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枝蔚与施闰章、王又旦交游考

2015-03-19 02:50杨泽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交游

杨泽琴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孙枝蔚与施闰章、王又旦交游考

杨泽琴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孙枝蔚与施闰章、王又旦为清初诗坛重要诗人,他们尽管政治取向不同,但在性情、意气、兴趣等方面又颇相侔而交谊甚笃。对孙枝蔚与施、王二人交游情况的考述,可使诗人的诗文活动获得淋漓的生气感、饱满的艺术感、丰厚的历史感,凸显他们的个性和风神,亦可借此蠡测当时之士风趋向。

关键词:孙枝蔚;施闰章;王又旦;交游

作者简介:杨泽琴(1977-),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导,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6-0070-04

收稿日期:2015-09-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065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DJ043)

“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1]4任何个人都是生活于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了解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这个巨大的空间中去探索。传统社会中,眷属、姻亲、门生、僚属、乡邦等诸多群体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个体生命就缠绕在这个人际空间中,为它所影响,同时又施加着影响。孙枝蔚与施闰章、王又旦为清初诗坛重要诗人,他们尽管政治取向不同,但在性情、意气、兴趣等方面又颇相侔而交谊甚笃。对孙枝蔚与施、王二人交游情况的考述,既可更深地了解他们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活动与思想变化,亦可蠡测当时之士风趋向。

孙枝蔚(1620-1687),字叔发,号豹人,陕西三原人,博学工诗,出身大贾之家。明末李自成兵攻入潼关时,孙枝蔚散家财,结义士抵抗,为闯军所败,后只身走江都(今扬州),侨居于此,居董相祠旁,名其室曰“溉堂”,遂以之名其诗文集。康熙中被荐举鸿博,以老疾辞,不终幅而出,赐中书舍人衔,还归扬州,以遗民终老。溉堂一生,著述宏富。今存《溉堂集》,诗凡二千余首。他是清初流寓扬州的一位“名噪海内”[2]3165的重要诗人,影响极大:选刊时人诗集,诗坛群彦争相与之交结,当时诗坛大家、名家几乎都与他有交游唱和;许多重要的文人雅集活动中也经常活跃着他的身影。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早年师事东林学士沈寿民,研习制艺,博览群籍。顺治六年(1649)进士,曾奉使广西,任刑部员外郎,提调山东学政,迁江西布政司参议。康熙六年(1667),以裁缺归,家居十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讲,入史馆纂修明史,转侍读。著有《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学余堂诗集》五十卷。诗清醇雅正,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目,位居“燕台七子”之阵,又处“海内八大家”、“清初六家”之列。

王又旦(1636-1686),字幼华,号黄湄,陕西郃阳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翌年中会试,逾年成进士。授潜江令,需次除给事中,以父丧归。补吏科给事中,转户科,有政声。著《黄湄诗选》。

施闰章、王又旦同为清初成长起来的新贵,都曾屡次游历扬州,在扬州期间又都曾广泛结交当地的遗民诗人,这是孙枝蔚与施、王二人交游的历史因缘。

一、孙枝蔚与施闰章的交游

施闰章与孙枝蔚定交于顺治十七年(1660),时施闰章山东学政秩满归里,夏秋游江宁镇,过扬州访旧,得与孙枝蔚谋面,尽管“相欢初识面”,但“偶隔辄劳思”,“对酒吾无忌”,甚为投合。孙枝蔚作长诗《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酬赠,盛赞其文采风流与理学造诣:“双眸能相士,一字每忘饥。体格欧阳变,风云六代卑。褆躬兼理学,感物爱风诗。”[3]305-306施闰章寓扬州期间,适李念慈、陈允衡、冒襄亦访此地,孙枝蔚与诸公夜访闰章寓所,诗酒唱和,施闰章作诗曰:“邂逅即招寻,高人同此心。持螯斗酒尽,剪烛二更深。杖履连吴楚,篇章问古今。旅怀差不恶,萧瑟有知音。”[4]273友朋雅聚,聊慰羁旅困顿之愁。

