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2015-05-30 10:48刘烨
理论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现代性

刘烨

〔摘要〕 全国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及其理论建设”“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三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理解现代性问题,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理论张力,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声音,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盛宴、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论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BO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6-0037-06

2015年9月19日~20日,全国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山西太原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辽宁大学以及山西大学等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研究单位及高校的162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提交会议论文80篇。此次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旨在用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性的现实意义,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性进程中新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推动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以下三个专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

一、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现代性特征,作为近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质与表现,对现代性进行梳理、概括和反思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说,如果不对现代性有所把握,就无法理解几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哲学的领域中,唯物史观是其最为核心的基石,马克思以此视域关注现代性问题并形成了具体的、历史的、客观的现代性思想。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现代性思想,对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本届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理论进行了交流。

(一)现代性的概念和含义。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必须全面理解现代性的概念和含义,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领域和维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民主法制三方面,在其背后,实际上是人的现代性以及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支撑。现代化要求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发展应由客观性、规律性和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来共同建构。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提出,现代性可以指现代社会的一般特点,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独特的现代气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西方语境中,现代性概念更多是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批判,更多的是否定概念,但在发展中国家,现代性则是追求的目标。现代性的复杂性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语境与现实。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指出,国家的政治权力、市场经济或资本、民主参与三点构成了社会结构,现代性是在批判和超越人的依赖基础之上内在生长出来的,西方讲的现代性本质就是从人的依赖当中解放出来,从市场或者资本的力量相对独立出来,以及个人独立且成为主体,它倡导的是一种以权力、能力、理性、自立为核心内容的批判精神或者启蒙精神,同时带有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与现代性相关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人类社会世界观的根本性变革,是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理论概念。而现代性问题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现实、最迫切、最具体的意识形态载体,已经成了国内外学界最重要的理论探索领域。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论域中是否蕴含现代性思想、何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等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

第一,马克思哲学论域中是否蕴含现代性思想?对此,多数与会学者给予了肯定。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载体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现代性的主体,资产阶级和资本是一致的,资产阶级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具有资产阶级主体化的性质。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考察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平等,现代性和现代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是直接蕴含在马克思哲学之中的,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颠覆了西方近代以来的本体论思想,它把人自身看作本体和实体。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主要批判的是阻碍人性实现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人和物的关系之上。苏州大学杨思基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批判。现代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研究即是其现代性思想。吉林大学王庆丰教授指出,马克思通过“资本”将现代社会的本质阐释得一览无余,马克思指明了现代社会的三个合理性边界:资本增值的边界、资本收入的边界和资本实现的边界。现代社会一旦超越这些边界,就会陷入危机之中。中共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科学性和文明性的结合和统一。现在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现代性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以全新视角发展马克思主义,重新审视现实问题,以实践为基石,注重把握其独创性观点、分析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特别是其基本精神。吉林大学白刚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追求是“超越现代性”的现代性。贝斯特和科尔纳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现代性的社会理论家,而伯曼则指出人们通常不把任何种类的现代性与马克思联系在一起。这一现代性问题上出现的“悖论”,实际上关乎的是“何种现代性”和“谁之现代性”的问题。东北大学张晓红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人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异化,马克思的批判本质是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的批判。山西大学李隽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非但没有失去意义,而且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在否定回答的观点中,河南大学吕世荣教授认为,马克思从本质上讲不是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只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没有直接对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只有关于资本批判的理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指出,马克思从来没有给“现代化”“现代性”或“现代社会”的概念下定义,但是他大量地使用了“现代”概念。马克思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意义,又对现代社会、对资本关系展开了系统的历史性批判。不论是把马克思解读为现代主义理论家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都是有失偏颇的。

第二,何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会学者纷纷从马克思不同的文本、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其一,从《资本论》等文本入手进行分析。辽宁大学王国坛教授在分析马克思价值观的基础上,以《资本论》为基探讨了物的价值、人的劳动价值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他指出,马克思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来为人类开辟出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则从《资本论》中劳动力范畴作了经济学—哲学的分析。他指出,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不仅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有助于说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变迁。《学习与探索》杂志社高云涌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现代社会资本运动的时间规定性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的时间维度。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现实表现是现代雇佣劳动时间制度所决定的社会生产节奏对人的生活节奏的过度强迫和资本对人的自由时间的剥夺。南京大学孙乐强指出,《资本论》实现了从传统实体主义到关系范式的重要转变,揭示了近代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将前期的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对资本本身的批判,实现了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融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此外,中共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指出,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中对“犹太人”的剖析正是对“现代人”的剖析,蕴含在其中的对“犹太人”的反思正是对“现代人”的批判性反思。其二,从马克思政治哲学进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探讨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现代性状况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马克思揭示了时代的精神,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能够合理讨论现代性浪潮中的一些问题,其根植于西方现代的本质之中,有一种没有约束性的现代性根源。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也从这一维度出发探讨了现代性问题。他指出,现代性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权力自由、民主、法治都是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人的解放可以从市民社会和政治解放这两个概念展开,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完整的框架和批判性维度。其三,从马克思经济哲学进行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从此入手做了资本金融问题的相关思考。他指出,现代金融要上升到金融的美学,也就是金融的和谐,即把金融由少数利益阶层上升到金融为人民提供服务之上,上升到和谐,上升到人民论,上升到人性,上升到人道主义,上升到公平公正。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指出,理解马克思哲学不能忘记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哲学,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同样不能忘记经济哲学,他提出并回答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哲学性内容。

