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与价值

2015-03-31 01:15蒯正明
东方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蒯正明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35;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格奥尔基·卢卡奇(1885-1971)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银行家庭,1906年从匈牙利大学毕业后,曾三度留学德国,他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视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深入研究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不仅对于我们深化对意识形态理论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当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意识形态物化、异化: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卢卡奇之所以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先驱,很大因素是因为1923年他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中,卢卡奇首先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的论述,提出了他的“异化一物化”理论。他从商品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物化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从商品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虽然也存在着商品交换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但是这一时期的商品交换还仅仅是个别现象,也没有渗透到人们一切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不足以使商品成为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组成要素”[1](P84)。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且使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难于、并且很少能够发现经济关系的人的性质,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个物性化的面纱”[1](P85)。就具体原因来看,卢卡奇认为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就客观原因来说,主要表现为“商品形式推动了性质不同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1](P86);就主观原因来看,主要是“这种抽象的人的劳动的形式上的等价不仅是各种商品所要还原的共同因素,而且它也成为控制商品实际生产的真正原则”[1](P87)。生产领域物化的结果使得社会个体被孤立化和“原子化”,使得他们丧失了反抗资本主义的意志,甚至连反抗的心理也没有了。“个人原子化仅仅是下述事实在意识中的反映,这个事实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一直扩展到掩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表现,这个事实是整个社会在历史上第一次服从,或者趋向于服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1](P91-92)

在卢卡奇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不仅造成社会个体“原子化”,同时还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从而“在人们整个意识上打上自己的印记”[1](P101)。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本身被赋予了双重人格,“使人分离为商品运动的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商品运动的(客观的和无能)的观察者”。[1](P178)使人们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现实的批判力和改造能力,在这过程中,“工人被迫转变为这样一个过程的客体,通过这个过程,他转变成一种商品,并且被归结为一个纯粹的量。”[1](P178)为此,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己不是作为主体自主地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物化的同时,卢卡奇还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异化问题,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个体需求的分离,因为其“出发点和目的总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为现存事物秩序辩护”[1](P47),“资产阶级思想从历史中消除掉一切有意义或有目的的东西。这样,它就不可能超出每一时代以及这一时代的社会和人类代表的纯粹‘个别性’”[1](P48)。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个体的异己力量。二是意识形态与现实的背离,成为社会个体发展的障碍。如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斗争中打出“自由”“人权”的口号,但现实中,人们的民主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以至于“‘自由’这个曾经被资产阶级用来同封建主义斗争的口号,现在却变成了新的桎梏”[1](P62)。“资产欧级赋予个人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但同时这个人的个性又被他所从属的经济条件所消灭,被商品生产造成的物化所消灭。”[1](P62)对于造成意识形态异化的原因,卢卡奇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这种基础上的每一种异化又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从许多方面牢牢地包围着每一个当事者的个人生活。”[2](P675)也就是说,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主导一切的社会中,必然会导致物对人的奴役,于是“在社会原则和个人原则之间,即在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功能和它的客观经济功能之间,存在一个贯穿资本主义内在结构的不可解决的矛盾”[1](P63)。总之,不管资产阶级如何美化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异化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思想经过非常大的思想努力之后,只是达到了这些二论背反。”[1](P167)