自此别后,直至康熙七年(1668),二人再度聚首,因“九载无书慰离别”,施闰章见孙枝蔚“齿坚肤实须如雪,吐气犹余华岳云”,深感欣慰。他们“衔杯忆共邗关月”,回首往事,感念流年,不胜今昔之慨。是年施闰章已奉裁缺赋闲一年,经济拮据,生活清苦,心境萧索,又闻雷士俊、李叔则等故人委身黄土之讣,哀情难禁:

我今去官无酒钱,苦欲留君同醉眠。夜来大叫僮仆怪,诵子长歌使我颠。叙旧追欢泪如雨,故人络绎归黄土。诗逾千首为谁雄,胜有穷交相尔汝。明朝君发龙沙头,春尽还登黄鹤楼。人生作客岂称意,笑倩长江送客愁。[5]549

满纸苍凉语,令人酸鼻。施闰章还有一首《孙豹人醉吟图》,中有“雷李(雷伯吁、李叔则)凋残耆旧少”之句,盖亦作于此间:“杜老花溪卜筑幽,溉堂留滞复邗沟。不嫌痛饮疏豪态,眼底吾曹半白头。寻常不醉市儿酒,醉后高歌觉有神。雷李凋残耆旧少,西秦独霸一诗人。”[5]825

康熙八年(1669),施闰章与孙枝蔚在南昌相遇,施闰章出示所携《就亭唱和诗》一卷。其官江西布政司参议时,在官署驻地旁建阁山草堂,造作亭楼,名之“就亭”,闲暇时徜徉其间,客至则觞,主宾赋诗唱和,遂成《就亭唱和诗》一卷。孙枝蔚作《南昌遇施尚白少参示〈就亭唱和诗〉一卷,临行作〈就亭歌〉奉别》答赠。虽“不须曾作就亭客”,然“但愿常见就亭人”的心愿愈加强烈,此番“舟泊南昌忽相遇”,见故人“襟期潇洒颜如故”,深感其“簪缨不夺林峦趣”的“吏隐”之趣。对其“丰岁预为父老贺,荒江复念渔人饥”[3]651之与民忧乐的本性、功成拂袖的冲淡品性尤为欣赏。

康熙九年(1670)夏五月,施闰章游广陵,与孙枝蔚、汪楫、刘体仁、唐允甲、程邃、孙默等泛舟红桥,各赋二首,孙枝蔚题诗《五月雨中汪舟次招同唐祖命舍人、施愚山少参、刘公勇考功、穆倩、无言泛舟至红桥,各赋二首》纪之。

康熙十七年(1678),施闰章、孙枝蔚、邓汉仪等应博学鸿词,集于京城,一时“京洛多宴会,但见车骑忙”,“音息旷已久,会面复临觞”,各种不同圈子的聚会纷至沓来。施闰章招集故旧集于寓所,话旧畅谈,诗酒唱和,并作《冬夕豹人大可孝威舟次枉集寓斋》纪之,孙枝蔚亦作《施尚白少参招同邓孝威毛大可汪舟次饮寓斋赋谢》和之。他们“话旧灯烛旁,论文趣自佳,焚枯味亦长”,此情此景,令人倾心。诸同人经历世事沧桑,“执手会京洛,颜鬓或已衰。蹀躞车马间,怊怅私心违”,征召在即,人生命运又将发生重大转变、分化,故心态各异,情感复杂,但前途无定、归路何在的迷茫感是共有的,表现在唱酬的层面上,抒发倦游、思归的主题成为一时倾向,如孙枝蔚说:“丰膳复可惊,旅食恐须防。天马合从东,橙橘凋北方。自知非贡禹,不敢慕王阳。日夜苦思归,偃卧旧草堂。聚日无几何,且慰饥渴胜。纵同弦与筈,已胜参与商。”[3]902-903施闰章也说:“纁币贲羁旧,策足及良时。苦惭猿鸟性,岁晏多怀归。”[5]474

在京期间,施闰章作《溉堂篇赠孙豹人》,诗曰:

