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发展的目标之维探析

2015-05-30 13:25苏宇
关键词:伦理维度大学

[收稿日期]2015-07-02

[作者简介]苏宇(1965—),男,河南沈丘人,周口师范学院副校长、副教授。

[摘要]知识维度和经济维度是地方高校发展常规意义上的目标维度,而伦理维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地方高校的发展所忽视。不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追求,都需要伦理的边界作为底线。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只有兼顾知识目标、经济目标和伦理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目标;知识维度;经济维度;伦理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5)04011803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把高等学校分为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两种。教育部直属高校占我国高校总数的5%以下,而95%以上的高校都是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存在着人才短缺、资金匮乏、转型发展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当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众多的机遇和挑战,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和对挑战的应对则取决于其整体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之维:大学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的精神存在

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无论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国外的大学,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其共有的。无论是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还是现代把大学的功能定位在传播知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知识的传播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知识维度始终是大学价值追求和价值体现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大学因知识而存在,为知识而存在,并且在知识中存在。无论是追溯大学的产生缘由还是梳理大学发展的漫长历程,知识都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内容。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地方”,“教育是一个崇高的字眼;教育就是为获得知识做准备。”[1]在纽曼看来,对于大学而言,追求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如《礼记》中关于大学的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而《汉书》指明了大学的使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在我国古代,大学往往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知識的机构。这说明在对大学特质的认识上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大学为知识而存在,大学的本质就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就世界范围来讲,无论是中世纪的英国大学,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大学,还是汉代出现在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虽然具体的发展定位各有差异,但是对知识的传承和追求始终是大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维度。

但是,对于大学究竟应该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却存在不同的理解。英国教育家纽曼强调,大学应该传递普遍性的知识,倡导通识教育;而教育功利主义者认为大学所传授的应该是实用的专业知识或者是技术知识,这就是长期存在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争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追求专业技能和全面发展的统一。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教育既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二者并不矛盾。教育要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但是,教育也不能完全排除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注重其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够立足社会,成为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人,而不能培养那些仅仅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空谈者。地方高校所承担的区域性教育使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认识自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地方高校发展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重新调整自身定位,立足高校实际,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传授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的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经济之维:市场成为决定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972年,一位叫理查德·克拉切伯格的市场学教授断言:“不管以什么名义、由谁实施或者发生在机构的哪个部分,总之大学正在进入市场。”[3]如果当初这位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震惊的话,那么,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事实。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与市场经济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从上学收费到自主择业无不体现着市场经济的特点;从高校的角度来讲,教育经费的争取、优质生源的争夺、校友捐赠的游说,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要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所必须争取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所面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从政策角度看,公办高校财政拨款方式从2015年起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将主要依据在校生人数确定对公办高校的拨款数额,取消了多年来按计划编制支付教职工工资的方式,如果没有生源,高校就失去了生存的经济来源。经济收入对地方大学发展空间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从而也促使地方高校更加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经济的维度是社会发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市场的力量、经济的维度成为决定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每一所大学,不仅仅是地方大学,甚至重点大学也不得不将资金筹集和利润创收作为办学的首要前提。学校的日常运作需要资金支撑,学校的发展需要资金保障,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学生的奖、助学金需要资金来源。因此,经济维度是一个现实的维度,是一个生存的维度,是一个外在于教育本身而教育又不得不迎合的维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状况决定着其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立法角度确立了高校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资金来源原则。但是,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地方高校,其政府投入有限。即使都是地方政府,由于不同地域之间政府财力的差异,对不同地域高校的投入差别也比较大,高等教育的公平难以保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校一方面通过大规模扩招来弥补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发展又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对此,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在拓展资金来源方面,要把握好三点原则。首先,既然高等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那么政府就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国家要担负起调节地方高校之间资金差异的责任,促进不同地域高校之间教育投入的公平。其次,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偿还能力,适当控制借贷规模,防范金融风险。最后,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和与企业合作办学等形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三、伦理之维:基于对教育和发展本身属性的理解

在肯定经济维度对地方高校有巨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当经济因素或者利益因素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时,学术的独立、自由以及对于学术的追求就有可能成为被交换的东西。经济的影响对大学而言,既可以成为促进其繁荣的天使,也有可能成为导致其腐败和颓废的魔鬼。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可以与对金钱过分追求相抗衡和制约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伦理的力量,也就是大学发展目标的伦理维度。知识维度和经济维度是地方高校常规意义上的发展目标,历来为高校所重视,而伦理维度却往往被忽视。这种忽视将对一所高校未来的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大学发展的伦理之维的思考,来自于对大学发展本身的理解。发展伦理学的先驱德尼·古莱指出:“许多人把发展变化的进程等同于它的目标,这样就把一个工具性目的错认为成就性目的。虽然在某些方面,发展本身是发展的目的,但在更深层方面,发展从属于美好生活。”[4]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而言,仅有知识和经济的维度是不够的,伦理的力量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是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是载体,经济是支撑,而大学发展的最终目标则需要向道德领域求索。

基于地方高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责任、以人为本和自由是地方高校众多伦理目标中最为紧迫和重要的。首先是责任,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学最基本的责任,是大学存在的根据。其次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首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受教育的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人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内在品质。这就要求打破对专业性的过分追求和对实用化取向的过分强调,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追求,并以此来思考具体的培养方式。第三是自由,自由是大学必不可少的特质,只有自由的存在,大学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使命。这里我们所探讨的自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为大学实现自身功能而提供的自由空间。学术创新如果失去自由空间,大学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抗战时期,时任西南联大教授贺麟曾言:“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的、自由的,……假如一种学术,只是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种学术就不是真正的学术。”[5]自由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既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更是一种理想生成的条件。根据教育部部署,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大多数已经制定出自己的章程,其中对学术委员会在大学学术研究中地位的确立,就是对知识和创新的尊重,对自由精神的弘扬。

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是知识维度、经济维度和伦理维度的统一。知识维度是衡量一所大学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维度;经济维度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支撑;而伦理维度则使一所大学更负责任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边界并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繁荣和进步的方向发展。三个目标同时拥有,就能使一所大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快步前行,在人类走向文明、富裕、和谐、幸福的进程中始终有所担当,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顾建新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781页。

[3][美]大卫·科伯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4][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5]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An Analysis on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Goal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 Yu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China)

Abstract: The intellectual dimension and economic dimension are conven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the ethical dimension, to some extent, is ignored b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hics should be the bottom line for both cre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clude the intellectual goal, economic goal and ethical goal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goals; intellectual dimension; economic dimension; ethical dimension

(責任编辑刘永俊)

猜你喜欢
伦理维度大学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