二、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及其理论建设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仅要准确把握现代性的中国内涵,还应注意其理论建设,在复杂的现代性语境中阐释其中国特质。与会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现代性的中国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越发明显,基于这一社会现实,众多与会学者对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做出了各自的分析概述,其中多位学者阐述了中国现代性的多元性内核。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考察了多元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他指出,现代性是复杂的,多元现代性所指的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不同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上开创了实现多元现代性的新路,充分体现了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的有机统一。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从现代化角度围绕中国道路问题进行研究是在多元文化思潮中展开的。中国道路是历史的延续,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统一性,我们是在差异性的社会之中,在多元的话语语境之中谈论中国道路,必须要在多元之中坚持一元。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必须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现代性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必然性,在复杂现代性的语境中根据“中国新现代性”坐标加以阐释。山东师范大学王清涛教授认为,现代性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主体的自觉,当今中国,大众要养成现代公民的素质,要逐渐实现多元的现代性到中国的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另外,多位学者还从社会建构、发展及价值意义等层面探讨了现代性的中国内涵。辽宁大学郭忠义教授认为,中国的现代性离不开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建构要重新寻找新的框架。物质的生产过程制约着精神的生产过程,现代性应该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江苏师范大学曹典顺教授论述了中国新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逻辑,他指出,哲学如果不能归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哲学就没有实际效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是存在的,并以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为基础和指导。中共中央党校胡为雄教授认为,谈论中国的现代性其实是谈中国处于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哪些现代因素,中国的杰出人物以及全体公民对之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中国还要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发展才能使其进入现代国家行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贾英健教授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为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作了理论支撑,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现代性的价值,并促进我们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在探讨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现代性意蕴的基础上,论述了当代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要发展精神生产力,表现出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过程中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努力。山西大学管晓刚教授从加文·科琴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语言分析看“实践”的“世代性”特征。他指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社会实践都是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既无法超越也不能滞后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或保守主义的错误。实践活动的“世代性”特征,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代性的进展及存在问题。追求现代性社会的道路注定是荆棘丛生的,面对现代性的现实进展与存在问题,与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提出,中国与西方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社会完成了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而在当代中国,前资本主义的问题依然存在。主张回归古典,用以前的资源来解决现代出现的问题,是一种倒退。后现代性理论的引入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只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指出,思考现代性问题要处理好发展现代性与限制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关系,科学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上一个台阶,制度、体制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长期受封建影响的等级观念、人情观念等观念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现代性的东西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甚至是未来时,因此我们不是重建现代性,而是建设现代性。浙江师范大学叶险明教授探讨了现代性在中国的错位,并将这种错位概括为由于缺乏对中国问题整体上的判断而引起现代性问题研究上的混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技术进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落后、腐朽的因素也随之发展。因此,在实现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应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向相合拍,借鉴西方社会的经验,时时处于自我批判,使我国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云南大学蒋红教授指出,中国有三个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值得我们哲学工作者进行思考,一是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二是环境保护问题,三是社会保障问题。辽宁大学王国富教授指出,当代社会处于消费社会阶段,消费意识形态在塑造虚假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无意识的合目的性驯化,导致一系列消费异化问题,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全方位影响,所以要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要两者兼顾,缺一不可。《理论探索》杂志社苏玉娟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现代性问题,大数据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但也存在数据伦理等风险,因此必须从理性角度进一步审视以规避各种问题。山西大学薛稷认为,现代意识形态的主导就是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它一方面借助各种现代文本进行自身的扩展与传播,建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另一方面则对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进行打击与歪曲,将现代文化的消极影响强加于大众文化内涵之中,极力削弱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抗力量。

