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认知语境偏离

2015-03-20 14:26李晶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听话者话语语境

摘 要: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存在大量话语误解现象,我们认为话语误解是由交际主体的认知语境偏离造成的。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认知语境偏离的原因,并且寻求避免交际失误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5-05-22

作者简介:李晶,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一、引言

交际是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传递、接收信息的过程,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成功交际的结果是理解交际双方的言语意义与非言语意义,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话语理解与语境相互依存,脱离语境的话语不会产生任何意义。

语境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虽然交际主体可以在语境中理解彼此的交际意图,但是言语交际过程也伴随着话语误解。比如:

(1)爷爷:娃啊,以后你咳嗽的时候记住要用手捂住嘴巴啊。

孙子:放心吧爷爷,我向您保证我的牙齿不会被咳出来的,哈哈!

该例中,爷爷担心孙子咳嗽时会把细菌传染给别人,所以让他把嘴巴捂上。但是在孙子的头脑中不具备“若咳嗽时不捂住嘴巴,就容易把病菌传染给别人”这一认知概念,所以孙子没有理解爷爷话语的隐含信息,于是产生了误解。

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理论研究话语误解或者交际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交际者认知语境的偏离是导致话语误解的重要原因。

二、认知语境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境,便形成了认知语境。关于它的定义,Sperber&Wilson(1995)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概念,是听者对世界所形成的众多定识的一个子集。”即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听者头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人们在交际时,需要对彼此的认知语境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听话人需要在自己头脑中寻求与发话人提供的信息(话语的明示刺激)相匹配的假设。 [1]若听话者在一系列的假设中找出符合说话者期望的语境假设,交际则顺利进行,否则就会产生理解失误。

我们认为,认知语境既包括交际时的客观物质世界,也包括说话者的主观认识世界,是一个内含生理、心理、社会的复杂系统;而何自然(1998)认为认知语境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构成 [2];熊学亮(1996)则将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作为认知语境的构成要素。 [3]

所以,话语的正确理解、交际的顺利进行,不仅涉及具体的交际环境和话语的上下文,还与交际双方的期待、记忆、心理、百科知识、社交环境等社会认知因素密切相关。

三、社会文化因素与认知语境的偏离

认知语境偏离也叫话语误解或交际失败,它既与说话人又与听话人有关,是由说话人在编码时预设的语境和受话人解码时提取的语境在某个环节产生了偏差所引起的。认知语境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要实现交际双方的交往和理解,就必须在说者和听者之间谋求共同的认知语境。但是,交际双方在认知环境中显现的假设或事实不一定相同,不能达到交际所需认知语境的理想状态,于是便会产生了话语误解。

过去学界大都用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原理(如意象、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解释话语误解现象,虽然有学者意识到社会因素与语境偏差现象的关系,但也只是在文章中寥寥几笔带过,未作深入探讨。我们认为正确理解话语需要依靠认知语境的推理,而认知语境与交际双方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社会习俗、文化标准、认知情感以及各种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对其中几个社会因素如何引起认知语境的偏差做详细论述。

(一)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词新语不断涌现,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已不限于面对面的交际。

1.对新词语认知的缺失

一般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传统,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新词语比较陌生,故在与年轻人交际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代沟,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

(2)母女两人正在看电视剧《大丈夫》,她们非常喜欢女主角顾晓珺,于是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母亲:姑娘,晓珺性格豪爽、工作能力强、长得漂亮,要是你将来能这样就好啦!

女儿:妈,她可是一纯纯的“白骨精”,我离“白骨精”可差远了,哈哈!

母亲:什么白骨精?她又没勾引欧阳剑,这孩子咋瞎说,傻啦!

女儿:......

