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散文中有价值的真人致敬

2015-05-12 21:35王冰
美文 2015年7期
关键词:肉身真人写作者

王冰

一月份的文学刊物里,读了一些记人类的散文,除了祝勇的《再见,马关》(《江南》第一期),郑骁锋的《出新安》(《江南》第一期),程川的《忆江南》(《花城》第一期),李元洛的《矛盾的灵魂人生的苦酒》(《湖南文学》)等几篇外,其他散文中的人物,我觉得还是有着较大问题的,主要是进入散文的这些人物有价值吗?他们的经历和经历带出来的个人苦痛,里面有时代的大悲欢吗?这种悲欢有足够的理由进入到散文写作中去吗?一个作家将一些人物写入自己的散文中,如果仅仅是抒发了自己的小小的喜悦与忧愁,那么这些喜悦与忧愁与我们相关吗,我们为什么去读它?他们能唤醒我们对于过往的记忆吗?他们能带给我们一种启示吗?或者能够满足我们小小的阅读快感吗?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要在散文中写这些人物?于是我就觉得更有必要来说说散文中的人物。

一直以来,散文中记人的写作占了很大比例,往前推,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比如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叶圣陶的《两法师》、梁衡的《觅渡》、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史铁生《二姥姥》、冰心《小橘灯》等;近年来的,比如蒋子龙的《人书俱老》、李敬泽的《小春秋》、江子的《井冈山往事》、从维熙的《浪人传奇》、孙郁的《〈民报〉拾趣》、吴克敬的《放生法度猿臂翁》、陈恭怀的《闪亮的白帆》、程绍国的《黄宗江二题》、闻舞的《丹柿小院与老舍的割舍》、周树山的《我的父亲母亲》、冯渊的《小簟轻衾各自寒》、北岛的《父亲》等。如果说这些散文作品中所写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所共知的一个常识,他们写的都是真人。而这些真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价值都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足够的冲击、警醒或者感动的。在散文中,这样的人物就是有价值的真人,正是他们对于散文的进入,使散文有了自身本就具有的重量,散文写作是需要这一类真人的出现的。

为了更清楚地将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先说说散文中的真人。一般而言,对于上面所说到的散文中的真人,大体有显性的真人和隐性的真人之分。

显性的真人,就是散文作品中所写的人物,都是在现实中真实或者活过的人,都是真人。既然是真人,那么他们的真生活真经历是不能杜撰的,对于他们生平经历的抒写就是对于这个人物个人史的描述,散文只能在回望的系统中真实记录,最多在一些细节上在尊重真实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想象,进行合理的细节还原,所以散文中的真人只能描述,无法塑造,虽然它也必须经过取舍和艺术化,否则文章就会写成真人的生平介绍,而不会是作为艺术品的散文了;当然散文对于显性的真人的需要并不是迫切和必须的,是可以疏离甚至没有的,散文中即使没有这些真人,也一样能够成型,它能够靠情感,靠描述,靠景物等来完成整篇散文的创作,而且是很完整、很优秀的散文创作。

散文中隐性的真人,是指在散文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并不出现的那个人。谢有顺教授有一篇谈散文的文章,题目就叫《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隐约记得也是发表在十年前的《美文》上,虽然类似的观点早在清初,著有《围炉诗话》的昆山吴乔就提出来了,吴乔认为,诗文要“有人”,“诗中亦有人也”,但我依然一直觉得谢教授写得好。应该说,隐性的真人虽然在一篇散文中是隐在文字之中的,但他又确实是无所不在的,他的修养品质的高下决定着文章的品质品味。如果在散文中呈现出的文字是一片为人所见的水域的话,那这个人就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芦苇,那是一棵思想根基和文化根基的芦苇。因此,散文的字里行间到处都弥散着这个人的气息,隐藏着这个人的背影。比如郁达夫的《感伤的行旅》中的那个隐性的人,是一个走在江南,感怀人世的人;《钓台的春昼》中的那个隐性的人,是一个胸中有山水神奇的人;冰心的《到青龙桥去》的那个隐性的人,是一个难以忍受压抑的人。今年《美文》第一期上的张怡微的《水城一春今日尽》的那个人是一个穿梭在台北的古典女子,马叙的《过去的,现在的》的那个人,就是一个被岁月侵蚀撕扯的一个人。“文如其人”在这类散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文章的价值在于这个隐性真人的价值,文章的境界在于这个隐性真人的境界。