(三)现代性问题的破解之道。面对上述现代性问题,与会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其破解之道。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指出,中国现代性的建设走向应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公平正义,培育健全人格和公民意识;第二,用法制来规范市场或者资本的力量,超越物化生存,用强大的内在精神世界来限制和约束过于膨胀的物欲;第三,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治理国家权力提供一种现代化的制度模式,即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法政并治,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一定要致力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指出,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性问题,从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看,无论人们认为现代性是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还是带来灾难,对其论断已经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关涉人类现实生存和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国家良性治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状况改善的根本策略,其重要性已远超我们对它的一般学术思考。他进一步指出,现代性既是一种社会存在形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既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结构存在;既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生活,也是一种理想诉求;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既是人的生命本能的表现,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现代性问题必然成为中国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所追求的重大主题,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既要有理论创造的空间,又要为落脚于我国实际提供可能。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第一,要认识到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现代性问题时,不能把终极目标当成现实目标;第二,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必须考虑两个原则,既要继承西方现代性理论实现的优秀成果,又要考虑到西方的弊端,将个体主体与整体主体结合、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结合;第三,经济上要处理好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的关系,在国家问题上要反对官僚,在文化上重视中国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从而实现我国现代性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陈立新教授指出,与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相比较,中国开辟了一条充满前景、充满活力的现代性社会主义路径。中国的现代性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性的扩张方式不同,中国追求和谐发展,决定了中国的现代性不走西方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历史性的延误,中国社会是一种追赶型的现代性,正因如此,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毫不犹豫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文明,形成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扬弃互动关系,开辟了现代性的新路径。

三、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

与会学者探讨了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代性理论的现实建构、挑战与困境。围绕现代性理论的现实建构问题,与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释。上海社会科学院陈忠研究员对现代性的文明逻辑进行了历史反思和伦理沉思,他指出,对唯物史观和现代性的理解,最后都要回归到文明史的理解上去,一方面,以城市为重要表征的文明在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城市社会、城市文明又在不断地孕育问题与危机。为了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现代性,我们要准确把握城市与文明两者相互作用的历史与逻辑,理解并减少对现代性的文明焦虑。复旦大学汪行福教授以复杂现代性来分析现代性理论,他指出,从启蒙运动开始,整个人类文化、社会制度和自我理解都是围绕着现代性问题展开的。关于复杂现代性理论包含现代性在规范层上的复杂性,现代性在制度和事实层面的复杂性和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三方面。只有意识到现代性的复杂性,才能保持着现代性的偶然性和可错性的意识,破除固定的、封闭的、线性的思维,使现代社会健康发展。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则探讨了现代性社会中的激进空间问题,即金融、房地产和网络空间,他着重阐述了金融的激进化概念,认为正是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铸就了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金融在空间上已带有全球性,并超越了民族国家,在时间上带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并带来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南京大学周嘉昕讨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与历史的唯物主义,并指出唯物主义本身更多的是和现代性纠缠在一起的,唯物主义既存在于社会历史运动的自我展开之中,也存在于以哲学的方式把握这一运动规律时所真实遭遇到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应对之中。太原师范学院许继红认为,工业和民主是现代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两大决定性力量,这两大力量也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时的重大成果。山西大学于永成指出,自由问题是现代性中的核心话题之一,自由权利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与维护。