丈夫志四海,出门忘西东。思归归不得,感叹将安穷。旅食滞江介,家世名关中。烹鱼谁溉釜,富儿笑章逢。结邻有王烈,识面来李邕。读书时裂眦,浩呼歌秦风。壮怀发早白,大类商山翁。引领忽西望,华岳起心胸。把琴耻碎市,谁谓非豪雄。宁为松与柏,不为槿与蓬。[5]474

孙枝蔚本系秦人,后“遭乱失所依”,寓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并以此名其诗文集,取自《诗经·桧风》中的“谁能烹鱼,溉之釜鬵”语,寄寓不忘乡关、常怀西归之意。陈维崧《溉堂前集序》中的一段话可与施闰章的诗句互相发明:“(孙子)犹时时为秦声,其思乡土而怀宗国,若盲者不忘视,痿人不忘起,非心不欲,势不可耳。”[3]11施闰章对漂泊异乡的孙枝蔚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其豪迈的秦人本色表示激赏。

施闰章素端谨、平和,与人无争、交善,居京待试期间,二人寓所本相近,后孙枝蔚移居他处,令施闰章不悦,并作《移寓稍远恼豹人》以发泄不满:

难得良朋近,犹嫌见面疏。今朝来觅伴,昨日恨移居。避客少闲地,藏身存旧书。醉歌狂自可,莫是叹无鱼。[5]677

诗题中一“恼”字传神地刻画出施闰章乘兴寻友而不得的懊丧之状,因为看重朋友,在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时情绪激动自然可以理解。孙枝蔚作《尚白少参有恼予移寓较远之作赋谢》深表歉意:

眼底长安客,相寻各有徒。多君似皇甫,独自爱潜夫。懊恼情何厚,风骚调岂孤。高轩休更误,筇杖尚能扶。[3]915

婉转地表示自己为求清净之地而移居,却辜负了朋友的深厚情谊。心意真实,胸怀豁达。

对于征召之事,施闰章和孙枝蔚的态度迥然不同。施闰章是满怀期待的,他在清朝为官十几载,官湖西道时因遇裁缺而被罢职,有失颜面,况冀得俸禄以养家也是实情,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明白道出:“此时我必无作官之想,必无得官之事。在此时尚无可考贷,我被放而归,更无颜面可以向人。我意闭门谢客,为老农毕世,更无处可得一钱。汝辈不可孟浪枉费,日后悔之晚也。”[6]125康熙十八年(1679),他在和孙枝蔚的唱和之作中也表露了汲汲功名的心志:“天子不得召,几人真爱才。高歌夕阳里,旧是黄金台。”孙枝蔚作次韵诗《喜梅耦长次施尚白使君韵》,诗云:“杨意竟难遇,浩然宁不才。遭逢看自古,携酒且登台。”[3]1258司马相如得杨意举荐以步青云,可毕竟伯乐可遇而不可求,自古皆如此,不如了此念想,绝弃尘念,诗酒逍遥。孙枝蔚作为遗民,对清廷征召的态度是漠视、敷衍的:“豹人北首入都,初迫于有司,居既久,诸待试阙下者多务研练为词赋,豹人独泛览他书”,“入试不中,良喜”,后被强授虚衔时“掉头抗辞”[5]98。尽管政治取向有异,但作为朋友,他们完全理解、尊重彼此的选择。

施闰章有诗《邗江赠关中孙豹人》,可视为孙枝蔚一生行事的总结,诗曰:

闻尔羁栖久,同嗟见面难。未成归渭北,却喜聚江干。樽酒能相就,新诗许独看。挥毫心卓荦,倚剑意辛酸。遁迹摧双鬓,忧时集百端。秋灯青耿耿,夕露白溥溥。任妇谋鸡栅,呼儿补药栏。困余惟笔研,狂或废缨冠。散帙连床满,论交二仲欢(雷伯吁、王筑夫)。校雠良惨淡,风议自波澜。共慕鲁连义,休为冯铗弹。逢君同慷慨,持赠愧琅玕。[5]785

