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对象性去重识美学问题

2015-05-30 10:48张都爱
理论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对象性手稿感性

张都爱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启了以人的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处于基础性的第一位的关键词是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劳动”“生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美学问题则内蕴其中。马克思对美学问题的解答包括:人的审美感觉在“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历史中生成,美的规律是“人”的“真正的生产”规律,审美活动渗透于直观产品对象的直观中,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孕育了自然美的生成。《手稿》的美学价值有如下的新课题需要研究:重新认识《手稿》给出的生产劳动以“美的规律”为原则的美学问题、生产劳动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问题及生产劳动的感性的人的总体性生命表现的性质。

〔关键词〕 对象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6-0031-0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言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笔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探索了人的现实的社会存在尤其是以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论课题,《手稿》中的美学问题就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笔者从《手稿》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思想入手,希求回到《手稿》原初的对象性理论语境中,重识马克思把美学问题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重大意义,以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的开启:感性、对象性的劳动观与人的对象化存在

《手稿》的核心内容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以及以异化的扬弃为目的的共产主义学说三个核心主题构成的。基于这三个主题,马克思通过对以异化劳动为特征的私有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旧哲学的哲学批判,开启了以人的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处于基础性的第一位的关键词是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劳动”“生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满足于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劳动,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把握为有意识的自为的生命活动,人的有意识的自为的生命活动首先展开为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把人首要地理解为一个富有社会性的物质生产者,而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就是人现实生存的感性世界。从而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就成为人类最原初最本源的生存活动,成为精神和物质相统一、主体和对象相统一、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现实活动。正是这一现实活动,不仅改造了客体的自然界,创造了人的现实的对象世界,而且改造了主体的人的自身世界,创造了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就成为劳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劳动中,人不仅是感性的活动的存在,而且是对象性的关系的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使自在之物变成了为我之物,同时也使精神、意识、人性也消除了自身抽象空疏的主观性,而转化为客观的感性的对象性存在。基于此,人及其人的主客观世界、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历史获得了现实性的生成和发展。对象性、对象性关系所构成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对象性存在成为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初内容,成为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前提。

马克思认为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处于一种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与感性关系之中,必定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1 〕106。感性、现实性、社会性、对象性等词语是《手稿》中的关键词,它们几乎具有同一意义,马克思用这些词来强调:只要丧失感性、现实性和对象性,任何存在物便只是纯抽象或纯无,即“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1 〕107。而人的对象世界是人自身的对象化,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展开,是实现了人自身的目的、个性、创造的对象世界,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就根植于他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中。因此马克思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1 〕105作为人类生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力量正是在感性的对象化的生产劳动中得以展开和获得发展的。正如马尔库塞所说,马克思哲学基础的中心正是基于“感性”这一特质:“正是感性(作为对象化)这一概念,导致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革命理论的决定性的转折,因为他把实践的和社会的存在这一根本的特征引入关于人的本质的存在定义之中。作为对象,人的感性实质上是实践的对象化,并且正因为他是实践的,所以他实质上又是社会的对象化。” 〔2 〕113

基于对象性、感性、社会性,一种崭新的关系确立了:人和对象互相处于基础性的存在关系中,人自身的主体世界和其对象世界的历史性生成互为根据。正是这种对象性关系的生产劳动本身,从其根源上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生成和相互统一,真正沟通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个体和社会、自然与人性、规律与目的、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围绕对象性存在、对象化活动、感性的对象关系,马克思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异化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本质、共产主义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开始批判、清理以费尔巴哈、黑格尔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传统的旧哲学,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

异化问题是《手稿》中的主要论题。在以异化劳动为特征的私有制中,被异化了的不是劳动的一般性质,而是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生产对象、产品之关系的异化。异化劳动呈现着人的存在的非人性质。因为异化劳动拆解了对象性活动和关系中的所有统一性,因而马克思设想了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制的共产主义,并立足于共产主义重新实现所有的基于对象性的统一性:感性和理性、目的和规律、自然和社会、个人和集体、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生产和享受、必然和自由等等。并且这些统一性存在中,人则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用全面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他的全面的本质。

