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成理念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18 22:3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写实性构形超现实

袁 磊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论构成理念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袁 磊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从分析普通高校绘画专业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将构成原理引入绘画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之中的理念,并且运用一系列实验性课题训练来激发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能。旨在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绘画表现形式的目的。

构成;形态构成;色彩构成;色彩归纳;写生训练

艺术领域有许多各有特色的风格流派,绝大多数都能为世人所接受或正逐渐被接受,这足可证明:艺术是包容性极强的人类文化体现,但与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不相称的却是高校美术的基础教学导向。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基础课程的配置和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基础课教学模式单一,多是写实性的素描、色彩,传授过程注重的是比例、结构、透视等,极少涉及构成规律。千篇一律的教学设置及方式,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多元化思维的启发和培养,等到确定专业方向时再仓促面对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可惜已错失自我认识、寻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最佳良机。因此,对形体的掌握除了真实再现以外,还应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课题实践对构成语言做一些探讨,尽力让学生接触并接受新的绘画观念和表现手法。

“构成”的源流,首先来自于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它以抽象形态及各种材料为素材,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画面的质感、结构、色彩及材料本身,从而展开了影响深远的造型运动。几经多种风格流派的艺术实践与充实,“构成”理念逐步建立,直至“包豪斯”学院成立,接受了来自造型艺术领域内的影响,将“构成”体系纳入其教学轨道,从而奠定了设计教育的基础。不少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曾在“包豪斯”任教: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等。由此看来,构成观念并不是现代设计的专属,它诞生的摇篮正是绘画艺术,将其重新引入绘画教学中,与传统基础课程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构成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物体的构成(形态构成、色彩构成)对绘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运用构成理念贯穿一系列的训练实践过程,帮助学生以较为宽阔的视角来面对创作实践。

一、形态构成的实践

普通高校绘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一般都是按照由浅到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式地安排教学,因此,新生一开始接受的便是素描训练。素描的目的是培养造型能力,掌握各种形式要素和表现手法。此时的“素描”与入学前的“素描”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应是更深层次意义上的造型基础训练。在这一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写实性技法训练之外,尝试“超现实构形”的手法,它包括:体验式写生、自然形的几何化、“蒙太奇”的移用等。

“超现实构形”是一种有别于大多数人所认知的构形语言。超现实构形所体现的物形,来源于客观真实却又高于现实物形,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非以往经验的套用,学会换个视角观察客观世界,即便在最简洁的自然物形中也能发现其潜在的可发展变化和利用的因素。

(一)体验式写生

一般说来,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物象难以作进一步的探究,面对多彩的自然往往事先确定了一张“网”,这张“网”是被公认的观点、已存有的见解所限定,无疑在很多时候它影响了人们发现新事物的可能。所以,观察事物不能只用眼睛,头脑的作用往往更重要。在许多人看来,描绘形象偏重的是技巧,似乎只有“像不像”才是评判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构形能力除了处理形的描绘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力。对超现实构形来说,决定形象能否具有感染力的关键,始于在自然事物的体验中发现别人所忽视的潜存的构形因素,将这种直觉感受记录下来的方式就是“体验式写生”。

“体验”是指在超现实构形的搜集素材的写生阶段,除了要具体了解所绘形象的视觉元素,还应身临其境,物我同一。为了表现这种感受,可以适当违背物体的客观结构。一开始,教师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学生会因其惯性思维的干扰,一时间难以接受这种写生模式,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

体验式写生要体现一下几点:(1)体验物象的直觉效果,考虑此形象可应用于变化的程度,如:加宽或挤压、将整体分割后有秩序排列时效果如何。(2)强调对自然形的主观认识,并不排除对形的忠实记录,只不过更重视点的选择。(3)为了表现感受,可随心情用多种手法进行描绘——点绘法、线绘法、面绘法等。

(二)自然形的几何化

尽管我们每个人对自然形的几何化处理会有不同的看法,但谁也无法在日常生活中避开它,甚至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一种逻辑般的秩序。用一个三角形去表现一件具体的事物,初看起来似乎有些荒唐,然而,当我们看到象形文中对“山”的认识抽象为一个小三角形时,谁又会怀疑它的存在价值呢?

自然形几何化运用的几何形不仅指用制图仪器绘制出来的几何形,在更多情况里使用的则是近似于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徒手所绘的多边形。作为数学定义出现的几何形,体现出一种科学性的严谨,却不能在观念上有任何的革新和变化。现在面对的同样是几何形,寻找的却是它们与自然物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注意的是紧密封闭或逐渐开放着的组织空间。一位抽象派画家这样说过:“数学的数学与绘画的数学,是完全各异的领域……,同样,圆圈和三角形不是几何学的,而是多过于此,它们也是绘画手段,有时静的语言比高声的更强,沉默则成为雄辩”。[1]

在素描静物训练时,可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形几何化的一些变化手法对现实物形进行处理,例如:自然形的边缘几何化、自然形内部几何化、自然形的全部几何化、自然形与几何形的并置等等,用这些方式构形,完全摆脱了经验对思维习惯的制约,对超现实构形来说自然形的几何化在表现秩序、节奏等形的状态时,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三)“蒙太奇”的移用