对话中“白骨精”所指已不是《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化为人形勾人魂魄的妖魔),而是现代社会中有能力、求上进、有地位的人的统称。该词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缩略式,类似的词还有“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等。流行词语首先被年轻人使用,年龄较大的人接触新词的语境有限,故对新词有认知上的缺失。该对话中女儿的意思是晓珺是一名极优秀的女人,自己离优秀还有很大距离;而母亲误解为女儿认为晓珺是一个坏女人,女儿的想法与事实完全不符,于是就发出“傻啦”的感叹。该例中母亲并未真正理解女儿话语的意义,因而产生了误解。

2.新交际方式的出现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际的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社会技术的进步使电话、视频、QQ、微信、短信等虚拟交流方式迅速普及。但由于缺少对交际具体情境中语气、语调、身势等非言语因素的直觉感知,虚拟交际时会产生语境偏差现象。比如:

(3)A、B两名同学所在的学院计划明天开会,两个人分别接到了开会通知,而后A在QQ上遇见B,并向B搭话:

A:你是不是接到开会的通知了?

B:啊,开什么会呀?

A:难道你没接到班长短信通知?

B:不是,接到了,我问的是开会的内容。

若把上述对话换成面对面的交流,第一个话轮中,A可以感觉到B回答的重音应是落在“什么”上,而且“啊”是表示“已收到开会通知”的肯定语气,误解就不会发生。但是A、B两人是在网络聊天,双方了解不到对方的语气、重音,只能凭借在屏幕上看到的话语推测对方说话的内容,这就使话语的关联性降低,导致对话中A误解了B的意思,出现了认知语境偏离。

(二)社会地位

社会关系中存在主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矛盾对立的双方,社会地位低的人与社会地位高的人交际时会有自我保护心理偏向,这种社交心理易对说话者的意图产生误解。宗世海(2007)将官职高低、亲属关系中的长幼、阶级阶层高低、职业关系中的师生、医患及顾客业主,甚至性别关系中的男女等都归入广义的社会地位概念中。 [4]下面,本文选择几方面进行说明:

1.性别差异中的认知语境偏离

异性之间进行交往,由于男女双方在思维方式、推理方法或表述上的差异,造成了很多误解。比如:

(4)一对情侣吵架后僵持了一段时间,男的先开口说话打破僵局:

男:算了吧,都闹这么久了。

女:你什么意思啊,要分手直说!

男:我什么时候说要分手了啊,别无理取闹!

男性的思维是重视结果的理性逻辑思维,突发状况时冷静、沉稳,而女性拥有重过程的感性思维,吵架时经常冲动、语无伦次。该例中男方想结束争吵,重归于好,顾全大局,言外之意是“算了吧,和好吧”,而女方出于细致敏感心理误解为“算了吧,分手吧”。女方在自我保护意识的推动下主观判定男朋友要抛弃她,因而发生了交际冲突。可见,社会性别因素对交际中认知语境的把握有重要影响。

2.职业、地位不对等中的认知语境偏离

社会分工的不同使人们的职业与知识层次产生差异,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相互交际,由于不了解对方的职业心理和专业术语,往往会出现交际误解或交际中止现象。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医生与病人、老师与学生、主持人与观众的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往往以自己的职业习惯和用语进行编码,而听话人由于缺少与说话人相同的背景知识,不能进行正确地解码,无法构建理解说话者话语意图的语境假设,于是产生了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偏离。

同样,文化程度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交际主体社会地位的不同,交际双方无法做出正确的语境假设,影响交际进行。比如:

(5)老李今年的庄稼收成总量居全村第一,村长邀请他在表扬大会上把自己的耕作经验说给大家听听,开会当天:

村长:老李呀,带发言稿了吗?

老李:什么?啥镐?

村长:发言讲话需要用的稿呀!

老李:啥?发言还要带个镐?

村长:你没有稿也得弄个提纲吧。

老李:什么缸?