此外,与会学者也对现代性的挑战与困境进行了交流研讨。浙江师范大学谌林教授提出了对几种现代性批判思想的质疑,他认为以下三种情况是值得警惕与反思的:第一,如果一种现代性批判充满虚幻的怀旧主义,那么这种批判的合理性及现实性何在就很可疑;第二,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任何批判都应该持有深刻的“理解之同情”立场,否定这些基本价值是矫情和自我冲突的;第三,我们必须对现代性、后现代性这些概念的西方血统和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保持高度警醒。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探讨了数字时代核心价值的重建,她指出,当代数字技术的大发展,既为弘扬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也对其建构提出信息网络化、消费符号化、生存无根化、认识模糊化、交往虚拟化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以建构数字时代核心价值的路径。晋中学院李小红探讨了后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体的异化与消弭,她认为,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以虚假需要、异化消费及虚假意识等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消除异化,重新肯定劳动的真正价值,从而回归人的自然本性。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启蒙现代性批判”的解读,进行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他认为,启蒙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就是技术理性主义、个体中心主义和文明进步主义。现代性的确证包含着现代性批判,现代性的批判涉及现代性的拯救。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批判性地解读了齐泽克的现代犬儒主义意识形态。他指出,齐泽克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确突破了仅从“知”的层面来解读意识形态的思路,跃升到社会现实本身来解读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但其逻辑解读的最大问题是:用幻象的社会有效性取代了对它的历史过程性的研究,而恰恰在这种历史过程性中,幻象的社会有效性会不断地被解构和消解。山西大学薛勇民教授认为,英国启蒙运动创造了现代性的基本思想,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以“道德感”“仁爱”和“同情”为核心开启了英国的“仁爱时代”,他们视社会美德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并引领着英国以温和的姿态走进了现代性的新纪元。南京大学张亮教授围绕哈里斯和萨林斯在20世纪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所发生的论战展开介绍,指出这一争论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文化人类学界的加速传播,也对很多概念进行了阐明和区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山西大学邢媛教授以吉登斯的思想为基探讨了唯物史观中的现代性问题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本质诉求。她指出,反思的现代性理论深刻反映出吉登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情节,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解决现代性困境的能力的认识和厚望,并指向一种超越了资本主义和苏联道路的激进政治的道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颜岩教授在分析卡莱尔·科西克的现代性理论基础上评述现代性的危机与救赎。他认为,现代性危机体现为伪具体的世界。破除伪具体性有三种方式,即通过革命的批判性的实践来摧毁,通过消解拜物教化的表象世界的辩证思维来摧毁,以及通过真理的实现以及人类现实的建构来摧毁。上海财经大学程晓借用福柯“微观权力”概念分析了资本权力的双向运动过程。随着资本形态的演化,其微观权利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承认资本,充分发挥资本的微观权利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山西大学李勇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开始于或依赖于对“资本”与“资本主义”的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则焦距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不仅弥补了马恩在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具体历史成功结合,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唯物史观阐释典范。

此外,与会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方面还有诸多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张秀琴教授从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反思路径探讨了对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山西大学陈治国探讨了英国新左派现代社会主体理论的致思理路及其启示。山西大学李瑞艳论述了安德森的科学的唯物史观思想。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郭鹏从梅格纳德·德赛对自由市场的再反思讨论了自由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太原理工大学曹伟伟探讨了霍布斯鲍姆的民族国家思想渊源。

(三)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关于现代性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现代化问题即指近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问题。现代性离不开现代化问题,现代性无非是现代化结果所展现出来的属性。把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看作是现代性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批判的理论,特别是仅仅看作资本逻辑的批判,是一种严重误导。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中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的,马克思现代化理论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然后才是一种批判的理论。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提出,马克思以后的历史一再提醒我们,当我们遵照历史的完整形貌,尝试进入历史深处和内里,就会发现,它同时还是一种成长的、进步的文明,一种不断向上、向善攀援的“精神”和“心灵”。唯物史观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内蕴着内在的合法性理据和正当性的在场性逻辑。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从现代实践观念的起源说起,进而探讨了现代性困境,他把现代性观念理解为一种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东西,现代性的观念和现代理性生活方式的起源具有某种偶然性,二者的耦合也具有某种偶然性,但其耦合产生以后就具有了一种现实意义。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指出,现代性作为一个总体性的转变是多维度的,有不确定性,有偶然性,但是也有必然性。现代性是一个价值范畴,现代化是一个事实范畴。现代性指向的是目标程序、内在原则和行为模式等这样的问题。现代化侧重于指向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等实际性问题。

闭幕式上,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从三方面对本次会议的理论意义作了分析。他认为,首先,现代性问题是当今中国最现实、最迫切、最具体的问题,以此为主题的哲学研究,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它面对现实的创造力;其次,此次以“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为主题的马克思哲学论坛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新的契机,使这三个不同的哲学领域有了共同的思考点和问题意识,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三者对话的一个核心地位;第三,本次论坛基本实现了主题旨向,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焦点,是明确的也是具体的,观念是丰富的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现实的实践意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强化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创造力、内聚力和生命力。最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为本届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指出,会议的目的是提出问题不是解决问题,通过学术研究把其引向深入,现代性话题的回归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哲学的进步。在分析东西方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孙麾编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将以何种现代性书写历史篇章?中国能否成为世界性的决定力量?承认中国道路的可行性是否构成了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中国人走自己的道路是不是西方之外的另一个示范?如何重新发现中国、发现民族分析的现代性中国?中国道路有没有和能不能有其历史独创性,并在既定的资本的总体框架和统摄体系中打开缺口?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的普遍交往中、在多元化社会中、在克服了民族的狭隘性和地域的片面性的基础上,我们要开辟另一种现代化道路,在超越决定论和依附性的前提下,确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自主性及其主体性的行为方式,并更加积极地寻找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入性对中国现代性概念的升级和体系建构提供了思想瑰宝和价值坐标。这次会议基本实现了本次论坛的目的指向和学术意义,是一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盛宴、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论坛。

责任编辑 苏玉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