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洞穴食用菌栽培研究进展

2015-03-22 15:09蔡坤伦韦业旺邹龙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潮菇鸡腿菇茶树菇

王 晓,蔡坤伦,刘 森,,韦业旺,,邹龙明,王 丰

(1.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2. 安龙县金叶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安龙552400;3. 贵州省烟草公司黔西南州公司,贵州 兴义562400;4. 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安龙县公司,贵州 安龙552400)

我国洞穴资源非常丰富,天然洞穴分布极广、人工洞穴较多,初步估计全国范围内有数十万个洞穴,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东部及西南部[1]。这些洞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洞穴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洞穴美学的游览价值发展景观旅游业。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促进了景区及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洞穴的自然状态遭到较为严重地破坏,多数洞穴旅游开发前景不好,废弃的洞穴也多闲置未被利用,这些问题使得我国洞穴资源不能很好地转换为经济优势,造成极大的浪费。

除了旅游开发以外,洞穴内相对恒温,且高湿阴暗的特殊气候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大优势。充分挖掘闲置洞穴资源,实现高效产业利用,补充山区设施农业面积是开发洞穴资源的又一重要手段。我国在洞穴农业开发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食用菌栽培方面,多数食用菌品种洞穴栽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洞穴气候环境特征

洞穴是指人能进出的天然或人工的地下空间,普遍的特点是空气流动性差、温度较稳定、湿度高、空气中含有比洞外多的负离子和二氧化碳,空气清洁且生物量少,是一种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喀斯特洞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类洞穴。研究表明,喀斯特洞穴洞口带的温度基本随洞外变化,相对湿度比洞外稍高,二氧化碳浓度与洞外基本相同,但随着洞穴向里延伸的距离增加,温度变化逐渐变小,直至趋于恒温,相对湿度达到95%甚至更高,二氧化碳浓度也逐渐升高[2]。有学者对石灰岩洞穴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洞内常年温度为18~23℃,接近当地年平均气温(20.5℃);相对湿度夏天为95%~100%,冬天为70%~90%;洞穴内微生物含量较低,冬季接近无菌状态[3]。另外,洞穴在地表之下,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变化的影响。这些特征基本满足了食用菌对环境的要求。

2 洞穴食用菌栽培技术要求

不同食用菌品种在各个生长阶段对光、温、水、气、肥等的要求均不同,多数食用菌品种的洞穴栽培技术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技术还不成熟。

2.1 双孢菇

双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目前世界上栽培较广、消费量较大的一种食用菌。但由于温度条件限制,季节性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双孢菇子实体发育期对温度特别敏感,菇蕾形成至幼菇期如遇突发高温会成批死亡,且幼菇生长期温度不可超过18℃。

临淄区为了利用洞穴温度优势,靠山挖洞进行双孢菇栽培,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双孢菇洞穴栽培标准:(1)必须是立茬土才可挖洞,洞门要建缓冲室方便进出料;(2)品种一般要选用“2796”或“F56”,分层撒播发菌;(3)出菇期水分管理应以“勤喷少喷;菇密多喷、菇稀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为原则,利用洞内的高湿环境促使成熟的菌丝迅速发育,迫使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4)采收期丛菇的采收要用小刀小心割下,禁止整个培养基搬动[4]。

2.2 鸡腿菇

鸡腿菇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低温刺激,温度降至20℃以下,才会较快形成子实体原基。刘广建等[5]利用防空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在江苏无锡选择单项通道式防空洞进行鸡腿菇栽培,研究发现,发好菌的菌棒可存放在山洞内,需出菇时用水浸透,然后覆土出菇;夏天防空洞内相对湿度较大,容易导致菇盖发黄发烂,需加强通风,必要时要撒施干石灰降低空气湿度;光线可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可每隔5~6 m 挂一盏节能灯,促进子实体原基形成;洞内湿度大,一般3~5 d 需喷1 次氯氰菊酯,以防蚊蝇生长繁殖。牛贞福等[6]采用洞外发菌、洞内出菇的方式栽培鸡腿菇,发现用草炭土做覆土出菇材料可以显著增加鸡腿菇产量,而且栽培后的废料可以直接加工成有机肥料。

2.3 金针菇

金针菇栽培的特别之处在于培养基装袋时栽培袋两端要各留12 cm 左右的塑料筒代替出菇后的套筒。洞穴栽培金针菇可在距洞口较深的黑暗条件下发菌,当菌丝发至培养料的2/3 时给予弱光照促使菇蕾形成,待菌丝长满菌袋后移至距洞口稍近的位置,适当通风,促使菇体茁壮整齐生长,管理得当可实现金针菇的周年生产[7]。

