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2015-03-20 20:5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王 青 山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王 青 山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施专题教学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要坚持课程的导向性,增强教学的理论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为适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对研究生思政课进行调整和改革,决定在研究生层次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中特研究”) 必修课。开设“中特研究”课程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桂林理工大学于2012年将该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重点建设课程。经过2年的建设实践,对于如何提高 “中特研究”这一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专题教学是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

专题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将课程内容按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若干讲授专题,由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每位授课教师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兴趣所在和研究所长挑选专题,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中特研究”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单靠一位教师通讲该课程,由于知识结构、学识水平、教学时数等方面的限制,想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有相当困难。而且,硕士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相关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层次、提水平,对教师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准确把握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中特研究”课程是一门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目的要求、课程的重难点和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去凝练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中特研究”教材是教育部统编教材,理论水平高、政策性强、体系完备、逻辑严密,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的体系和教学要求,力求全面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课程政治性、政策性强的特点。当然“中特研究”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注意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的生源结构与学生特点等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优化与整合。如,中国GDP跃升世界第二与当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美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及其如何看待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企业招工难,而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党内腐败问题的出现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待腐败的态度等等,这些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在专题里得以体现和给予解答。真正使教学内容与研究生的需求、动机和思想实际相对应,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其次,任课教师要强化团队意识,注意分工与协作。专题教学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由于教师所授专题主要是自己的研究范围,甚至是学术特长,授课的专题化和固定化,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接受到精深独到的学术见解,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另一方面,专题教学由于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很容易形成单打独斗模式,造成内容的重复甚至观点冲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团队意识,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学中授课教师多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从教学的要求、专题的设置、教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形式、调研方法、考试方式等,都认真地讨论交流,群策群力,拾遗补缺,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沟通。通过研讨,使教师既能从横向上把握所承担专题的基本理论和丰富内容,又能从纵向建立专题间的相互关联,从整体把握专题间的逻辑承接,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完整的展现。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有些内容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交叉和重叠,备课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在哪个专题里讲,从什么角度讲、用什么样的素材和案例讲等都做好明确的分工。授课教师立足所长、授课团队优势互补,使课程的政治高度、讲授问题的理论深度和讲课教师的风格特点很好地融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015年第1期 王青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二、坚持课程的导向性,增强教学的理论性

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真理的揭示和遵循,而价值认识的确立,则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在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更要注重引导、帮助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思考方法,逐步养成理性思考、逻辑思考、系统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体会所学理论与自己的紧密关联,才会让学生去关注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社会问题,折服理论的魅力,理性地分析和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差距和不足。

“中特研究”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目就是帮助硕士研究生完整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中特研究”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性,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引导学生全面、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特别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现状和趋势,从而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长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然而,研究生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他们不会简单地迎合教师的说教。当理想与现实有差距,而理论又不能很好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会对理论的正确性产生质疑甚至动摇,而现实社会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又比比皆是,这就决定了“中特研究”课程导向性的重要性。

很显然,简单的说教和单纯的灌输是没有效果的,特别是针对研究生这一具有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群体来说更是如此。研究生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对教材上的所有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一般性的知识学生自学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热点、焦点问题,则必须给予理论的深度分析、现实的透彻解剖,讲解的入情入理,达到甚至超越研究生希望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因此,增强“中特研究”课程的理论色彩,展现其深刻的思辨性和睿智的哲理性,以理服人就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深刻的理论性是“中特研究”教学的“魂”。理论最有说服力,也最有震撼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起作用以及所起作用的程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说服力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讲解现成的结论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或抱怨,而是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和对现实的巨大影响力。如讲授科学发展观,不是简单的阐述内容和意义,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观的演变以及未来对中国发展的挑战等多角度论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从而使研究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绝不是哪个领导人的刻意所为或是某个政党的别出心裁,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讲述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时,着重讲十八大强调的“两个最大”,即“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的论述,明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告诫学生千万不要陶醉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状,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周边国家的异动,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全面分析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对中国发展的大量有利条件,由此说明现在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学生既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又看到这一征途中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对中国发展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由此能够冷静地分析未来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困难并寻求正确的应对之策,避免简单的情绪宣泄和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们普遍感到课程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与自己的人生发展关系不大。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在针对研究生这一特殊的高层次群体教学时,授课教师一定要关注教学对象,把握和研究授课对象,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此在专题的设置、具体内容的讲解方面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最容易的方法是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和专业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如针对环境、资源、化学、旅游专业的研究生,在组织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文明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专业的知识分析解答现实有关问题。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时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是:“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和中国发展的实践,说明先污染后治理代价太高,但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或官员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环境污染问题有了经济实力后再进行治理,请你结合实际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而针对旅游专业,留下的问题则是:“请你结合桂林旅游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桂林周边县乡发展的典型案例说明生态保护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是这种结合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增加对课程学习的亲近感,并进一步感受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中特研究”不是书斋的理论,而是实践的科学,是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学习这门课程,不能靠书本上演绎推理、考据论证,而应当是关心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关注国家、当地甚至身边一日千里的建设进程。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些东西有的是对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的与理论形成巨大反差,不论怎样,都不能回避或敷衍,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反映。

为使研究生真正接受这一课程并进而认同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发展的潮流,扎根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开展教学。如学生比较关注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教育不公以及一些国际问题,都在授课中给予及时的分析和解答,并引导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如对当前社会贫富之间差距的认识,留给学生的问题是:“关于如何解决贫富差距,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在学生查阅大量文献作出解答的基础上,老师再给予引导。诸如此类,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极大促进了学生的课程参与性,鲜活的社会问题自然也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理论的关注。

针对研究生党员数量较多、比例较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识。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清醒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需要,是经受“四大考验”、应对“四种危险”的需要。明确告诫学生作为党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意识到执政党存在的风险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不仅仅是指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还包括每一个研究生是否具备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以此激励学生学好本领,为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魅力,让研究生感受这一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使其认识到自己也肩负丰富、发展这一理论的伟大使命。只有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视野解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求真的精神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曲折性、复杂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才能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十八大所提出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目的。

现在的研究生课主要是100多人的大班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通畅,课堂讨论因为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使问题的研讨不充分和深入,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也由于经费、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不便于开展。而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90 后”研究生,已经将网络当成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借助网络师生可以实现教学的互动,深入地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且一对一的网络沟通和辅导,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基本原则,具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推广以网络信息化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手段与资源的应用,加快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兴技术手段的融合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努力的探索和实践,也应该成为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责任编辑:刘学伟)

作者简介:王青山(1964-),男,云南宣威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1年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05962011yzkc00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2-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091-0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2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