充分揭示这篇文章隐藏的权力关系,分析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使广大英语学习者深刻体会到这篇文章背后隐性的西方文化霸权,告诫学习者们千万不能因此而蒙蔽,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能力。

三、英语文本实例分析

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CDA主要从“词汇分析”、“引用分析”、“语义分析”等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下面笔者也主要从这3个视角对“The Telecommunication Revolution”这篇文章进行话语分析。

1.词汇分析

一般,语言生产者在选择词汇产生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会表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情感和思维,同时也会将某种意识形态植入话语中。本文主要借助Antconc词频统计软件分析这篇文章的引用情况,将并无实际意义虚词剔除后,统计出了10个最高频率单词,分别是Eastern(2)Western(3)advanced(3)China(4)countries(6)Technology(6)United States/American(s)(7)wireless(8)phone(12)telecommunication(16)。由此可见,出现最高频率单词是telecommunication,其次,wireless、phone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同时“systems”、“fiber”、“digital”以及“lines”等密切相关的单词也常常出现。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电信”,在科技领域中,这种词汇属于一般词汇,因此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传递意义。但是其他高频词可以划分为非西方以及西方代表词汇,其中代表西方的词汇主要包括“Western”、“ advanced technologies”、“Western”等,代表非西方词汇主要包括“the developing world”、“the Eastern world”以及“places where were deaf anddumb”等。因此,从词汇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由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这场电信革命,这次“通讯革命”为相对落后、贫穷以及发展中的非西方国家带来了“福音”,积极的引导“非西方”国家快速走向“康庄大道”。

2.引用方式分析

比如在文章的第一段有一处,例1:“By installing optical fiber ……directly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在文章的第二段也有一处,例2“Modern communications…… over countries stuck with old technology.”

在文章中的第三段有一处,例3“These countries lack ……between technologies,”says one export.

在文章中的第四段中,例4“The problem is……from the 1930s.”

在文章中的第六段,例5“Telecommunication is ……a top financial center.”

从文中列举引用方式分析,不难看出,例1、2、3主要引用的是专家评论,而4、5两处主要引用的是新闻报道。这些引用话语都会使读者产生这样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发展中的国家应该大力引进、购买西方先进国家研发的高科技通讯技术。但是在引用的方式方面,作者针对专家评论引用以及新闻报道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对于专家评论引用,作者主要采用间接引用或者直接引用的方式,并未明确表明出引用的出处,这种引用方式其实可靠性不高,实际上这些话语是作者进行适当改写之后的结果。而对于新闻报道引用,作者采用了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或者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虽然作者在引用时标注了话语引用来源,但是并不是非常具体,因此话语的可靠性也存在诸多疑点。但是,这篇文章混合使用这两种类型引用方式时,常常会导致读者容易忽视这两者的差异,错误的认为这两种引用方式的可靠性处于同一等级,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第2种引用的可靠性更高,具有强有力的事实证据。这是因为相对于一些不知名的专家而言,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往往更大。

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不同的引用方式,主要是为了构建一些带有偏见性倾向的意识形态,如“西方国家比较先进,而非西方国家发展比较落后”,又比如,“西方国家研发的通讯技术更加高科技,拯救了通讯技术发展滞后的非西方国家。”这些意识形态的灌输,会导致英语学习者盲目的崇拜西方先进国家,对本国发展抱有怀疑、失望的心情。

3.语义分析

在建构意识形态,进行权力争夺中,语义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笔者主要采用了Van Dijk提出的“视角选择”以及“前提预设”两个方面讨论、分析这篇文章的语义,从而深入揭露这篇文章中的权力关系,深入理解文本。

(1)视角选择

在话语意义形成过程中,视角选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说话者描述行动以及事件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大体上判断说话者当时的态度、立场、观点以及价值判断等信息。单词或者单句可以体现出话语中的视角,而文本也可以描述行为者以及行为者的行为。比如,例1,在第4段中有这样一句话,“still,there's little dispute……of the problem.”例2,第5段中有这样一句话,“Compare that ……available.”例3,在第11段中,有这样一句话,“For countries……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在例3中可以看出,作者好像在给非西方落后发展国家勾画一副非常美好的发展蓝图,但是却可以掩盖了一些事实,那就是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以不平等的条件输出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从而获取巨额利润,严重侵犯了非西方国家的自身利益。

例1、例2中,作者描述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当时正处于苏联解体后期,俄罗斯进入经济衰退阶段,整个国家的实力非常弱,正如文中所言,“loser”、“be stuck in”、“a rusting antique”、“scratch”、“pump”、“barely”等,这些词汇都带有强烈的厌恶、讥讽意思。而中国在长达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积累了一些财力,但是作者在文中采用了“advantage”、“pour”等阿谀词汇表达了中国迫切需要通过购买这些高科技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也是讥讽中国科技发展的落后。

(2)前提预设

说话者在话语中可以通过提前预设的方式,使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都共同拥有“共有知识”,并不需要具体或者特别解释、说明。或者也可以预设伪装有些知识或者信息是有的听话者本来不应该了解或掌握的。通过暗设框架的方式使听话者在这个地方感到困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权力话语。比如,例1,在文章中的第4段有这样一句话,“There is little dispute that…”。例2,在文章中的第11段有这样一句话,“For countries that have lagged behind for so long….”这两句话都是该段的首句,而在这两处,作者提前设置了一个看似毫无争议的前提框架。在例1中,作者提出,“通讯技术对于输赢方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例2中,作者提出,发展中的国家想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大力发展通讯技术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作者在开篇就为读者设置了这样的前提,进而使下文产生的所有讨论以及总结都顺理成章,但是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英语学习者在预设前提的语境下,往往会被误导、蒙蔽,顺着错误的思维思考、分析,因此想要推翻文章的结论,首先应证明这种预设前提的错误,这就要求文本阅读者具备CDA 意识。

通过分析文本,作者主要夸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讥讽、蔑视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文化以及科技,然而却忽视了西方先进国家掠夺原材料、不公平贸易、发动侵略战争等方式才获得发展的事实,因此从这点上分析西方文化也是需要进行批判的。西方文化不能独占话语权,英语学习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发展,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不断加强自身的CDA意识。

[1]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唐丽萍.英语学习者阅读立场之批评话语分析及其启示[J].外国语,2010,(3):62~66.

2095-4654(2015)02-0116-03

2014-11-28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美国的宗教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国际宗教自由报告》为例”阶段性成果(12YJC730012);安徽工程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之互补性研究”(2013RZR015ZD);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科研项目“基于语篇视角的中英政治语篇异质分析”(2010YQ026)

H319

A

方式的不同选择,可以决定在预设的讨论框架中,谁可以说话,说话分量以及说话内容等,从而对说话讨论的内容进行操控、讨论,而对话语的认知结果是对受众影响最大的因素。尤泽顺认为,在表达权力关系以及意识形态中,引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关于引用方式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引用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使受众能够接受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在“The Telecommunication Revolution”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很多话语来突出表现先进西方国家比较先进的通讯技术设备优势。

猜你喜欢
非西方批评性篇文章
本期导读
“非西方”话语分析的新途径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后西方社会学:是何以及为何?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G20的中国之路
非西方弓弦乐器的音乐传统与传承保护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