2.4 杏鲍菇

由于杏鲍菇不同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刘志军等[8]在山洞内采取两区制栽培杏鲍菇,即发菌和出菇不在同一场地。利用自然气温培养菌袋,待袋菌长满菌丝时移入山洞进行出菇管理。杏鲍菇出菇的关键在于第一潮菇出的不好会严重影响第二潮菇,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出菇管理方式:(1)菌丝满袋后需继续培养10~20 d 才能催蕾出菇,并且要采取“宁迟勿早”的原则;(2)催蕾出菇需在较低温度(10~15℃)下进行,同时需提供适当散射光刺激,提供光照的日光灯最好在出菇菌棒的正上方,以使杏鲍菇直立生长;(3)山洞栽培时,冬季要适当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杏鲍菇的生长要求。

2.5 茶树菇

茶树菇属于中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出菇适宜温度为16~35℃,子实体形成的最佳温度为20~25℃,岩洞温度非常适合其出菇生长。唐良安[9]简述了茶树菇的生长特性并总结了岩洞高效栽培茶树菇的技术:(1)茶树菇没有虫漆酶活性,利用木质素的能力较弱,但蛋白酶活性很强,因此配制培养基时应加入适当的碳源和氮源;(2)培养基灭菌时要用旺火猛烧,让菌袋温度在5 h 内上升到100℃;(3)发菌时保证相对湿度在55%~68%;(4)菌袋袋口形成原基时应停止喷水,子实体长满袋口时不能直接喷水,以防子实体开伞。

2.6 滑 菇

滑菇菌盖表面有一层极粘滑的粘胶质,在自然界多生长于阔叶树的倒木或树桩上。冯艳华[10]利用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人工山洞特定的气候条件(常年温度11~13℃),采用新的栽培方式,进行滑菇山洞生产取得了成功。山洞滑菇栽培要用玉米秸秆串成60 cm×40 cm 的小帘,将培养基置于小帘上作为培养基托盘;每茬生产前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培育三级菌种,之后才可移入洞穴出菇。

3 洞穴食用菌栽培产量及品质

在满足食用菌洞穴栽培的技术要求条件下,产量品质代表了洞穴环境的适宜性程度,同时也是对洞穴栽培经济效益的预测。高产量和高品质是食用菌栽培的目标,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各品种食用菌洞穴栽培的产量品质差异较大。

在我国,占总产量90%以上的双孢菇是在简易塑料大棚或砖砌菇房内生产,生长环境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单产仅为5~15 kg/m2[11]。马立安等[12]总结分析了湖北人防工程洞穴前后菇房双孢菇生产过程,人防洞穴前后共有菇床5 417.6 m2,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可达24.2 kg/m2,显著高于国内大棚栽培的平均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超过美国1985年的平均水平(20.92 kg/m2),接近美国1990年的平均水平(25.36 kg/m2);另外,洞穴菇床从采收第一潮菇开始至采收第三、第四潮菇结束,为期47.5 d,高于国外先进水平(30~35 d);显著地提高了出菇场地的利用率,同时有效减少了每年循环投料的批次。贾河田等[13]从2007年开始在备战时期军工驻地以棉子壳为原料进行双孢菇生产试验,单季产量可达18 kg/m2以上;另外,与麦秸秆原料相比,以棉籽壳为原料,双孢菇产量可提高6~8 kg/m2。

刘广建在防空洞中栽培鸡腿菇,初级产品产量可达25 kg/m2,去除泥根及其他杂质后也有17.5 kg/m2,远远高于大棚生产的平均产量。罗仕文[14]在北京附近的防空洞中栽培鸡腿菇,其蘑菇品质非常好,与大棚出产的蘑菇相比,不发黄也不开伞,而且颜色特别好,上市后广受好评。

刘志军等在洞穴中栽培杏鲍菇,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菇,第一潮菇产量占60%~70%,第二潮菇的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如第一潮菇;而且不同菌株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率变化幅度较大,可达40%~80%。

唐良安研究了茶树菇岩洞高效栽培技术,一年可栽培3~4 批,每袋可收鲜菇300~500 g,与大棚的季节性生产相比,年产量大大提高。何焕清等[15]研究发现,以茶籽壳为栽培基质在大棚内栽培茶树菇,生物转化率可达65.8%,比熟料袋栽培高2.8%。而有研究者在广西贺州市郊的小洞穴内,采用室内发菌、洞内出菇的两区管理方法,反季节栽培茶树菇,每年可采收3~5 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70%~80%,高于何焕清的研究水平[16]。

辽宁省抚顺胜天食用菌有限公司在人防工程巷道中栽培香菇,通过两年的探索,发现洞穴栽培食用菌是可行的,但因洞内温度偏低,菌种的适温性较窄,生物学效率仅30%~35%,故香菇的洞穴栽培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17]。

4 洞穴食用菌栽培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菇农关心的主要问题,不仅要考虑产量品质,也要考虑到洞穴栽培的成本(如设施、劳动力、技术投入等)。经济效益好的品种才更容易被菇农认可推广。

