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分析

2015-03-28 02:25黄显钧林雅娜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城镇试点规模

黄显钧,林雅娜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分析

黄显钧,林雅娜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以福建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为研究对象,采用19个试点镇2011年的截面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其综合改革建设中的经济效率进行效率分析以及投影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应合理投资并适当扩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规模。

DEA模型;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福建省

近年来,福建省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将城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2010年,福建省将“小城镇改革发展”纳入福建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大战役”,全省共启动了2批共42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试点启动以来,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效果明显,逐步形成了一批“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小城镇,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着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与十八大所要求的“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建设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提高综合改革建设的效率,实现更集约、更智能、更绿色和更低碳的城镇化。

一、小城镇建设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评价。李丽等(2008)构建了由自然资源、区域环境水平和区域社会经济水平3个层面、12个分项、29个单项评价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1];谢长青等(2009)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存量进行综合测度,建立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模型,评价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应[2];尹娟、邱道持、潘娟(2012)根据PSR模型构建包括13个指标层的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3];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1)构建了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考核指标体系,从发展看增幅、建设看标志、政策看运用、管理看效益、工作看力度等 5 个大类设定了 28 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评价指标,并运用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对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进展进行评价。2013年,该课题组对二级指标进行完善,调整为29个[4]。郭斌、宛鹏等(2014)以西安8个试点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并发现其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无效的资源要素配置和低下的规模集聚效益[5]。

本文以福建省首批 21 个试点镇中的 19个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年度各试点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相关数据构建DEA模型,分析试点镇在综合改革建设中的经济效率。

二、 DEA模型、数据来源、模型变量的选取

(一)DEA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是一种非参数的效率评估技术,起源于Farrell(1957)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提出的包络思想和此后基于线性规划技术发展起来的用于经济定量分析的非参数方法,由Charnes 、Coopo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具体来说,DEA方法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在某一视角下,各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有各自的输入和输出,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借助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有效的(即相对效率最高的)决策单元,并设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得出每个决策单元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与有效的决策单位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它决策单元非有效即决策单位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分析其偏离的原因,给主管部门提供管理信息。

每个单位都有m种投入变量和s种产出变量,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总量,xij>0;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总量,yrj>0;vi是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一种度量,即权系数;ur是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一种度量。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构造如下的CCR(C2R)模型:

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和对偶线性规划理论引入松弛变量s+和剩余变量s-后,将上述非线性方程转换成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的线性规划模型:

能够用CCR模型判定是否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1.θ*=1,且s*+=0,s*-=0。则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2.θ*=1,但至少某个输入或者输出大于0,则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不是同时为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最佳;3.θ*<1,决策单元j0不是DEA有效,经济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也不是规模最佳。

还可以用CCR模型中的λj判断DMU的规模收益情况:1.如果存在λj*(j=1,2,…,n)使得∑λj*=1,则DMU为规模收益不变;2.如果不存在λj*(j=1,2,…,n)使得∑λj*=1,若∑λj*<1,则DMU为规模收益递增;3.如果不存在λj*(j=1,2,…,n)使得∑λj*=1,若∑λj*>1,则DMU为规模收益递减。

(二) 模型变量的选择

运用DEA模型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进行分析,首先要确定经济效率的投入变量(输入变量)和产出变量(输出变量)。经济效率的实质是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而有效配置的关键在于相同的产出投入越少的要素或者投入相同的要素得到越大的产出。基于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并兼顾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3个投入变量(输入变量):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2代表乡镇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X3代表企业从业人员(人);2个产出变量(输出变量):Y1代表人均财政收入(元),Y2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以此构建DEA模型,分析各个试点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经济效率。

(三)数据选取

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3)完成的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 2011 年重大项目“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评价研究”,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旬报、实地调研以及统计等相关部门。本文是将2011年度第一批21个省级小城镇试点中的19个试点镇作为决策单元(DMU),在19个试点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计量的方法,进一步加工处理,选取以上构建DEA模型的5个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将各个决策单元的数据代入程序中求解,计算得到2011年福建省各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试点镇经济效率