二、美学问题内蕴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之中

立足于感性、现实性、社会性、对象性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美学问题的解答是全新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的审美感觉在“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历史中生成。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问题是《手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即是一种真实的感觉关系,感觉关系是对象性活动和对象性关系的根本特征,就人的本质的全面性而言,感觉关系就是其全面性的基本内容之一。对马克思而言,感觉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导致人的感觉的异化,马克思在人性的感觉和被异化的非人性的感觉之间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正是要揭示出异化劳动中人自身异化的境遇。马克思认为人的感官及其感觉的特性是超越其动物性的肉体需要而具有社会性、丰富性、享受性和全面性,而人的审美感觉和感受与其相对应的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是超越了粗陋的片面的生理需要的审美关系。而私有制却使“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1 〕85,使人的感觉沦为、退化为动物的囿于粗陋的生理需要的感觉,忧心忡忡的穷人对于眼前的美丽风景是不会产生美感的;矿物的美对于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的矿物商人而言是不存在的,感觉的异化必然导致审美对象和美感的丧失。如果感觉以及感觉对象皆双重异化,那么审美感觉以及审美对象也便被双重剥夺了。只有通过对私有制的扬弃,克服被异化了的非人的感觉,才能使人的一切感觉特性获得彻底解放,使其成为全面的超越其动物性需要的人的感觉。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感觉的异化分析,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的审美感官、审美感觉在异化的生存境遇中的沦落和丧失问题。一旦人陷入单纯的动物性需要的存在境遇,其审美活动和审美世界便是不可能存在的。这说明,马克思肯认了人的审美感觉是“人性”的感觉及其需要。

基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要求,马克思回答了“人”的感觉的历史性生成:“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属于人自身,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须的。” 〔1 〕88正是在人的本质展开的对象化的活动中,人的感觉以及包含的审美感觉获得了发展。当动物性的耳朵发展出富有音乐感的耳朵、动物性的眼睛发展出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人的社会性的、享受的、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的生成,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的审美感觉及其能力的生成,马克思认为人的耳朵与野性的非人的耳朵不同、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不同,是基于“人”的感觉活动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对象性的内涵。当感觉成为真正独立的“人”的审美感觉,美感必定成为“人”的真正的享受。当审美感觉成为人的一种独特的本质力量展开之时,对象便会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存在,人便会作为审美的人而存在,它们之间相互给予、相互肯定而处于共存关系中。在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的产生根源置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

第二,美的规律是“人”的“真正的生产”规律。人的生产活动是人按照“尺度”“美的规律”展开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全面辨析了人的生产活动和动物的生存活动之不同,其根本标志在于: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受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种属的尺度和需要而活动;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完全地超越于其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 〕58。马克思肯认,人是一个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人。“内在的尺度”标识着人的主体尺度,即体现着人的个性和才能、意愿和需要、价值和目的;“种的尺度”标识着自然对象的属性、特性及其规律。“尺度”和“美的规律”既标识了人对自然对象的属性、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又标识了人的主体力量的能动的创造,人的生产活动因而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自由活动。从而,这种基于人的主客体相统一的对象性活动所形成的“尺度”和“美的规律”就是一种自由度,所形成的尺度感、美的规律感就是一种自由感,而“尺度”和“规律”本身就是“自由”,尤其是在精湛的生产技艺、工艺中,自由度、自由感会得到高超的体现,高超的生产技艺、工艺所创造的对象就是美的对象。马克思赋予劳动以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和生活的乐趣之特质,“劳动是人的自由创造”正是“劳动创造了美”的真正含义,以此把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人的异化劳动相区别。