羁栖异乡,诗书影从,觞酒消忧,交游同道,剑气箫心,可谓知豹人深矣。

二、孙枝蔚与王又旦的交游

王又旦与孙枝蔚定交于何年,现已无从稽考,《黄湄诗选》于康熙十六年(1677)由王士禛选定,王尽芟甲辰(1664)之前的诗作,故难考定二人论交的具体时间。汪懋麟《黄湄诗集序》云:“初,君戊戌释褐,涉江游吴越间,盖予识君之始。”[7]692戊戌年系顺治十五年(1658),汪懋麟与孙枝蔚、雷士俊、李叔则、韩诗等秦籍寓居扬州的文人极相熟,可以推知,王此次游吴越,也许会闻知或顺便拜访这几位同乡前辈。孙、王交游明确见诸其诗文集中,始自康熙二年(1663)。王自顺治十六年(1659)中进士后,八年未能补官,是年正是“羁官守”之时,遂游历吴越,聊解赋闲之苦。孙枝蔚其时“长贫且读古人书,垂老厌闻今世事”,感慨人生倏忽无寄、命运难周而心绪恶劣;于邗上“忽遇王生来故乡,自言知命兼慱识”,乞王为己推命。王又旦感叹“君与韩苏真气类”,“君今星度正同之,无怪词场惊腹笥”[3]186,此虽为玄深的命数之说,不足征信,但可看出孙枝蔚系扬州诗坛引领风气的领袖人物及王对孙声名的推崇。

王又旦此番游扬州,结识扬州诗人较多,而堪称莫逆于胸者,当属孙枝蔚,旁及与孙“交最洽”者吴嘉纪、汪楫、郝士仪。他们相与论诗无间,覃思正变,会心达意,成为重要诗友。孙枝蔚《题〈樽酒论文图〉送别王幼华归秦中》诗序曰:“幼华合予与宾贤、舟次、羽吉命戴生绘为《樽酒论文图》,携归故里。”诗曰:“归路愁君调易孤,君言相别只须臾。江东渭北通魂梦,樽酒论文对画图。”[3]461时隔六年之后(1669),孙枝蔚应王之邀游湖北潜江,故人重逢,对当年欢聚论诗场景犹念念不忘,王出示旧图,孙枝蔚睹物思旧,感慨良多,吟诗一首:“李杜论文迹已陈,千秋五子复为邻。莫言常在画图里,更有将金铸像人。”[3]681王又旦于此图分外珍视,所经之处,示同人观览、题诗唱和,这客观上极大地提升了五子的声名,为清初诗坛一段佳话。高士奇《题王黄湄给谏五子论文图,即以为赠》曰:“凌轹汉魏薄晋宋,衍漫流烂侈陆离。就中汪子我最识,接茵何异连瑰姿。豹人孙老今词伯,吴郝奕奕多风仪。细讽新题满卷尾,泽州老辣容斋奇。”[8]卷五屈大均亦作《题五诗人图》:“诗人复有五君贤,渭北江东啸咏传。一片丹青争画出,风流谁复羡凌烟。”[9]卷十四他们都对五子振兴风雅之道的行为极为称颂。

康熙四年(1665)秋,王又旦再游扬州,急访枝蔚:“誓将寻夙好,执手追欢娱”,未料事与愿违,“挨门人不见,依然天一隅”。孙枝蔚的好友方退谷客死安徽历阳(今和县),孙奔赴追悼,淹留多日。及至归来,与王相见,自然情深意笃。王又旦作《孙豹人自历阳归广陵》三首,其二曰:

湖海虽辽阔,仳离未云久。不谓再相见,形容增老丑。中藏千万言,一时难遽剖。囊底探馀钱,入市沽浊酒。为欢夜遂深,秋月上高柳。来朝举火艰,四壁仍相守。[10]卷二

日思夜想,而今执手相见,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道起,不如持觞对饮,酒酣之际,畅谈尽兴。