注:crste表示技术效率,即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效率;vrste 表示纯技术效率,即规模报酬可变的技术效率;scale表示规模效率,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1. 技术效率(TECRS)是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效率。该资源配置效率是技术与规模的综合效率,表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最大产出下的最小投入,这个效率值可以衡量在投入导向下,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的投入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即是否存在资源利用的不足或者浪费。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批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经济效率整体不高,仅闽侯县青口镇、晋江市金井镇、同安区汀溪镇、翔安区新圩镇、荔城区西天尾镇以及福鼎市秦屿镇6个试点镇达到有效前沿(即效率为1),占31.6%。19个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的整体均值为0.749,低于均值的有9个,其中经济效率最低的仅为0.391。

2. 纯技术效率(TEVRS)是规模收益可变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效率。该效率值表示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下的最小投入量,可以衡量在投入导向下,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的无效率状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技术无效率造成的。该指标侧重反映相关制度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表1 可以看出,第一批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有13个试点镇达到有效前沿(即效率为1),占68.4%。19个试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纯技术效率整体均值达到0.911,只有5个试点镇低于均值,说明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的制度相对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较高,投入的经济资源要素已经能被高效地利用,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不均衡的试点镇,其中纯技术效率最低的仅为0.469。

3. 规模效率(SE)。从定义上看,规模效率表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最大产出下,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的投入量与最优规模下投入量的比值,该值衡量在投入导向下,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投入经济要素的利用是否处于最优规模。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规模效率整体不高,仅有6个试点镇达到有效前沿(即效率为1),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832,有13个试点镇存在经济资源投入与产出不相适应的情况,其中闽侯县荆溪镇、福清市龙田镇、涵江区江口镇、上杭县古田镇、福安市赛岐镇这5个试点镇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综上所述,第一批中的13个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经济效率不高是由纯技术效率(TEVRS)和规模效率(SE)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纯技术效率(TEVRS)低于均值的试点镇要不断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模效率(SE)未达到最优水平是经济资源要素投入不足或者是要素投入过剩造成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试点镇要加大对经济资源要素的投入,而规模报酬递减的试点镇与投入不足无关,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或是需要调整各个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

(二)投影分析

DEA分析方法的关键是将各个非有效性的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并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而它们之间的偏离程度就是松弛变量,包括松弛变量s+(产出)和松弛变量s-(投入)。这就是接下要做的投影分析。对于非DEA有效的DMU,可将对应的投入投影到DEA相对有效面,即把非有效的DMU变成DEA有效的DMU。运行DEAP2.1软件,将数据整理得到非有效DMU的松弛变量,见表2。

表2 DEA运算结果(效率系数及松弛变量)

从表2可以看出,DMU2、3、10、12、15、18存在松弛变量s+(产出)和松弛变量s-(投入),将这6个决策单元的数据结果直接输出得到表3-1到表3-6共6个表。

表3-1 DMU2(闽侯县青口镇)数据结果输出

表3-2 DMU3(福清市龙田镇)数据结果输出

表3-3 DMU10(长泰县岩溪镇)数据结果输出

表3-4 DMU12(涵江区江口镇)数据结果输出

表3-5 DMU15(上杭县古田镇)数据结果输出

表3-6 DMU18(福安市赛岐镇)数据结果输出

再将输出结果汇总得到投影结果,见表4。

表4 投影结果

注: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2代表乡镇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X3代表企业从业人员(人),Y1代表人均财政收入(元),Y2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投入冗余率为%。

结合表2、表3-1到表3-6以及表4可以看出:

1. 闽侯县荆溪镇的投入变量X1即固定资产投资有投入冗余58033.46万元,投入冗余率为78.886%;投入变量X2即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有冗余57.663平方公里,投入冗余率为44.108%;投入变量X3即企业从业人员有冗余11830人,投入冗余率为44.015%。总体看来,闽侯县荆溪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经济效率不高的原因是投资的投入冗余大,样本的投入变量距离达到DEA有效的目标值还有很大差距。