只有人能够把“尺度”、“规律”自觉地运用于生产对象领域,赋予对象以美的因素,给予对象以美的价值。因而,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是人的生产活动的根本特征和标识,生产活动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因而美的生产和美的创造便内在于人的存在之中,成为人的本质和人的现实的一个内在的维度。正如研究者指出,马克思“在与‘动物式生产相区别的‘人的生产特质辨析中,前者揭示了以雇佣生产为原型的斯密的人-生产观念的动物学性质,而后者则在‘任何、‘处处等全称副词提升下,成为摆脱了谋生必然限定性的无限自由创造。这种作为人的本质纯粹形态的无限自由创造的生产即‘美的规律的生产” 〔3 〕189。在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美的创造问题切入到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且认为人的生产内在地蕴含着“美的规律”创造的自由特质。

第三,审美活动渗透于直观产品对象的直观中。如上所述,以“美的规律”为原则,基于人的主体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的生产,所创造的人的现实世界即是人自身的对象化存在,集中地实现着、凝聚着人的自由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赋予自己一种直观意识,即人在他所创造的客体对象中能够直观、观照他的主体世界,从中全面确证、肯定、享受自我生命的本质力量。由于劳动是人的生活的对象化,人必然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中复现自身:“我在我的生产中使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对象化,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对象性的、直观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我个人的生命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我们的产品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 〔1 〕184由于生产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质,人的本质力量正是在具体的劳动对象中得到聚集,劳动对象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展示且对象化了的对象,进而人在对对象的直观意识中,获得合规律性的自由创造感和合目的性的价值满足感,从中具体而微地经验到人对自身的确证感、肯定感、享受感。黑格尔也说, “凡是人在物质生活方面所需要的东西,……没有哪一件对人只是一种死板的手段,而是每一件都使人感觉到其中有他的全部的聪明才智,有他自己” 〔4 〕118,劳作者从其产品中直观到“他自己的筋力,他的双手的灵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勇敢的结果” 〔4 〕332。马克思又一次厘定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不仅可以自由地改造、创造对象世界,而且可以自由地直观自身的这一活动,而且是感性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和直观自己,因为人的自我确证感、肯定感、享受感在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中直接给予。此处,复现、直观、确证是同一意义。重要的是,人的主体力量实现后的愉悦感在直观中会升华为纯粹的精神体验,人的直观意识及其展开的直观活动必然孕育着、包含着人的审美直观;自我确证感、肯定感、享受感、占有感中必然孕育着、包含着自由的美感,这也就意味着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身具有艺术活动的性质。诚如朱光潜所说:“劳动创造正是一种艺术创造。……认识到对象是自己的‘作品,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感到喜悦和快慰。……劳动创造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肯定,美感是认识到这一事实所感到的喜悦。” 〔5 〕291当人以其全部的直观能力在其劳动对象中肯定自己、直观自身、确认自我之时,人便同其创造的劳动对象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精神交往,其中必然蕴含着审美的交往,直观中也就内在地渗透美感,直观活动也就包含着审美活动。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孕育了自然美的生成。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精神活动讲,自然对象“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1 〕56;从生产活动讲,自然对象是人的生产和人的生活的物质对象,这种人化的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中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才是他可以安居的家。” 〔4 〕326这种被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改造过的、凝聚着人的目的和需要的、体现着人的自由创造的自然界以及自然对象,正是马克思反复论及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确证。这也就意味着,自然对象、自然界由劳动资料和生产对象进入人的艺术活动领域而成为艺术对象、审美对象,是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成为能够自由地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的人相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人依靠自身的物质实践力量具有了独立于自然力和掌握了自然力的主体力量,才有可能同自然界产生自由性的生产关系,同时也才有可能产生超越生产关系的审美关系,自然对象以及自然界才有可能成为人所创造的美的对象和美的现实。伊格尔顿说:“马克思的工作是彻头彻尾‘美学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抱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了纯粹的使用对象,人们不再认为它是一种‘自有的力量。……自然、劳动力、苦难、富于生产性的身体及其需求,就构成了马克思眼中人类历史的永久的基础。” 〔6 〕227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美决不是现成自在的,自然美的生成基础和根源最终扎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化和自然化双向互动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

