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制度

2015-03-20 15:59胡义涛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马克思

胡义涛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制度

胡义涛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指明方向,推动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中国的制度改革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矛盾,所以,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来审视当代中国的制度变化,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来指明当代中国制度改革的方向,加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使之成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制度分析;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不同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任何一种理论要走向成熟都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锤炼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这种锤炼和检验的体现。在制度建设层面,我们要用马克思的制度观来指引中国制度改革的新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努力建设与中国国情更加适应的社会制度。

一、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剖析

(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建立在其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涵盖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结合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是对人本质的科学认识,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关切,努力实现人的本质向自身的复归,并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两个绝不会”的思想,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补充和丰富,也表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一定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必须建立在已经存在的或者是正在生成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超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去空洞地谈论社会运动和变革,最终只能是陷入无限的空想当中。

在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2]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历史的废墟中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在马克思那里失去了存活的土壤。马克思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更善于运用实践的批判方法,对未来的构想更是立足于一般特征进行阐述,而不作详尽地细节描绘,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并不是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中,而是注重对现状的分析。

(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就提出共产主义的科学思想,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共产主义应该表现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现实性运动。脱离现实的革命实践的共产主义只能是空想,空想的社会主义在现实中没有存活的土壤,更没有适合它的养分。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当然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这正是说明了科学的理论必须要与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理论的科学性才能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理论的本质功能,他指出理论必须能够说服人,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能说服人的理论则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并运用于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当中,为革命实践活动服务。一百三十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共产主义运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没经验到有经验,都是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慢慢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

二、当代中国制度的剖析

(一)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制度历史长河中的沉淀,是经过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检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这一制度保障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创新提供新鲜的血液,而且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会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这一制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决定它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地位在实践中已得到科学验证,长期以来,中国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制度优越性最好的证明。随着新环境的变化,新挑战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适应新的情况。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概括为“五个有利于”[4]。这“五个有利于”说明当前的制度是一种有活力的、能够促进发展的、可以保障公平的、经得起风险和挑战的、有利于和谐团结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这些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科学概括和结合历史实际的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制度困境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也不例外。当我们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时就会发现,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遇到过难题,或者可以说是“误入歧途”。历史是一切问题最好的证明,“大跃进”“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面,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都出现过偏差,有过失误,面临过困境。

在当前,一些制度的困境更加明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政治上出现一些政策不透明、官员贪污腐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经济上表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得不到有效改变等方面,这些问题不得不予以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困境重重,核心的文化竞争力薄弱,本土文化难以在国际上扎根,文化交流的范围不够宽泛,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联程度低,难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已经出现的还是初露端倪的,都无法规避社会的审视,无法逃离大众的视野。

在当前的制度改革中,应充分把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科学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关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点与当前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不断推进理论的变革,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制度

(一)马克思的制度观

马克思认为,单独用纯理论的、空想的方式无法理解制度本质的真正内涵,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才能够科学地解释制度的本质。他强调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社会作用中产生的经济联系,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去理解制度的本质内涵。社会历史领域内,制度的新旧更替主要表现在: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变迁意味着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在历史的画卷中,马克思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程度高,生活困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5],也就是说,资本家依靠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打破封建的生产关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无法驾驭它所制造出的“恶魔”。最终,无产阶级拿起资产阶级所锻造的武器——先进的生产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制度。几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制度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马克思的制度观与当代中国制度困境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与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有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现阶段,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所负担的环境压力过大、第三产业以及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政治领域,就政府来说,政府的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办事效率亟待提高。另外,对政府官员监督不到位,以至于出现许多贪官污吏,催生许多社会主义的“蛀虫”。在文化领域,主要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生存现状令人担忧,相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的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崇尚西方所宣扬的生活方式,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虽然我国在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制度建设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瓶颈区,制度改革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制度改革的效果不太明显,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继续改革的信心,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应用于具体的改革实践中,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出制度改革的沼泽地。

(三)践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制度改革新方向

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不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马克思主义作为被实践检验的、科学的思想,在新时期仍然迸发着强大生命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理论来说,其价值的实现方式就在于其对新情况的科学解释和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指导。从当前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下,以法治促进国治,这是对“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6]的最好诠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应用。

当代中国制度建设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活动中的新应用,离不开对革命导师伟大构想的实践,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的制度改革,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3.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3.

[3]吴学琴.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49.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7-01)[2015-05-05].http://www.gov.cn/ldhd/2011-07/01/ content_1897720.htm.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63.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责任编辑:周 丹】

A811

A

1673-7725(2015)07-0187-04

2015-05-05

胡义涛(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罗莎卢森堡和第二国际人物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共产主义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不受羁绊的女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