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启示

2015-03-28 14:23邱海燕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弗洛姆闲暇异化

邱海燕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启示

邱海燕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认为,在当今时代,人们不仅在消费领域重消费不重创造、重物不重人,异化消费的交换动机还渗透到了人体验自己的方式上,并且入侵了人们闲暇时间的空闲生活。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认识当今大学生在消费心理、职业价值观、闲暇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困扰。

弗洛姆;消费异化;大学生;生活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弗洛姆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普遍物化的社会,无论是个人生活、个人的价值还是闲暇生活都以物的形式存在,人们忙着追求成功、追求金钱,追求消费。人的真实需求相反被忽略。弗洛姆对支配人们心灵世界的异化消费所进行的深刻剖析有助于告诉大学生过幸福生活应该坚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一、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消费的行为应当是一种具体的人的活动,“包括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审美感——这就是说,在消费中我们是实在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的行为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的经验。”[1](p124)但在今天,消费行为所带来的这种健康体验却少之又少,表现在:

第一,购买过程的异化。弗洛姆认为人们获取消费品的方式是基于货币的抽象性功能。货币代表着抽象形式的劳动成果,只要我有足够多的金钱,我不用努力就可以用钱同任何东西进行交换。在这里,我用钱购买来商品,我注重更多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一辆汽车、一所房屋毁掉了,除了钱的损失,我不觉得有什么损失,尽管它们曾经在使用价值上性能良好,给我带来了愉快。

在弗洛姆看来,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购买过程造成了一种幻象。“我们自以为通过购买,对任何一件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都可以占为己有,自以为无须在这些东西的制造过程中做出任何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使它们变为己有。我们以同样的态度,把人的一些特性和劳动成果当作一种商品,用来换取金钱、名誉和权力。于是,我们的注意力已从创造性活动的即时的满足转移到了所制成的产品价值。这样,我们就错过了唯一的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能使我们感到满足的机会——即时的活动的经历,而去追求一种幻象。”[2](p339)这种

幻象具体体现在使用消费品的方式上。在被消费品包围的世界,人的欲望是寻求更多的消费。每个人的梦想是能买到最新推出的商品,在这里,消费成了目的。

第二,人与自我的异化。在弗洛姆看来,人们在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时也遵循着异化消费的思维方式。个人把自己体验为一种待售的商品,他关心的不是自身的生活和幸福,而是他的销路。弗洛姆认为,“市场决定人的价值的方式就像决定商品的价值的方式一样。如同所有的商品一样,他如果不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那么,尽管他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就他的交换价值而言,他却不值一文。”[1](p133)他的肉体、头脑、灵魂就是他的资本。他的外貌、学历,包括人的品质,诸如友好、礼貌、仁爱,都被变成了商品,他生活的任务便是有利地投资,并在竞争中获胜。这时人“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我感,不再感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实体。”[1](p133)为了在竞争中有出色的表演,他没有自己的支点和稳定的属性。因为他不断改变其自我,他的原则是:市场要求我怎样,我便怎样。“他的自我价值感总是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因素,受制于反复无常的市场判断标准;这种待价而沽的异化人格必定丧失了许多尊严感,而尊严正是人类的特征之一,这种特征甚至存在于最原始的文化之中。”[1](p133)

第三,闲暇时间的异化。消费的异化倾向还体现在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上。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就像他对所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文化工业决定的。“我们的经济体制已经创造了一种实利主义的文化和实利主义的人。在工作时间,个人被当作生产组织的组成部分来加以控制,而在闲暇时间,个人被作为上好的消费品来加以控制和操纵。这种消费者喜欢别人告诉他去喜欢的东西,却还误以为他是在实现他自己的爱好。”[3](p85)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的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人们在闲暇时间的活动不再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和具有创造性的体验,变成了一种与我们的真实自我相异化的抽象活动。例如,我们去旅游时,“旅行者往往忙于四处拍照,除了通过照相机镜头得到的印象,他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到。照相机代替他观光,他由‘愉快’旅行得到的收获就是一本相集,这本相集成了他能够得到而没有得到的经历的代替物。”[1](p128)弗洛姆认为在文化工业操纵下人们参与的闲暇活动失去了闲暇的真正价值,“当我进行任何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比如看书、游览、社交之时,我自身内部会发生某种变化。有了这种经历之后,我便不再是先前的我了。而在异化了的享乐形式中,我心中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消费了这个或那个,而我自己则没有什么变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对所做事情的记忆而已。”[1](p127)