2. 福清市龙田镇的投入变量X1即固定资产投资有投入冗余19634.474万元,投入冗余率为31.445%;投入变量X2即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有冗余27.672平方公里,投入冗余率为31.445%;投入变量X3即企业从业人员有冗余约为31130 人,投入冗余率为54.857%。总体看来,福清市龙田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经济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投入冗余大,冗余的劳动力投入使得企业负担过重,造成成本太高,进而影响整体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经济效率。

3. 长泰县岩溪镇的投入变量X1即固定资产投资有投入冗余2522.011万元,投入冗余率为9.477%;投入变量X2即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有冗余14.405平方公里,投入冗余率为9.477%;投入变量X3即企业从业人员有冗余约604人,投入冗余率为9.477%。总体看来,长泰县岩溪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各个要素投入比较均衡,经济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SE)不高且规模报酬递减,使得样本的投入变量距离和DEA有效的目标值有偏差。

4. 涵江区江口镇的投入变量X1即固定资产投资有投入冗余85544.149万元,投入冗余率为65.201%;投入变量X2即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有冗余20.031平方公里,投入冗余率为25.356%;投入变量X3即企业从业人员有冗余约9077人,投入冗余率为25.356%。总体看来,涵江区江口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经济效率不高的原因是投资的投入冗余大,过多的投入使得投入资金、项目没有充分利用,没有在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导致其经济效率不高。

5. 上杭县古田镇的投入变量X1即固定资产投资有投入冗余4794.025万元,投入冗余率为53.072%;投入变量X2即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有冗余120.474平方公里,投入冗余率为53.072%;投入变量X3即企业从业人员有冗余约4768人,投入冗余率为53.072%。总体看来,上杭县古田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经济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制度运行和管理水平的问题,投资、劳动力以及土地的投入冗余都很大,使得样本与DEA的有效前沿面差距大。

6. 福安市赛岐镇的投入变量X1即固定资产投资有投入冗余647.535万元,投入冗余率为4.899%;投入变量X2即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有冗余3.851平方公里,投入冗余率为4.899%;投入变量X3即企业从业人员有冗余约2048.813 人,投入冗余率为12.811%。总体看来,福安市赛岐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经济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劳动力的投入冗余大,使得企业成本增加,造成与DEA的有效前沿面偏离。

四、结论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涉及到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固定投资、项目数等。由于数据选取和变量选择的局限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从经济效率这个角度,利用DEA模型,对第一批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经济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议:

1. 合理利用资金,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效用。如闽侯县荆溪镇、涵江区江口镇和上杭县古田镇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冗余率都超过50%,无法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和小城镇发展的效果。当地政府可以正确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将资金放到最需要的项目上和最需要的领域中去,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率。

2. 适当扩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增长。有13个试点镇存在经济资源投入与产出不相适应的情况,但是闽侯县荆溪镇、福清市龙田镇、涵江区江口镇、上杭县古田镇、福安市赛岐镇这5个试点镇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此,可以增加对这5个试点镇经济资源要素的投入,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吸收更多的劳动力,适度加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力度,扩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规模,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增长,进而完成有效的目标投入,达到DEA的生产前沿面。

[1]李丽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湖北省鄂州市杜山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S1):122~127.

[2]谢长青等.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10):59~66.

[3]尹娟,邱道持,潘娟.基于PSR模型的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潼南县22个小城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126~130.

[4]张协嵩,郑庆昌,刘其赟.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2):25~30.

[5]郭斌,宛鹏,胡金玉.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以西安试点小城镇为例[J].会计之友,2014,(5):98~101.

(责任编辑 杨成平)

Economic Efficiency Analysis of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in Fujian’s Small Towns

HUANG Xian-jun,LIN Ya-na

(College of Economic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 series of small pilot reform towns in Fujian as a research object, adopts cross-section data from 19 pilot towns in 2011, uses DEA model to analyz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jec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to make a reasonable investment, and promote the scale of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DEA mode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economic efficiency; Fujian Province

2015-03-1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评价研究”(2011Z003)。

黄显钧(1989-),男,福建罗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林雅娜(1989-),女,福建漳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区域金融发展。

F014.35

A

1008-4940(2015)02-0001-09

猜你喜欢
小城镇试点规模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