翌年(1666)二月,孙枝蔚、王又旦先后自扬州至镇江,适逢方文亦游此地,三人接袂联席,共游京口胜地,凭吊古迹,登览焦山,拜郭璞、米芾墓,经行之处,莫不“幽事供怡悦,指点轻狂澜”(王又旦《焦山二首》)。孙枝蔚有《游焦山同尔止、幼华》纪之,其一曰:

风起中流浪打船,秦人失色海云边。也知赋命原穷薄,尚欲西归太华眠。[3]568

行游焦山时,海云突变,风起中流,荡舟激流中的诗人却长啸咏诗,此等襟怀气度非常辈可比肩。后来汪懋麟常吟此诗于广座间,王士禛闻之曰:“数百年无此作矣”,其推重如此,当为孙之慷慨真气打动。焦山游毕,王又旦将之江西豫章,孙、方送别,“王生临别思悠悠,明朝独上吴船去”,孙枝蔚以事相托:“我有书数卷,平生辛苦词。湮没亦足惜,表章知是谁。再拜托吾友,因君常见推。”[3]524孙枝蔚此生已无他望,惟冀自己苦心经营的诗文能刊行于世,以实现儒家“三不朽”之“立言”,而付梓刊印需大笔资费,孙家已败落,贫不能梓,故憾恨不已。王又旦跻身进士,与名望辈过从较多,尽管还未授官,但仕宦指日可待,结交的圈子将更广阔,孙以此事嘱托,期冀藉其揄扬能觅到“见赏人”而资助自己了此心愿。事实上,时隔十三年之后的己未年(1679),孙枝蔚的诗文集才得到赵玉峰中丞襄助以剞劂行世,据其子孙匡《溉堂后集》序云:“己未岁以六科书云李公等疏名公荐,应上博学弘词之召,携所作稿本入都。会少宰玉峰赵公时为考功郎,相见欢甚,倾笥倒箧,校雠付梓。其刻于京邸者,《溉堂前集》九卷、《续集》六卷、《文集》五卷、《诗馀》二卷,久已流传海内矣!”[3]1211

康熙七年(1668),王又旦授官,任湖广潜江知县。康熙八年(1669),王建传经书院,筑说诗台,于五月迎孙来潜江受诗。孙居新筑之“焦获寓楼”,因其家乡关中有焦获泽,故王又旦以此题书。王对孙的尊崇、礼遇,使其非常感动,心情也因之愉悦:“今我乐何如?稳坐鸣琴宅。布帆已无恙,百忧忽暂释。”[3]631潜江之行凡三月,因王又旦为潜江父母官之故,孙枝蔚与本郡朱伟臣、刘声玉、莫大岸等“慱雅谁得如”之“佳士”定交,屡屡于寓楼雅聚唱和:“过从无晨夕,讨论先经史”;“偶然及世事,贤侯共称说”。受群体唱和氛围的感染,同人的情绪也随具体的情境而跌宕起伏:“日日成宾主,时时异悲欢”;“何如文字饮,悲歌杂呜咽”。

潜江居汉水下流,长堤逶迤,百里水防一决,水潦成灾,禾黍尽没,城郭荡圮,转徙者相望于道。王又旦赴任伊始,即遇此棘手事,他与民同住堤上,共筑堤防,乱象渐平,郡内始有宁日。孰料越岁四月二十九日,汉水又决,堤溃崩,居人逃散,人心惶惶。时孙枝蔚寓潜江,目睹灾异惨象及王又旦疾厉奔突场景,感念唏嘘,作《雨中大水决堤,闻王幼华明府奔走堤上,忧劳已甚,诗用相宽》以慰之。三个月后,洪水退,郡内征民夫筑堤,王又旦视察调度,积劳疲顿。孙枝蔚悯涝惜友,题诗《怜诗大水后作》:

年少长安得意人,于今憔悴复清贫。竟同饭颗山前叟(幼华行堤视水,归来益瘦甚),哪识河阳县里春。自决新堤诗更怨,相逢旧好酒须醇。可怜常抱文书寝,谁解轻裘覆尔身。[3]672-673