人们只不过以购买商品的方式在消费各种闲暇活动,交换的动机在人们的闲暇安排上也起着作用。人们关心的不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创造性体验,而是要精确计算这个活动是否值得我花的时间和金钱。“在每种情况下,人们都需要用等量的办法来证明这项活动是否值得,这种等量方法是想说明,这项活动是有利的精力投资。甚至连卫生与健康也得为此目的服务:一个人每天早晨散步,他会把散步看成是对健康的一种投资,而不认为散步是令人愉快的活动。”[1](p140)

二、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弗洛姆所揭示的异化消费体现在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在追求物化幸福的过程中转向了对“物”的依赖。

第一,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当今大学生消费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媒体、广告、网络把人们欲求的模式铺天盖地地传导给人们。弗洛姆洞察了大众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功能。“我们的电影明星并没有传播什么伟大的作品和观念,但他们却起着把普通人与一个‘伟大’世界联结起来的作用。”[4](p81)让观众想入非非,希望成为像明星那样的成功者,竭力去模仿他们,把明星当成自己生活规范的化身。对于模仿力强、需求旺盛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误导大学生将消费与美好生活画上等号。弗洛姆认为,“现代人也具有贪婪占有和使用新物品的欲望,并理智地认为,这种贪婪欲乃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体现。”[5](p174)在消费行为上,部分大学生紧盯媒体、广告、网络所宣传的流行和时尚,以最快获取“时兴”品牌和商品为自豪,以作前卫的领军人引以为傲。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发生了价值尺度的根本转换。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主要不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尺度,而是以时尚为尺度。对商品的消费中,不管商品是否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只要它背离了时尚,它就不再具有消费价值,就要被作为废弃物扔掉。

第二,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对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认为劳动有高低贵贱,非体面、非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不做,是部分大学生持有的就业观念。弗洛姆洞察了这一就业观念实为个人对待自身的错误态度所致。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已经把自己作为一种可出售的商品来体验。“因为现代人体验到他自身既是市场上的销售者,又是市场上被销售的商品,所以他的自尊便依赖于在他的控制之外的各种条件。”[4](p81)他在就业市场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他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果他能成功就业,他就是有价值的,自豪感和尊严感溢满全身;反之,他就是失败的,感到绝望、不安全和自卑。此外,他自身的尊严感和成功感诉诸他的名声、地位以及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周围的人说你的工作非常不错,内心就得到了极大满足。钟情大型企业,或在体制内就业已成为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普遍心理。在他们眼中,大型企业、公务员身份具备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只有到一些大企业工作或成为公职人员,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很多高校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成为这架强有力的、庞大的机器中的一部分,受这架机器的保护,并在与这架机器的共同联系中感到强大起来,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他们选择职业主要不是看自己的兴趣,而是看随之而来的收入和名望。这是为了他人的“眼光”就业,而不是为了自己就业。“体面就业”和“面子就业”的就业心理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择业面,就业目光集中在大中城市,行业倾向于公务员系统、公检法系列、事业单位和金融界,不愿到基层工作。

第三,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对当今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负面影响。各类培训班早已着力开发高校大学生这块硕大的蛋糕,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班、公务员考试培训班,雅思、托福强化班等在学校开班设点,宣传单往教室课桌、寝室门缝里定期投放,更有各种场面热烈看似火爆的免费讲座和现场经验交流会,使大学生为了考试有更多的胜算心甘情愿往里“砸钱”,消费着由各培训机构营造的商品。他们在匆忙中也闪过一丝怀疑,也在想这些证书以后用不用得上,得出答案是“别人都在考,别人都有,自己不能没有”。竞争本能还是起了作用,并强化着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关于你喜欢做什么,现在还没有时间想;对于看了多少好的专业方面的书,尽管那是重要的事情,但现在考试近在眼前,先要忙那紧急的事,不然对不住交的报名费和培训费。弗洛姆看到了现代人在闲暇时间里“我从来没有同自己单独相处的时候,因为我总是很忙”,[1](p157)这种忙违背了马克思所描述的在自由时间做自由活动的闲暇本意。我们确实有自由时间,但远没有做与发展真实能力相关的活动,更没有在这种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学生最后成了考试机器,为了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就业前景,当下的一切闲暇时间就是为就好业作投资,至于哪些是无效准备,哪些是有效准备,现在忙得没有时间辨别。