二、“总体性”意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基础

阶级意识是阶级革命的前提,无产阶级也不例外。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物化”和“异化”,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是必须粉碎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控制,并形成本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于阶级意识的重要性,卢卡奇认为:“在暴力不可避免、阶级斗争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这一情况下,阶级意识的问题被证明是具有决定性的。”[1](P52)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而要战胜资产阶级“物化意识”关键在于形成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什么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问题,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所取得的胜利,明显地使它面临着尽力完善那些至今使得它能够在阶级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武器的任务。当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这些武器中最锐利的武器。”[1](P226)那么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卢卡奇认为:“它是一种能理解历史事件并把握其真实性质的科学方法。与资产阶级的历史方法相比较它还使得我们能历史地进而科学地看待现状,以致能透过表面而看到实际上控制着事件的较为深刻的历史力量。”[1](P227)而“资产阶级的方法就是把机器视为一种孤立的单个东西,并且把它看作为仅仅是事实上的‘个体’”[1](P163)。因此,相比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言,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凭借这种方法,人们能够理解过去的各种事件并掌握它们的真实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作出准确的判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整个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历史唯物主义在各方面都始终得到应用。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总是从“个体”的角度去把握社会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处处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社会,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主客体”统一。也就是说,只有思维方式上处处坚持总体性、整体性的原则,才能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的狭隘眼界,达到对其社会现实的整体把握,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变革的目的。因为,“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人所思考或感觉的东西的总合,也不是其平均数。而且整个阶级在历史上有意义的活动,最终是由这种意识所决定的”[1](P51)。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思维和方法是德国古典哲学内在发展趋势,尽管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黑格尔都没有最终得出关于总体性认识的正确结论,但其大量的理论阐述还是包含了许多合理成分,而马克思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拯救了“总体性”,所以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质。“依靠这种认识,人们才能了解到辨证法及其整体观念为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提供真正的认识。”[1](P16)他通过引证马克思关于“每一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论断和关于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的论述,系统阐明了总体性的内涵:首先,总体性强调整体性,肯定整体优先于部分,主张以整体统率部分,把个别事物放到有机整体中去理解和把握,反对从孤立的事实出发。其次,总体性强调生成性,认为现实不是既定的、孤立的、永恒不变的,而是有历史起源和根据、发展趋势和结局的。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就必须结合其发展进程,洞悉历史发展的倾向。最后,总体性突出主体性原则,强调无产阶级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客同一体”,是世界的主宰,是克服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的真正力量。他认为无产阶级掌握了这一方法,就能够克服直接性的障碍,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因而能够担负起改造现实的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在卢卡奇这里,“总体性”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3]它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结构的本质的揭露和无产阶级所处境遇与地位的把握,是穿透资产阶级意识遮蔽,使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形成自己世界观和阶级意识的基础。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有必要用唯物辩证法来揭示通向自觉控制和支配生产,通向从物性化的社会力量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道路。”[1](P257)

三、意识形态建设:无产阶级“自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无产阶级并非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地位有自觉的意识。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充满复杂性,经历了一个从实际的“心理意识”到“自觉的阶级意识”的过程。无产者的“实际的心理意识”产生于无产者日常生活中,与无产阶级的局部利益相联系,是无产者个体或集体的一种自发心理状态。它往往安于现状,认同现实,至多站在个体立场上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出发提出某些“革命”要求,这有点像列宁所说的“工联主义意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卢卡奇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无产阶级内部本身存在着“直接利益和长远目标之间、孤立因素和整体之间”的矛盾,如果无产阶级囿于直接、暂时的利益中,孤立地分析问题,就不可能形成关于社会发展和自己地位与使命的正确认识;二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入侵”,主要表现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其思想观念要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影响,“自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出现以来它所一直面临的危险是,它可能仍然被束缚于它同资产阶级一起的直接性之中”[1](P212),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无产阶级丧失革命性、批判性和战斗力;三是庸俗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特别是其经济斗争代替政治斗争、“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主张和“经济决定一切”的宿命论严重阻碍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因此,在卢卡奇看来,要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注重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态不是固有的,也不会自发形成的,“客观的经济发展所能做的,不过是确立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正是这种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的观点。但客观发展只能给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机会和必然性。任何改造只有作为无产阶级本身——自由——行动的产物才能实现”[1](P225)。因此,要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从外部加强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在这一点上,他与列宁在灌输理论是一致的。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入侵”,因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做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增强自身战斗力,争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然要求,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一刻不能放松对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努力做到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化。“社会化的社会意义,它在无产阶级意识进化过程中的功能保持不变。”[1](P253)

第二,立足于无产阶级实践。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发展,正因为如此,卢卡奇反复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具体来说,卢卡奇看来,社会实践对意识形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培育阶级认同,以此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化。因为在实践中,无产阶级可以进一步意识到自身的历史地位、认识到自己受剥削的根源,进而实现从“心理意识”上升到“自觉阶级意识”。正因为如此,卢卡奇强调:“无产阶级只有趋向实践,它才能克服物性化”[1](P222),才能使无产阶级成为历史的同一的主体——客体。二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中,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所以它能够有意识地以其行动影响历史的天平。”[1](P69)通过这种结合,无产阶级可以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因为在社会辩证法中,主体被包含进一种相互关系中,以这种关系使理论和实践彼此关联而成为辩证的。”[1](P224)三是促进意识形态的发展。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的改造活动,在这一实践过程,“无产阶级思想首先纯悴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只是渐渐地(而且时常间歇地)转变成推翻现实世界的实践的理论。”[1](P222)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无产阶级不仅可以检验自身的理论,而且可以使意识形态本身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中介特点都被打上了只在经过中介的整体性中是真理和真正的客观性的烙印。”[1](P176)

