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服务型党建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就业的促进性

2015-03-18 22:32汪文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毕业生党员

汪文秋

(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1)

浅议高校服务型党建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就业的促进性

汪文秋

(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1)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毕业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就业中做好榜样和示范作用。而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建立服务型党建队伍,从思想上和实践中对学生党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也对毕业班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毕业生;服务型党建工作;大学生就业

习近平同志曾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1]毕业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的言行不仅反映了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党建水平,也关系到其自身未来就业与发展的前景。因此,要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党建工作,努力培养出综合水平较高的毕业生党员,让他们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国家建设积蓄后备力量。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高校毕业生党员作为各学院党支部的重要力量,不仅要协助、参与党支部的日常建设与管理,还要为毕业季的各种招聘、实习、考研等工作做准备。在这种形势下,常常会出现就业与党建工作处理不当,这不仅给毕业生党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学习压力,也使得党建工作的开展受到阻力,无法发挥高校党员真正的先进性。

1.党建管理让位于学生就业工作

一方面由于要准备各种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招聘,毕业生经常在校外奔波,使得高校党建中对毕业生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无法正常有序进行。同时,党员组织中的各种政治思想会议内容可能并不能引起毕业生党员的关注和兴趣。当组织要求和个人发展出现矛盾,各项党内工作会到场者寥寥无几,策划的支部活动无法成行,考虑到学生也是在为前途忙碌,毕业班的党支部也不便过多指责。另一方面,学校为提升就业率,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会创造更多的条件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将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2.毕业生党员对班级的服务意识欠缺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生处于学校向社会过度的特殊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当考研、考公、考编等一系列的计划接踵而至,所有人都纷纷将关注点放到了周围的各式招聘报名信息,并不断为各类考试面试实习做积极准备。校园学习、班级活动不再是他们的工作中心。尤其是党员学生,原本就是班级的优秀代表,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一时期的招聘中,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比其他人更加忙碌。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有所放松,疏于积极主动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在联系师生方面的桥梁作用不显著,更很少能待在学校主动参加各类党员组织生活会。他们为班级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减弱,转而开始为自身奔前程,没有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部分毕业生党员甚至在进入单位开始实习工作后,随着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的负面灌输,自身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都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

二、创建服务型党建队伍促就业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是关系到高校“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大问题。[2]毕业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进入社会后体现的是高校优秀的政治思想和综合素质能力,他们是否如期就业,是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得更好,都关系到我们执政党的事业发展。因此,要加大对毕业生党建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毕业生党员就业中的主动性和服务性功能,才能帮助学生党员更加顺利地找到工作。

1.党员身份带来的就业便利性

随着当今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的增加,“一岗多求”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无论是公务员的招考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就业门槛日益增高带来的是招聘条件的苛刻,“学生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从优”等条款的规定,不仅在毕业生群体间形成短期的身份差异,使得毕业生党员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就业面试机会,占据了就业市场的巨大优势,也是为党建工作中如何发展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党的接班人,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2.对党员的管理教育,为其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党组织通过对优秀学生的层层推荐选拔,最终发展成为党员的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品质水平、人际关系处理、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和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3]在日常管理上,党组织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要勇于实践和探索。此外,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现状,高校的党建教育还会在日常的党课培训中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对毕业生党员就业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指导并帮助解决,为他们树立信心,最终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党员经受了大量锻炼,收获了很多知识,对就业前景充满自信。这在无形中是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肯定,也是为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互相促进带来了契机。

服务型党建工作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展灵活多变的党建管理,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抓取身边一切有利资源,综合整顿,以党建服务就业,以就业促进党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以党建促就业,开展服务型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1.重视班级的群体效应,发挥毕业班党员的榜样力量

一是在日常的党建教育中,选取表现优秀的党员毕业生,分享他们在就业中的经验与收获,通过树立各行业中的典型榜样,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榜样的树立,有利于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宣传交流,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毕业班党员的桥梁作用,让他们深入学生群体,准确全面的汇总掌握班级学生的就业现状、择业观念、工作能力等,并分析找出就业中的“特殊群体”学生,代表班级反馈就业情况,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能有的放矢。[4]

2.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党员进行阶段性管理,及时反馈学生动态

许多毕业生党员由于实习工作,会经常在学校和招聘单位之间来回奔波,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5]应树立双重管理的观念,毕业生党员一方面接收学校党组织的考察,另一方面,也要在招聘单位积极表现,发挥党员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接收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双方党组织经常联系沟通,及时了解该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表现。建立这样的双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学校党组织全面考察毕业生党员的方方面面,对党员发展或转正工作中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表现等作出客观的评价,为党建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学生在招聘单位的健康成长,以后被录取为正式员工打下基础,更是有助于用人单位了解学校毕业生的情况,有助于学校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3.将积极就业、落实单位作为毕业生党员发展、管理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对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教育和培养,目的就是为了其更好的就业,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6]因此,对毕业班的党员学生,可以积极就业,落实单位作为管理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他们在就业实习中的表现和在班级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综合评价,并将此评价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实力评价的重要参考点,有突出表现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以此来促进学生党员严格对自身的要求,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做好就业的领头羊,进而带动整个班级甚至年级就业率的整体提高。

4.接受多样化的就业理念,鼓励毕业生党员自主创业或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蓬勃兴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对各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的同时,也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进国企、找“铁饭碗”等稳定工作的想法也开始逐渐淡化。尤其是一批批极具个性,思想开放的80、90后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想要通过自我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或是扎根基层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小地方做出大的成就。因此,要在平时的党员生活会中积极关注各种就业渠道,针对学生开展创业基础、实践知识和创业方向的培训座谈会。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去农村、去条件艰苦的乡下进行锻炼,真正意义上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运用高校自身的关系网,建立与外界部分社区、街道、村镇党组织的联系,推荐和介绍优秀学生党员参与该地区招聘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备考。

5.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反馈并发挥往届毕业生党员的力量

毕业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工作后的能力水平代表的是学校的形象。他们是否能在用人单位发光发热,直接关系到该单位对学校品牌的认可度和后续合作意愿。因此,学校要教育培养出真正具有党员先进性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做出优异的成绩,由点及面,为下届学生的就业做出品牌效应。同时,优秀的党员学生在工作后不仅会心系母校,为本单位引进更多的母校毕业生,带动母校就业工作的发展,还会被学校树立为就业榜样和典型,鼓舞一批批的后续学生为就业艰苦奋斗。要做好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因遵循“离校不离党”的理念,重视已毕业学生党员的后续发展,建立健全毕业生党员信息库并及时更新,跟踪了解学生的就业状态和问题,并反思党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往届优秀毕业生党员的作用,带动学习就业工作的更好开展。

当前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在学生就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将党员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到毕业生党员在学生群体的表率作用中,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转变管理模式,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1]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6794807.html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

[3]刘志伟,王娜.全面构建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互动体系[J].品牌,2012,(9):67~68.

[4]杨成才,鲁满新,刘彬.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信息,2007,(29):183~184.

[5]王满良.对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439~441.

[6]李书娟.浅议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开展的新思路[J].学理论,2010,(7):92.

2095-4654(2015)02-0161-03

2014-12-05

G647.38;D267.6

A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毕业生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