村长:就是把你要发言的内容简要地写在一张纸上,省得忘了。

当老李听到“写”字时,顿时愣了,小声说:“我不会写。”

这段对话中,农民老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未在正式场合发表过讲话,因此他的认知水平有限。他对诸如“演讲稿”、“提纲”等书面用语比较陌生,当听到这两个词时,激发的是他头脑中耕作使用的农具“镐”和生活用具“缸”,与村长对这两个词的认知概念产生冲突,于是出现了二者间的交际误解。可见,交际双方的文化程度差异对正确把握认知语境、顺利完成交际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心理

目前学界尚未对社会心理的定义形成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社会心理是个人或群体受到诸如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民族信仰、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导致认知语境偏差的心理,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心理。 [5]交际双方交际时各自的认知心理状态不同,对同一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对话语的推导带有各人的特点,听话者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假设,因此产生误解。比如:

(6)甲乙是大学室友,且两个人的关系很好,下午在图书馆学习完,两个人准备去吃晚饭:

甲:今晚咱俩别去食堂了,去饭店吃吧。

乙:可是我没带钱啊,怎么办?

甲:没事啊,我带钱了,去吃好吃的啦!

乙:那等我回去把钱给你。

甲:哎呀,没事,不用!

乙:为什么不用?

(注:甲的家庭比较富裕,生活不愁,经常请别人吃饭。与之相比,乙的家庭生活条件不好,不经常去饭店吃饭。平时寝室四人聚餐都采用AA制。)

由于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反映在交际活动中就是听话人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理解话语。这段对话中,甲乙二人拥有不同的社会心理:甲考虑到乙贫困的家庭条件,想要请乙吃饭;而乙认为平时寝室吃饭采用AA制,故这次和甲吃饭仍是AA,加之平时节俭的消费习惯,AA制观念在乙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乙表示会还给甲自己应付的那部分钱,虽然甲表示不用还钱,但乙仍然没有意识到甲要请客的意思,于是发出“为什不不用还钱?”的疑问。我们认为,该例中的理解偏差还与是否具有请客心理有关,由于乙不具有请客心理,所以未能及时理解甲的话语意图,产生理解偏差。可见,社会心理在人际交往理解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四)社会文化差异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一国的语言与言语、文化与社会等方面,该理论还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涉及的语言与社会因素。不同国家具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传统,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群体思维方式、推理模式和社交文化规约,它们制约着交际者的交际策略与语言运用方式。当两个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彼此的社会习惯,则很难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这个交流过程也会因此而中断。比如:

(7)一位美国同事(A)生病了,中国同事(C)表示关心:

C: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A: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

C: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

A:You're not my mother,are you?

该例中的交际失败是由说话者未意识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中国人认为别人生病时提出建议、表示关心是礼貌行为;而美国人则重视个性,追求个人独立。交际双方都从自己的社交文化模式推导话语意义,故当中国人以亲戚式或过来人的口吻给美国人提出建议时,美国人会有被视为弱者的感觉,因此产生愤怒情绪,交际中断。

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话语误解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常交际中产生认知语境偏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话语误解必然只在参与交际双方之间产生,因而,我们联系相关的社会因素从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面寻求避免话语误解的途径。

话语交际是一个合作推理过程,说话者提供信息的方式对听话者正确推理至关重要。说话者要尽量考虑到听话者的现实认知状况,提供“明示”的话语或行为;听话者要在现有的认知语境中调用百科知识、或者从交际情景和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进行正确“推理”。 [6]

首先,交际时如果意识到听话者可能对新词语有认知上的缺失,说话者应该耐心并充分地解释,扫除交际障碍;同时,听话者应该关注社会、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说话双方需要判断听话者与自己在社会地位上是否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结合自我价值确认与保全面子原则,尽量从对方的社会心理角度出发组织话语;若是与异性交际,则要充分把握对方的思维特点进行推理。最后,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的语言知识,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在充分了解交际双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交际。

五、结语

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认知语境的偏离引起的话语误解是常见现象,而认知语境的偏离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变化、社会地位、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差异四方面探析了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发生偏离的原因,其中涉及交际者所处时代、年龄、职业、性别等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详尽说明。论文结尾,我们设想了避免话语误解的相关途径,以期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交际。当然,本文只是对引起认知语境偏离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也许不是很全面,我们将持续观察、思考,力求使认识深化。

猜你喜欢
听话者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