临淄区从1998年6月份开始,鼓励农民靠山挖洞栽培双孢菇,由于经济效益良好,截至2000年全区有洞穴近900个,每年可种三茬双孢菇,每茬毛收入可达5 000 元。近年来,临淄区挖洞种菇产业发展较快,南部丘陵地区双孢菇洞穴栽培已成规模,一个100 m2的标准洞一年可收入15 000~21 000 元,为当地菇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18]。贾河田等洞穴栽培的鸡腿菇,因为是反季节出菇,价格相对较高,平均售价为8 元/kg,销售收入为144 元/m2,除去成本约30 元/m2,纯收入可达114 元/m2,效益十分可观。刘广建的鸡腿菇在无锡市场6~9月的平均批发价为12 元/kg,价高时可达16~20 元/kg,经济效益也特别好。山东省平阴县利用人工建造的土洞反季节栽培鸡腿菇近年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当地人工土洞超过3 000个,总栽培面积达16 hm2,总产量可达30 000 t,总产值突破1 亿元,填补了冬、夏两季大棚不能生产鸡腿菇的空白,成为我国鸡腿菇反季节生产第一大县。唐良安岩洞栽培的茶树菇,每袋成本约0.8 元,按目前鲜菇市场价格10~20 元/kg 计,每袋可获利2~3 元。龙城区农业综合服务站栽培滑菇的两个山洞共2 200 m2,2007年初至2008年末,总计生产滑菇5 万帘,每帘成本3 元,产鲜菇1.1 kg,以最低售价6 元/kg 计,总产值为33 万元,纯利润达18 万元。

江山市塘源口乡阴源村某农户将自家菇棚已开袋的800 袋白菇运到矿洞进行栽培,由于矿洞栽培白菇的采收期比菇棚栽培整整提前了一茬,故其白菇可提前上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比菇棚栽培的经济效益高700 元,但洞内栽培也需承担高温减产的风险[19]。

5 结 语

近年来的探索表明,我国洞穴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双孢菇、鸡腿菇、杏鲍菇、茶树菇、香菇、金针菇等;虽然洞穴环境有栽培食用菌的优势,但一些食用菌品种的洞穴栽培技术比大棚栽培要求更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双孢菇、鸡腿菇、茶树菇相比于其他品种洞穴栽培的探索较多,且在管理得当条件下产量品质及收益均较好,由于双孢菇的洞穴栽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力推广。

洞穴食用菌栽培是我国洞穴农业开发探索的主要方面,虽然农业开发在我国洞穴开发利用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但这些成功的探索为今后洞穴特殊环境资源的利用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一方面,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完善各项农业高效开发技术,提高洞穴农业收益和洞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大力宣传,鼓励人们继续积极探索尝试,发现更多适合在洞穴种养殖的农产品种类,创新农业开发模式,例如洞穴综合利用、种养结合等。发展洞穴农业不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洞穴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山区洞多地少互补的有效方式,也是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洞穴农业将成为今后我国洞穴利用及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张远海,朱德浩.中国大型岩溶洞穴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32(1):20-29.

[2]章 典.喀斯特洞穴环境特征初探[J].环保科技,1983,(Z1):127-135.

[3]杨超群.洞穴环境与洞穴医疗[J].环境,2001,(10):31.

[4]车作方.临淄区山洞双孢菇蒜黄复种高产技术[J].山东蔬菜,2011,(1):37-39.

[5]刘广建,杜姝莲,全卫丰,等.防空洞栽培鸡腿菇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3,22(2):34.

[6]牛贞福,刘 敏,国淑梅,等.人工土洞大袋栽培鸡腿菇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2,31(1):60-62.

[7]刘炳明,于迎春,黄春燕,等.金针菇地下室、防空洞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00,(4):39-40.

[8]刘志军,陈文杰,张瑞清.夏季山洞栽培杏鲍菇技术初探[J].食用菌,2007,(3):45.

[9]唐安良.茶树菇岩洞高效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3,30(1):70-71.

[10]冯艳华.山洞滑菇“周年”生产技术[J].新农业,2010,(8):9.

[11]李树明.中国双抱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2]马立安,陈 莎.“人防”山洞栽培蘑菇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51-6752.

[13]贾河田,王仁如.废弃山洞双孢菇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7):156.

[14]阿娜尔.防空洞里的淘金者[J].致富之友,2005,(10):28.

[15]何焕清,黄永红.茶籽壳栽培茶树菇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4,(4):28-29.

[16]王灿琴,郑 峰,廖健平,等.山洞反季节栽培茶树菇[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4,(11):24.

[17]祝良智,李景元.山洞栽培香菇技术[J].食用菌,1991,(5):26.

[18]张克录.双孢菇洞穴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91-92.

[19]杨水亮.矿洞种菇效益高[J].新农村,2004,(6):6.

猜你喜欢
潮菇鸡腿菇茶树菇
不同菇潮香菇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茶树菇菜谱
金针菇的出菇管理技术
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鸡腿菇菜谱
穷山沟铺就黄金路
什么水煮什么花
从暴利开始的茶树菇
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