在这两类散文中,还有一个尤其重要的因素是,散文中的时间和空间也必须是真实的,散文中的时空都是不能设计的,而是真实的存在。如果说散文中的人物只能是真实的人物,那么这个真人物必须活在真实的空间里,否则真人生活的土壤就会失去,最终也将失去散文中的这个真人。应该说,一篇散文是由这些真人和真实时间、空间合成一张真实的生活场景。

如同文章开始所谈到的,对于真人的散文写作相伴而生的一个问题是,散文中所写的真人都有价值吗,比如自己的父母,比如自己的朋友,也许对于个体而言是有的,可以寄情托意,但对于别人呢?估计很难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一篇散文,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个真人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吗?因此,写好一个被人喜欢、被人记住的真人确实很难,但大多数作家在散文写了很多人物,我们却再也找寻不到他们任何的踪迹,这确实也是散文写作者值得反思的事情。

对于一个散文写作者而言,如何写出有价值的真人,这是散文写作的一个基本难题,但往往越是基本的问题,越是无人去认真思考。一般来说,散文是来记述旧物的,写散文基本都是往回看,但是,就像不是所有的老东西都是古董一样,不是任何古董都值银子一样,能进入散文的人物也不是所有的都合适,也许有例外,但要看写作者的本事,看他是怎么去对这个人物进行写作上的处理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再次先不谈。

纵观近十年的记人类散文,几乎进入到散文的,不是一些脸谱化的形象,就是一些个人化太重的人物,他们与读者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所以当作者或激情满怀,或悲伤落泪的时候,读者对此却觉得没有意思的很,原因在于读者期待看到的是散发着价值气息、艺术气息的散文作品,而不是与己无关的作者的个人幸福史和苦难史。因此,我们要在散文中描摹怎样的人物,为什么这个人物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和作品中去,也是考一个作家的眼力和审美标准和判断标准的。

在散文创作中,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我们是要在散文中通过真人去找寻真人的,所以这个真人在散文中,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不是别人的合成品或者替代品,不是抽象化了的形象、代码或者符号,不是像小说一样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人,而是写一个有价值的真人。这个真人在现实世界中或者体现人具有所追寻的理想和境界,或是给人一种警示作用,这个人物是对于人的破坏与修正,都是有着现实存在意义的,他体现着写作者一种独特的写作价值,我们将用这个真人来塑造后世的人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向这样的真人致敬,因为他们有价值,有思想,有肉身,体现着我们对于我们自身的认识和把握。

与之相关的,最后来说说我们的肉身,散文中写到的是真人是真实的,所以他首先具有真实的肉身,这是一具能够承担现实苦痛酸甜的肉身,这是很关键的。但是在当下的写作中,真正去关注和抒写人体肉身的作家依然不多,也似乎还不到位。身体是多么重要啊,装满我们的血脉、思想和灵魂,但身体却都被我们健康的散文家忽略了,常常被忘记在那流淌的时间深处。那么,当我们的身体渐渐干瘪瘦弱,当我们的肉身随着时间逝去,我们还有地方承载我们的各种想法和欲望吗?于是有些散文家开始关注我们存在的最为关键也是作为基础的身体,开始了对生命和时间、身体与魂魄的思索,并有所体察和觉悟:身体太重要了,但他确实又是太切近了,切近到了它会用时间将我们渐渐压弯,但我们现在似乎麻木到无力去做丝毫认真地思考。于是应该是到了我们的散文家将眼光适当地收回的时候了,去直接面对我们的眼睛本身,胸膛本身,四肢本身,肝脾本身,心脏本身、大脑本身,这对于我们肉身的写作也许会有更为切实的意义。

让我们要选取一些有价值的真人去写,让我们向散文中的有价值的真人致敬!

猜你喜欢
肉身真人写作者
蛰伏
蛰伏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写作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