王又旦行古循吏之道,寄心民瘼,体察民情,孙枝蔚对此深表同情和体谅。

是年八月,孙枝蔚结束潜江之行返江西,王又旦作《大水后送孙豹人东还》赠之,孙枝蔚亦有《留别王幼华明府》,诗曰:

淹留泽国经三月,惨怆离情有万端。宦味看君如蓼苦,韶光到我似更阑。水肥帆饱开船易,楚尾吴头会面难。惟仗鲤鱼传尺素,时时犹得问平安。[3]676

表现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告慰挚友吴楚虽山水阻隔,只要尺书不辍,问询不绝,情意自然绵长深远。近距离的接触、感知为政者的生活,对“宦味”由皮相的了解到真实的触摸、观照,孙枝蔚觉布衣之身的逍遥自得更为可贵,故发出“宦味看君如蓼苦,韶光到我似更阑”的喟叹。这种认识在他作于康熙九年(1670)的《寄怀王幼华明府》中再次吐露:“我虽长困乏,一饱即高歌。君怀经世略,忧愁苦相磨。”[3]702

此后两人再无缘见晤,不过间通音讯。康熙十五年(1676),王又旦从潜江以治行第一征拜给事中,孙枝蔚《与王幼华书》云:“闻足下已荷内召入都门,得脱此世有司之累,恐继佳政者实难其人。然区区之私,且不暇忧彼士民,先为吾友舞蹈也。”[3]1127友人从地方官擢升为京官,从此翻开政治前途之崭新一页,作为曾经游幕追随之人,他也由衷地替故人高兴。

康熙十六年(1677),王又旦寄书孙枝蔚曰:“竹杖芒鞋戴接離,除书忽遣到茅茨。人依栗里陶公社,宅近江都董相祠。屐齿遍留千嶂下,钓竿翻动五湖湄。无劳更问山灵意,松桂苍凉系尔思。”[10]卷五对其浪迹山水、悠游林下的隐逸之风企羡之极。

康熙十八年(1679),王又旦作《读放翁诗有怀豹人》:

点检遗编忆放翁,故人落拓与君同。心灰万事犹耽酒,白尽髭须两颊红。[10]卷七

时王又旦丁父丧居乡守制,静心读书、著述,及至品味陆游诗歌,有感而发为此诗。孙枝蔚与陆游一样,都经历了战乱、流离,壮志难酬,抑郁吞声,王又旦读

放翁诗而感念故人,一片赤诚之心尽在寥寥数语中。

康熙二十三年(1684)腊月,王又旦过金陵,作《腊月二十八弘济寺寄豹人》:“驿国微茫问渡迟,艤舟矶畔怨篙师。潮来风浦水平岸,雪落云堂松亚枝。华发又怜看历尽,春盘堪笑与僧期。蕉窗浊酒消寒夜,忆汝高斋守岁时。”[10]卷十人事代谢,聚首无期,岁月的风尘模糊了彼此的容颜,但当年“蕉窗浊酒消寒夜”的快意不会淡忘,对故人的忆念亦更为深长。

孙枝蔚以真诚和至性与施闰章、王又旦等人相知相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尽管身份不同,“去就”有别,但在情感融合方面并无隔阂,彼此推心置腹,互诉衷肠,颇多默契。在清初国破家残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渺小感、生命的幻灭感是文士们普遍的沧桑心态,这种内隐的、深微的孤独感的体验不惟属于个体,更辐射到群体,形成一种不同政治倾向的文人密切交好的“心理场”,而友朋间的交游唱和,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强化了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尹继善,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孙枝蔚.溉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冒襄:同人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5]施闰章.学余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1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施愚山集[M].何庆善,杨应芹,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2.

[7]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8]高士奇.高士奇集[M].清康熙刻本.

[9]屈大均.翁山诗外[M].清康熙刻本.

[10]王又旦.黄湄诗选[M].南京图书馆藏康熙刻本.

[责任编辑于湘]

猜你喜欢
交游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周桂笙交游考
明末岭南诗人黎遂球与复社成员的交游情况分析
李鱓的生平、宦迹与交游四题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王同轨交游及其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