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日中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2015-03-20 20:5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群体

黄 檬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650500)



民族节日中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黄檬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650500)

摘要:民族节日代表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是在节日中,个体和群体都会面临更多易诱发和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已有研究综述,提出民族节日和攻击性行为间的相关假设,为下一步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关键词:民族节日; 攻击性行为; 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愈来愈富裕,与之对应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对其特有节日和全民族共同节日的庆祝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现今民族节日庆祝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与此同时,节日行为中的一系列攻击性行为也逐渐凸显,在节日庆祝中,频发踩踏、斗殴、争执等各种暴力攻击性行为。本文通过对民族节日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节日行为中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提出节日行为中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假设,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做准备。

一、攻击性行为理论概述

(一)攻击行为一般模式(General Aggression Model,简称 GAM)

Anderson CA提出,GAM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有两大类:人的因素和情境因素,两个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影响个体内在的情感、认知、唤醒过程,对个体决策和评价产生影响,直至攻击行为的产生。个体内部状态的变化反映在认知、情绪和生理唤醒三个方面,三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对攻击行为的评价、判断和攻击动机的形成,最终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产生。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习得是通过直接经验或观察学习得来的,和个体学会其他复杂社会活动一样。Bandura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模仿和强化习得的后天行为,特定的攻击认知和攻击行为是个体观察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是决定因素,强化使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二、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环境变量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变量对生理唤醒的影响。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唤醒水平,环境中的各种重要特征,如激怒事件、拥挤、高温、去个性化、攻击线索等均会对个体产生唤醒。高温、拥挤可以增强个体的唤醒水平。Anderson CA提出热假说,物理环境中较高温度增加个体攻击动机与攻击行为。该假说认为,高气温引起个体的不适感,进而产生敌意性情感,启动攻击他人的动机。并提出控制一系列环境的温度(监狱、学校、工作场所)可能会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研究发现高温会使心率加快,但是降低对唤起的知觉。具体而言,当个体感受到高温不适感时,心率代表的生理唤起升高,而心理唤起降低(如感到昏睡的而不是清醒的),即认知减弱。研究还证实,拥挤也引起高度生理唤醒,让被试三周内三次处于拥挤状态中,被试均自评报告有紧张不安、烦躁感,处于高度生理唤醒的状态。环境线索诱发的生理唤醒同时也可能诱发情绪唤醒和认知,由环境诱发三者的交互作用均增加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Scarpa的研究指出攻击性强的个体更容易唤醒负性情绪,不能很好调节已唤醒的负性情绪。Ziumann P.认为从其他来源发生的情绪唤起,只要被解释为愤怒,就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诱因而导致攻击行为。至于个体是否将正在体验着的生理唤起解释为愤怒,则取决于环境中是否存在引起愤怒的线索。如果个体无法对一系列生理唤起做出合理解释,就容易诱发攻击行为。

(二)暴力暴露

暴力暴露指个体知觉到的暴力信息。经常处于充满暴力刺激的环境中,个体会增加对暴力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接受和使用暴力的可能性都会增加,进而产生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社会生活中的暴力信息暴露对人们的攻击性行为、情绪、攻击性认知都有重要影响。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暴露于暴力情境下直接影响个体暴力行为发生。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强化将使观察学习效果更加突出。环境中暴露的暴力情境为个体提供了观察模仿的对象,随着暴力暴露程度的增加,强化的作用更为显著,进而对攻击行为的习得产生直接影响。吴晓燕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暴力性环境之中,如长期观看暴力性事件报道,使个体更易习得暴力行为,行为上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攻击倾向。兴奋迁移理论也支持暴力暴露假说,关注生理唤起的迁移。Zillmann指出,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个体心律加快、皮肤电阻降低和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强化个体对暴力性刺激的情绪反应,这种兴奋和唤醒具有迁移性。生理唤醒能够进一步激发、维持或强化个体当前的行为倾向,把原先的攻击动机转化为行为上的具体动作;同时,如果个体错误地认知和归因,则由其他刺激引起的敌意更有可能指向于他人。生理唤醒的激发会促使个体保持攻击性的准备状态直到以刺激激发、强化的愤怒、敌意等情绪标签结束。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性的强弱与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方式与技能、周围环境以及过去关于攻击的记忆紧密相关。过多地暴露于暴力之中会使个体从中学到攻击性的脚本。脚本界定了情境,可能在今后的时间里被重复使用并且指导个体的行为。Berkowitz融合了现代神经理论的观点并提出了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指出,当人们重复暴露在攻击行为之中,头脑中便会产生详细的、相互联结的攻击性思维网络,暴露于攻击情境可以触发相关情感及与攻击有关的信念。同时,令人厌恶的刺激也会通过负性情感起作用,增加个体的攻击倾向。一般攻击模型解释了暴力暴露如何增加攻击性行为,暴力内容的接触会激活个体的攻击性网络,即记忆、情绪和攻击性认知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民族节日行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其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得以传播和延续。民族节日是各民族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有各地的传统庙会、祭祀、舞蹈、歌节等多种形式。民族节日是群体行为,参与人数多,活动规模大,多有屠杀牲畜、崇拜鬼神、游乐社交、竞技贸易等内容。屠杀牲畜的场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强雄、剽悍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显示出野蛮、残忍和具有攻击性的一面。崇拜鬼神的场面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通过对个人精神恐吓达到对其道德和行为约束的目的。游乐社交通常以民族特有的歌舞形式进行,个体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尊敬,从而达到游乐社交的目的。通过竞技活动和贸易活动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参与和融入到节日中,使节日活动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功能性。