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对象化存在得以展开和实现的生产活动为红线进行分析,认为美学问题不再是认识论问题,也不再是心理学问题,也不再是艺术问题,而是人的总体性生命表现和需要的问题,是人的现实存在问题,美学问题根植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美和审美是一切异化的对立物。这一新视界不同于康德把美学置于审美判断力分析之上,在马克思看来,审美判断力得以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更为重要,审美判断力在异化中沦丧和重建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一新视界不同于黑格尔把美学置于艺术的特质和规律之上,在马克思看来,人最本源最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中“美的规律”的生产更为重要;这一新视界也不同于尼采把美学问题置于以人的感性生命力为核心的权力意志之上,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以及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之克服和扬弃、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在《手稿》中,美学问题第一次内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和现实生活,第一次与人的异化的现实和异化的人性相联系,也是第一次指向对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批判,第一次触及美感与自然美发生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在《手稿》中,对象性、感性、现实性、社会性是美学问题获得全新解答的理论基点。

三、美学意义的重新审视

马克思把美学问题置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这一新哲学根基上,在对象性、社会性与现实性之人的总体生命活动中,重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美感和自然美的生成问题。虽然上述美学观点零散地镶嵌于《手稿》中,但是这些美学观点是从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生产劳动本身内在地生发的,并且内在地构成了劳动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的最基础的规定,从而有力地批判了私有制所导致的种种异化问题。美学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内在地连接着、贯通着,《手稿》的美学思想为马克思美学走向人类现实生存活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美学史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和主题,使美学问题明确地切入人类的劳动、人类的生活以及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斗争和解放之历史进程中。以《手稿》为起点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超越了他之前的美学传统,具有美学革命的性质。

《手稿》的美学观点,在苏联、一些西方国家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中,得到了规模性的阐释,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与《手稿》的理论阐释紧密联系起来。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手稿热”中,研究者们第一次规模性地展开了对《手稿》的美学讨论。以蔡仪为代表的学者阐发了“美的规律”思想,申辩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客观论的唯物主义立场;以朱光潜、刘纲纪为代表的学者阐发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试图把美的本质的解答置于生产劳动之自由自觉性质上;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学者发展了“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思想,提出美的本质基于人的主体性实践力量的观点。经过种种解读和争论,最终使得《手稿》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自由观中、从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中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根基上。“《手稿》讨论的直接结果,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美学的诞生。……由于‘实践观点美学的兴起,美学研究的重心由作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美,转到了作为将主体与客体联结成一体的‘实践;由人对客体的美的‘认识和‘把握,转到人对客体与主体的创造,转到了人的审美经验。美学因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7 〕106实践论美学及其派别就此得以发展,这是《手稿》进入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视域后取得的最大理论成果。

就以往对《手稿》的美学阐释可以进行一些反思:(1)由于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在苏联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视域中,《手稿》的美学思想阐释被过度地政治化和教条化。这一阐释方式已经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的学术检讨中得到清理,被“回到马克思”思想本身、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文本意识的要求所匡正。(2)在西方古典哲学的本质和现象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手稿》的美学思想被局限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主观、客观、主客观统一的争论上,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及其语境使《手稿》的美学思想认识论化和思辨化,而忽略了其对象性原则及其精神。这一阐释方式在分析哲学、现象学对形而上学模式的清理中已经终结。从而,《手稿》的美学意蕴会在马克思对康德、黑格尔、席勒、费尔巴哈等德国思想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继承中、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基于人的现实的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解放而获得新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手稿》的美学价值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有如下的新课题需要研究:

一是从当代生产劳动的审美化特征中,重新认识《手稿》给出的生产劳动以“美的规律”为原则的美学问题。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要直接渗透在生产劳动的各方面,产品的美的价值创造成为衡量人们内在创造力的标志,美的设计意识和美的功能价值成为生产劳动的自觉要求。“马克思把‘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对象世界说成是自由的人的实践的一个特征。这不是随便说说的,也不是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 〔2 〕159基于《手稿》“美的规律”、“美的尺度”的观点,可以发展出生产美学思想。在美的规律的要求和美化的意识之下,使物质性的生产内在地富有美的目的和美的价值,美的规律、美的尺度就应内化为生产活动的基本性质,从而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的生产理想。这样,美的实现就存在于每个人每天所从事的最基本的生产劳动中,这是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内在原则。