“蒙太奇”一词,主要是指剪辑和组合。经过绘画基础训练的人都知道,在写实风格的绘画中,无论是构图还是构形,主要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要表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只能借用二联画、三联画、多幅画的形式来表现。但是,在超现实构形中,由于移用了蒙太奇手法,只要将不同的形体加以组合就可以了,它不受任何时空概念的限制,组合恰当很容易在新奇的视觉效果中自然引导人们的欣赏视角。超现实构形运用蒙太奇组合画面,可由许多不同的“现实片段”来形成,也可以将画面上需要的形象,先按局部完成,然后再组合。这些不同形象组合后产生的多种视觉效果有助于充分揭示形的内涵,从而唤起观者情感的共鸣。

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构成的画面,可以具象形态为主,有可辨识的特征。但是,画面上形与形、形与背景的关系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在画面中运用点、线、面的构成特点,以重复、渐变、特异、图底反转等手法组织画面。

二、色彩构成的实践

接受艺术高等教育应有别于中学阶段,对造型与色彩的认知也应提升至一定高度,不能再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淀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色彩训练课程会被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在经过前期素描造型训练以后,对形的概念以及如何构图已有了一定掌握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色彩的训练,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并理解。

当人们的情感以色彩展现于艺术作品时,它即成为创作者精神世界色彩的自觉表现,而不再是现实色彩的简单再现,此时,写生色彩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绘画专业学生应努力达到的高度,因此,就有必要将色彩构成理念重新引入教学系统,但现实却常与之相悖:学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色彩构成理论学习和练习之后,再进行色彩写生时却忘了将所学色彩知识运用其中,观察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方式和早期并无二致。出现这种现象当然与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关,但也与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和诱导不无关系。这便造成了教学承上启下关系的脱节。在此情况下,只有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采用多视角、多途径的方法观察及表现色彩。

色彩构成是“以研究不同配色的调和、表情及其对形态和空间的影响为目的的学科体系,它包括色彩的三属性、色调构成、色彩心理、形与色的关系、色彩的质感构成等内容。”[2]

色彩构成是门应用理论体系,它着力于色彩要素的配置、情感性、象征性的探索,以创造意识完成其功能,从这一角度看,色彩构成理念对绘画教学的介入,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色彩的情感因素,以及它对增加作品感染力所起的作用。这时的色彩表现就“已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阿恩海姆)。色彩归纳写生训练有以下几种方式:写实性归纳写生、主观性归纳写生、解构性归纳写生等等。

(一)写实性归纳写生

这种写生法是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写生而言的。这一阶段要求对自然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一般写实性色彩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光色关系为主旨的,写实性归纳则是在不违背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性地表现,着力体现大体的色彩关系,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或客观的色光效果。该课题的训练是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的色彩关系。

(二)主观性归纳写生

此种归纳法采用散点透视构图和物象平面化的造型原则,使之在观察与表现上均与一般写实性色彩写生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归纳法在构形上除了要展现对象最具特点的部分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装饰手法,对客观原型进行艺术处理。在色彩表现上,依据客观原型的本色为出发点做变化,但不再是单纯的物体色、环境影响色和光源色的被动机械复制,而是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色彩的前提下,加入主观化的处理,根据作画者的想法和追求,可在设色方面强调主观色彩,强化对比倾向,强调个性的体现。

(三)解构性归纳写生

“‘解构’”一词,取自于哲学中一命题,如‘解构主义’”[3]。“解”表示对对象的分解打散,“构”即表示必须以新的方式对所分解出的元素进行形象化的创造重组。在面对客观物象进行观察和表现中,驱使画面朝着画者的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的方向发展。所以,解构性归纳写生是直观感受和理性意念的交织后,再用非具象的手法进行的再创造。

解构性归纳写生着重于从客观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的造型训练,它能使人的审美思路创新思路更宽泛,所以,从创新、求异的思维方法看,它无疑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将客观原形的原有色彩关系进行分解,将分解出的色彩元素重新组织、安排的行为本身,就是要求画者有自觉积极的变异意识。从而激活画者的创意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脉络,使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呈现出多种面貌。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客观形象的色彩变为画面所需要的色彩:“增”是指根据画者主观需要,增加情感色彩;“改”则是指从客观物象中概括出的色彩不一定适合画面的需要,故可灵活改造原有色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将构成理念与归纳写生相结合引入绘画专业教学系统,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构成,而色彩归纳写生练习也不是最终目的,这一切都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我们通过它让学生体验在创造中充分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自由,以及所展现的各具特色的形式美感,从而达到丰富绘画形式、发挥个人创造潜能的目的。

把构成理念与绘画教学相融合的观点在很多艺术院校已得到实施,但在普通高校艺术专业中还没有普及,从这一角度看,它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应建立在基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进、课程结构全面调整、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整体拓宽、艺术综合素质和综合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如此,才能逐步实现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目标。

[1]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李广元.绘画色彩系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3]田旭桐.新视点超现实构形设计引导[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4]田旭桐.新视点色彩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5]蓝先琳.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6]李鹏程,王炜.色彩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095-4654(2015)02-0137-03

2014-11-30

G642

A

猜你喜欢
写实性构形超现实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赵建成水墨人物画的中西方元素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商周青铜器上的写实性动物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