三、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当今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启示

在大学生活中,要逐渐认识到消费、闲暇和职业在个人发展中意义,做到不功利,不短视,这实际上要求大学生要更充分的去思考自我。

1.俭以养德,转变消费态度。

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那天,各高校为了配合省市消费者协会3·15消费维权宣传进校园,在校园里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多是拉拉横幅,发放关于消费投诉宣传册,举行几场消费知识讲座,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开展知识问答,主要是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来发挥对生产经营的社会监督作用,没有从消费主体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涉及。消费价值观教育可以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在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反对享乐主义”有如下论述:“如果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偏狭理解,由此确立的人生目的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对享乐主义有更深刻的批判,“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拥有它时,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时,或者当我们直接享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6](p124)更严重的是,“享受这种把别人的奴隶劳动、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情欲的虏获物,而因此把人本身——从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在这里,对人的蔑视,既表现为对那可以勉强维持成百人生活的东西的任意糟蹋,也表现为这样一种卑

鄙的幻想,即仿佛他的不知节制的挥霍和放纵无度的非生产性消费决定着别人的劳动。)”[6](p141)这种把对象世界作为人的贪欲的虏获物的态度必然表现出对他人的劳动、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导致对消费品的使用缺失一种人性的尺度。在马克思看来,“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个体的一切官能,在与对象的关系中是人一种自我享受。”[6](p123)劳动产品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应在与消费相对应的生产性领域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更崇高的满足感。

2.笃学明志,消除急于求成心理。

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中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和劳动能力,通过获得劳动岗位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弗洛姆也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积极主动的倾向,而懒惰只是一种病理性的症候。在一个‘强制劳动’的系统中,由于很少注意工作的吸引力,因而人们都试图逃避它,哪怕一会儿也好。如果整个社会系统在工作义务中没有强制和威胁,那么只有少数病态的人才会喜欢无所事事。”[7]

每年11月份,毕业生如潮水一样涌入各类招聘会,招聘会被挤爆,出现了“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的场景。现阶段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些拥有不良就业心理的高校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挫折后,就容易在头脑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情绪不稳定和强烈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高校毕业生首先应怀着一颗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摆脱“体面就业”、“面子就业”、“舒适就业”等错误观念,克服畏难情绪,发挥主动出击、承受挫折的精神,积极寻找就业信息,为投简历、笔试、面试这些就业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暂时的不顺不代表着职业生涯的失败,不盲目地否定自己,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放弃下一次努力的机会。

3.闲以修身,珍惜闲暇时间。

当今有部分大学生不珍惜闲暇时间,让自由时间被碎片化。同学们一方面用智能手机查看着杂乱的海量信息,忙刷微博和看视频,另一方面却是体会到强烈的闲暇无聊感。另一部分同学的空闲时间被各种培训和考试塞满,所有的活动围绕着就业两个字来取舍,怀着对未来变幻莫测就业市场的恐惧,将大学作为职场加油站,而没有去真正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没有体会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好像没有浪费一刻时间,但所获不多,既包括心理上也包括知识上的,结果是疲惫不堪。这种牺牲当下所有闲暇为将来而活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生活为了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弗洛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自我的错误认识正是困扰现代人的问题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扭曲,在消费领域,将消费等同于美好生活;在工作中,个人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成功地卖出自己;在闲暇时间的活动成了脱离具体心理感受的抽象活动。个人利益逐渐等同于消费、金钱、成功,人们为着商品社会所强加的虚假需求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和自己相处。要过上一种幸福而充实的生活,首先必须探索自己的真正利益,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

[1][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3][美]埃里希·弗洛姆.人的呼唤[M].王泽应,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4][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5][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转引自高亮华.希望的革命[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2).

责任编辑 张豫

G641

A

1003-8477(2015)11-0190-04

邱海燕(1980—),女,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观之比较”(2010q107);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思政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弗洛姆闲暇异化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人在何时最清醒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闲暇拾笔寄娱情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不乐多冤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