二是从生产活动蕴含的人类学根源性上,重新认识《手稿》给出的生产劳动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问题。在此,最重要的关节点就是重新认识具体的生产劳动中的“手艺”系统,因为正是一整套娴熟而高超的“手艺”集中强化地培育了人类最初的美和美感,“手艺”蕴含的自由创造性使其通向真正的艺术,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根基之处都是一个“手艺人”。“人类并不是首先认识世界,然后才有目的地去创造它的。相反,人是首先在劳作中开辟出属人的世界的。在这个开辟出的世界中,有一个重要的领域——‘手艺。” 〔8 〕54具体的生产劳动是如何产生“艺”的,具体的“艺”是如何产生美和美感的,深入生产劳动中的“手艺”“工艺”“技艺”所蕴含的美和美感,揭示“手艺”的“艺境”,可以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手艺”美学人类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以工业生产方式和电子生产方式为主要生产模式取代传统的“手艺”生产模式,“手艺”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被提升和纳入一个关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问题之上,因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手艺”美学人类学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从美学的感性学意义上,重新认识《手稿》给出的生产劳动的感性的人的总体性生命表现的性质。“作为现代思想家,马克思的人的规定(亦即人的区分)和美的规定都为感性所规定。” 〔9 〕 正如上文论及,马克思用“感性”强调人的对象化活动和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强调人的基于有血有肉的现实需要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意义,从而“马克思也就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指向,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人的终极目标。” 〔10 〕 基于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实践论转向,美学问题与人的感性生活实践相关联,美学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生活的美学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可以说,美的实现就存在于每个人每天所铺开的生活实践中,建设生活、创造生活不是一句空话,怎样生活、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全在于每个人自己的践行,能否建设一种美化的、美好的、美的生活全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中,美的现实就是美的生活的实现。在高度发达的文明中,美和美感是每个人的生活意识和生活世界内在地赋予的基本要素和根本价值。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马克思“将实践、生活世界视为奠基性的、根本性的,将哲学及其一切理论活动都看作是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 〔11 〕,而“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要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美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 〔10 〕。

“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活动时享受到了个人的生命表现,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 〔1 〕184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把人类的经济、生活、文化、历史和社会,尤其是人的存在及其本质,落实到了以人的生产劳动为核心的总体性的生命活动之认识上。“对象性”本身就是其“活动”“关系”“统一”“双方的互动生成”的性质,“对象性”与“社会性”“现实性”“感性”同义,“对象性”本身就蕴含了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目的与规律、自由与必然,人的能动与受动、个体性与社会性、理性和感性等方面的统一体建构。从而,一切异化皆因对象性的丧失、皆因这统一体的断裂而产生。因而,美学问题立足于“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之上。马克思超越他之前的德国美学传统,使美学走向人类的现实活动和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指向克服和扬弃异化的共产主义的人的历史解放,从而推动了美学的革命。正是基于对象性、现实性以及感性,马克思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和美学新视界。《手稿》中的美学问题都是马克思在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这一精神之下获得重识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走向人类现实存在的美学,就美学史而言,基于马克思美学思想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派别,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都对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起着重大的影响。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不是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更不是现成的,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与时代的美学问题相结合去发展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立足于我们当代社会生活实践与当代人的审美经验,开拓与马克思美学思想重新对话的可能性,赋予马克思美学思想以当代价值,建构真正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德〕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C〕//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7〕阎国忠.走出古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8〕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彭富春.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1(4).

〔10〕刘悦笛.“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从现象学解读马克思美学的经典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5(5).

〔11〕王南湜 .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J〕.学术研究,2001(10).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对象性手稿感性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丢失的手稿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手稿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