第三,反对错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因此,要使无产阶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同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针对社会民主党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卢卡奇明确指出:“社会民主党发展的越来越大的特点是:把一个辩证的、实践的统一体分解为一个经验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无机混合体。”“尽管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在表面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因为,把社会的各个领域相互分离,并且相应地使人的存在四分五裂,这是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1](P211)在此基础上卢卡奇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民主党错误思想的表现,如因循苟安的宿命论精神、在“道德”上肯定的精神来屈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等等。针对各种错误的思想,他强调:“无产阶级如果具有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就会成为我们至今详尽地分析过的物性化的二论背反的俘虏。”[1](P213)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在对错误思想的斗争的同时,要“把无产阶级的积极一面提高到意识的水平上,并且把它付诸实践的能力”[1](P213)。不仅如此,卢卡奇还特别批判了第二国际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机械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而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把社会发展理解为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要素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活的总体。“庸俗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发展规律抬高到普遍规律的地位,借此为把永恒性赋予实际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础。”[1](P249)其结果必然会使工人阶级的斗争停留在工联主义的水平上。

四、价值评析与现实启示

总的看来,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从资本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的“物化”入手的,通过对物化意识以及造成物化原因的分析,进而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不仅如此,为了粉碎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控制,卢卡奇还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的举措。尽管卢卡奇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卢卡奇一味地追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理解,追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并据此反对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所阐述的客观世界独立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意识的观点,从而使其忽视了马克思曾强调的“自然的先在性”的观点。其结果,“在他那里,不是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无产阶级有何作为,而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唯一动因”[4](P62)。但不管怎么说,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开辟了我们对意识形态分析的新视角。从他的分析中,我们不仅进一步看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且对其异化背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缺陷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对今天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是架设意识形态理论内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的基石[5],对于执政党来说,要使自己奉行的意识形态被群众广为接受就必须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为此,党的各级宣传部门要发挥好掌握大局、谋划长远、协调各方的职责,确保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围绕中央的大政方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除此而外,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还有个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尤其针对当前不同的社会主体、对象特点搞好思想宣传和教育工作,“构筑全覆盖的包括学生、社区居民、农民、工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内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6]。同时在把握住宣传大方向和主旋律的前提下,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在教育内容上,既有政治性、思想性的宣传,也有知识性、娱乐性的宣传。在教育方式上,既有强大声势型的宣传攻势,又有细雨润物式的循循诱导。

第二,意识形态建设要面向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而言,要面向实践就需要做到:一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融合,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提升理论,创新理论,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二是回答时代课题,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特定时代的要求,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转化为巨大的实践力量。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人们普遍存在思想疑惑,解答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在话语体系上,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努力让理论普及工作走向基层、走向大众、走向媒体、走向社会。

第三,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对于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是执政安全的前沿阵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威胁一般最早来自于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凡是要推翻—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7](P288-289)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期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采取了新的隐蔽形式。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向世界各国的渗透日趋明显,对我国青年一代的影响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就国内来看,国内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也非常明显,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还有很大的市场。[8]对此,我国有的学者就明确表示,当前“意识形态对立并未真正弱化”。[9]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意识形态这一前沿阵地遭受危机,那么党执政的合法性就会遭受质疑,党整个执政安全的全局就会受到整体性的牵动。因此,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维护自身执政安全,完成自身的执政使命,就一刻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导多元化思潮的方针和原则。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尊重”和“包容”不是放任自由,对于各种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决不能不能听之任之,任由泛滥,而是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评判,使人们认识错误思潮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这也是“尊重”和“包容”底线。

[1]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M].李零秋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

[3] 段方乐.总体性的终结:从卢卡奇到阿多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董琦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总体性精神的追忆与重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 孟宪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论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6] 焦玉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探析——以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3,(1).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曾长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求实,2014,(1).

[9] 程恩富.意识形态对立并未真正弱化[N].环球时报,2013-06-03.

猜你喜欢
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重看图形界面“扁平化”与“拟物化”之争——关于设计思维的探讨
卢卡奇研究综述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