民族节日通常有特殊的禁忌和要求,通过其特定活动传播民族特定道德习惯、道德风俗。节日禁忌和要求涉及到人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作为某种集体无意识制约和影响个体的自由活动,通过是非认知、价值内化、行为约束等对个体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修正认知、行为、价值准则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在群体中比较),通过和其他成员或权威的比较来规范自身。各个不同群体之间也在相互比较,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比较。这种比较可以激励个体和群体修正和改善自身的不足,但同时也容易使个体和群体产生挫败感,而挫败感则是诱发攻击性行为的重要线索,挫败感引起个体的生理唤起,激化个体间、群体间的矛盾,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个体为了适应集体的约束和无意识影响,会产生从众倾向和行为。从众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行为中会表现出从众心理、从众倾向和从众行为。在突发性的群体行为中,个体思维被集体思维取代,个体去个性化,失去理智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个体之间相互模仿和群体一致的思维和行动,形成集体无意识。群2015年第1期 黄檬:民族节日中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体事件中,个体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更加偏执,对暴力线索的觉察更加敏感,在群体中的去个性化也使得个体比平时更加大胆,对攻击性线索的觉察更容易进一步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田茂军研究指出民族节日不仅包含了各种活动内容,还潜藏着吃喝的欲望、会友的愿望和求爱的欲望等,满足了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满足的高层次需要。但是这些潜藏的目的,一旦受到现实的挫败,如个体无法达成欲望和目的时,或者在竞技项目中失败,就容易引发个体的攻击性行为。田茂军对民族节日的消极效应研究指出,节日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姑娘们穿金戴银,细心装扮,以其华丽的服饰和金银首饰去吸引异性的关注;小伙子凭勇敢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获取传统竞赛项目的桂冠,打动姑娘的芳心。歌手在比赛中赢得尊重,民众在娱乐中获得满足。人们在参加节日活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选择与实现。一旦这种选择和实现发生矛盾,便常发生激烈的行为冲突,于是就有了抢花炮竞赛中的斗殴群架,有了龙舟赛上的船桨“横飞”。参加歌墟的青年男女借节日挑选对象,但时常引起械斗纠纷,有的还造成命案。

民族节日常伴有饮酒行为,饮酒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节日活动中被普遍接受和发扬,还有“无酒不成筵”之说。酒精能引起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大量研究证实酒精对个体产生生理损害,危害个体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加工、记忆、判断决策和执行功能,继而产生认知失调、行为失控。酒精能诱发暴力和攻击性行为,研究发现与清醒者相比中度以上酒精摄入后个体对环境中的某些突出线索会表现出敏感和偏向,此状态下受到挑衅,一场暴力行为将不可避免。

三、民族节日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假设

由上述的民族节日和攻击性行为的简单综述可以总结出,民族节日是群体的、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通常包含屠杀牲畜、游乐社交、竞技贸易等活动内容。个体在民族节日中受到传统习俗的规范和要求,在游乐社交和竞技贸易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要在民族节日中达成一些不容易满足的欲望和目的。民族节日通常都会造成环境的拥挤、高温、去个性化情境。个体在游乐社交和竞技活动中容易产生挫败,获得攻击线索。如果这种社交和竞技是以群体为单位进行的,由于从众行为等因素影响,一个个体的攻击行为通常会转化为群体间的攻击行为,个体暴露在暴力事件中,又可能进一步增加攻击行为。如果在节日活动中摄入酒精,个体更容易生理唤起,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都受到相应的不良影响,认知偏差和行为失控使得对暴力线索的唤起、觉察、认知都更加敏感和偏向,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民族节日是群体行为,其中的各项活动也是以各个群体为单位开展的。当人们属于某个群体并且对该群体产生认同时,往往会对影响该群体的事件做出情绪反应。群体情绪理论(Intergroup Emotion Theory,简称 lET)将情绪理论由个体水平拓展到群体水平,基本假设是:当个体认同某个特定群体时,这个群体就成为一个内群体,成为该个体自我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社会与情绪意义(当内群体获得社会与情绪意义的时候),针对内群体的亊件,内群体成员评价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就像这些事件是针对成员自身的一样。同时,个体的情绪也会转变为群体情绪,并获得了社会性的意义,个体在评价客观事物时必将带有浓烈的其所认同的群体的味道。与该群体有关的事件仿佛直接与个体本人有关。最终,属于个体的情绪体验升华为群体情绪。群际间愤怒情绪能够正向预测对外群体的攻击倾向或行为,群际愤怒与群体攻击高度相关,群际愤怒强化了与外群体进行对抗、攻击以及有意伤害的动机,爆发与外群体之间的直接冲突或内群体成员组织和发动群体性事件(Mass Emergency),通过群体行为对抗外力,以达到为内群体牟利的最终目的。因此初步认为群体作为中介变量,是影响民族节日中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具体的假设检验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田茂军. 民间节日的消极效应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9):75-79.

[2]胡红星, 刘铁桥,郝伟.酒精的生物学及生理效应[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4):253-259.

[3] Giancola PR, Josephs RA, Dewall CN,et al. Applying the attention-allocation model to the explanation of alcohol-related aggression: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Substance Use & Misuse, 2009,44(9-10):1263-1279.

[4] Dodge KA, Lochman JE, Harnish JD, et al.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school children and psychiatrically impaired chronically assaultive youth[J]. Abnorm Psychol, 1997, 106(1): 37-51.

[5] Zillmann D, Weaver JB. Aggress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the effects of violent imagery on unprovoked impulsive aggression[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7, 41(4): 753-771.

[6]Dodge KA, Coie JD. 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 factors in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ldren's peer grou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3: 1146-1158.

[7]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13.

[8]吴晓燕.暴力线索暴露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D].宁波: 宁波大学,2012.

(责任编辑:石桂珍)

作者简介:黄檬(1989-),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2-03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031-0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06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