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引发的思考

2015-03-18 22:3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陈 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引发的思考

陈 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高考改革再次掀起了人们对大学英语走向的探讨。本文回顾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30多年的历程,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是解决大学英语生存危机的一条出路。

大学英语;生存危机;通识教育

一、回顾与反思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起始于20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了。大学英语教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及社会需求是相适应的。虽然现在的大学英语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生存都引起各界人士极大地关注,但不可否认大学英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5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第一份纲领性文件,1986 年又颁布了文理科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的出台改变了过去大学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统一考试的松散局面,使其有纲可循。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大学英语教学刚刚恢复, 人们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师资匮乏,英语人才奇缺。国内科技人员主要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发展的动态。那时英语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阅读和翻译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只定位在以“工具”属性上。大学英语教学早期的这种定位确实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掌握了一定英语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是只能看不能说的哑巴英语。

1999年颁布了针对全体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我国大学英语在教学要求、内容和目标上趋向统一。大纲第一次规定“把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因此大多数高校都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标准。 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英语应试教学愈演愈烈,逐渐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2004 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提出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由此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启动。经过3 年全国教学改革试点,2007 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正式实施。

这个时期大学英语开始强调听说领先,改变过去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全面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坐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出台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英语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模式的引入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我国已倡导多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课、翻转课堂及融合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但由于大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超负荷工作量及信息能力制约等诸多因素,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课堂上几乎都沿用“新课导入——词汇——语篇分析——讲授课文——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这一陈旧的程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语言产出这一重要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被动、从属的地位。这种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试目的过于明显

纵观全国整个英语教育场域中,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仍然是评价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社会上许多企业都把英语考级证书作为招聘用人的硬性条件,许多大学院校不仅将学生英语考级证书和学生的毕业证书直接挂钩,也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挂上钩,拿不到毕业证、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求职受影响,生存成问题,对教师群体来说,年终考核受影响,个人发展成问题。在这种不可逆转的应试教育大潮中,课堂上教师着重英语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很多英语教师可能会潜移默化的淡化甚至逐渐抛却之前的教育理念,被应试教育同化。学生以考试过级为目标而疯狂地学,教师以提高学生过级率为目标而拼命地教。很多学生已经狭隘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而根本没有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

(三)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最新认识,知识结构偏窄、缺乏信息技术素养,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能力偏弱,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等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和突破,由于长期脱落英语使用环境,很多英语教师的实际英语应用综合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墨守教材,难以营造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道英语氛围浓厚的语言环境。

三、解决大学英语生存危机的良药——大学英语通识化教育

面对重重困难,风雨飘渺的大学英语如何突破瓶颈、从费时低效的教学困境中走出来,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是一条出路。

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的哈佛大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通识教育,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始终是其不断追求卓越的重点。

1945 年哈佛校长柯南特成立专门委员会以《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为题发表了报告书,指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这标志着美国现代通识教育的开端。

1978年哈佛校长博克任命的罗索夫斯基工作组发表《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其基本理念是:引导哈佛的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朝着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或者一定领域内信息知识的获得,而更关注某些领域获得知识的方法论。在核心课程架构下,本科生四年所选32 门课中, 16门专业课,8门自由选修课,另外8 门核心课程分布在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外国文化、道德理性、文学艺术、科学、数量分析这些领域,核心课程的学习量占本科学习总量的25%。通过学习核心课程,学生奠定未来专业广博的基础;,通过学习选修课,学生能进一步挖潜其爱好兴趣,从而广泛地接触新的不同的领域。历经数次改革与辩论,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与模仿的对象。

经过30年的探索,通识教育在我国已被普遍接受并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改造特征。如北京大学的 “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清华大学本科生教育朝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向发展的战略;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每年新生先统一通识教育后进入专业院系进行学习。

教育部高教司所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恰好与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与通识目标是一致的。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各种信息的载体。大学英语既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拓宽多学科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语言,同时,也接触到文学、历史、军事、地理、体育、艺术等广博的学科知识,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通识教育的熏陶,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扩宽了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

中国思想界推动通识教育的代表人物,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甘阳指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之路,首先要设计五门连续学习两个学期的“共同核心课”题材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大学英语教材能让人了解一定的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与通识教育的内容是相一致的。学好外语到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学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推论和评价的思维能力,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教学课程之一。

目前中国高校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结构单一,机械枯燥的语言训练单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而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不仅研究并充分考虑了非英语专业学生个性化的英语学习需求的现状,而且也是综合、跨学科、多层次的,既能满足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通识类学科知识学习需求,还有助于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语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人才,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力避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不要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门类齐全 ,更不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设计表面漂亮的总体规划和学科分布上,而应根据学校的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考虑学院目前最可能或者最需要发展的“核心课程”。片面追求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 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通选课的数量越多,学生越不重视(甘阳)。

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单纯的结构框架改革转变为课程内容设计,开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思想观点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双平衡。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大学英语中实行通识化教育, 是解决大学英语生存危机一条出路。英语通识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取长补短,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路子。

当前解决大学英语生存危机的着眼点有两点:一是整合大学英语课程结构的各组成要素,构建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二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通过语言掌握到文化理解,进而培养全面的文化观、世界观,真正形成自己分辨和批判的能力,提升全面素养。

[1]冯燕. 去外语化:重点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J]. 大学教育科学,2010,(3):67~7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EB /OL]. (2004-01-20).[2013-01-03].http:/ /www.edu.cn /20040120 /3097997.shtml.

[3]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6) .

[4] [美]凯勒著.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095-4654(2015)02-0184-03

2014-12-19

2013年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3180)阶段性成果课

H319

A

猜你喜欢
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