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跳蚤舞”艺术发展研究

2015-06-05 14:54孙靓
关键词:济公跳蚤火神

孙靓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舟山“跳蚤舞”艺术发展研究

孙靓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跳蚤舞”是舟山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福建渔民从福建传至舟山沈家门渔港,因舞姿形似跳蚤而得名。在两百多年的传承中,逐渐形成海洋性、民俗性、宗教性的艺术特征。“跳蚤舞”的兴衰演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审美蕴涵,如何整理、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跳蚤舞;源流发展;艺术特征;传承

“跳蚤舞”是舟山独有、全国仅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跳蚤舞”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福建渔民从福建传至舟山沈家门渔港,经过舟山民间艺术家们的加工和改进,最终成为舟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1]目前,“跳蚤舞”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扬“跳蚤舞”艺术,从其兴衰演变中探究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艺术特色,传承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跳蚤舞”的艺术源流

根据《定海县志》记载,“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前后,因舞姿形似跳蚤而得名。乾隆年间,沈家门是福建渔民在舟山渔场的主要集散地。福建渔民在舟山各个港口休整、补给物资,闲暇之余便在船头跳这种舞,甚至跳到高潮部分还会出现“斗舞”环节。由于“跳蚤舞”的空间需求不大,便于在船上表演,因此迅速在舟山渔民当中流传开来。最初,只是一种在船头表演的情绪舞蹈,无人物形象,无故事情节,纯粹的逗趣打乐,在男女双人舞中,女角由男性反串,男舞为主女舞为副,是“跳蚤舞”在始发阶段的艺术形态。

民国11年(1922)年,曾是定海白泉白龙会“跳蚤舞”表演者的章孝善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济公斗火神》中的“济公阻火神”的情节融入“跳蚤舞”中,对“跳蚤舞”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改革。舞蹈动作语汇的设计和选用更具针对性,表达更加明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变,从而把“跳蚤舞”改变成一种带有喜剧色彩的、有特定人物形象和一定故事情节的戏剧舞蹈,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新。1953年,定海白泉民间艺人高生祥、高如兴父子及何志福把“跳蚤舞”改编成群舞形式,以表现渔民喜庆丰收为舞蹈内容,并引入舟山锣鼓的曲调做为伴奏,将“跳蚤舞”搬上舞台,使其成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1955年初,何志福提出“男女合演”的想法,在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时,史无前例的男女合舞“济公阻火神”让舟山“跳蚤舞”在演出时技压群芳,荣获一等奖。

1982年,当年逾花甲的何志福在舟山电视台摄制的海岛风情节目中再次跳起久违的“跳蚤舞”时仍激动不已,这是“跳蚤舞”最早的影像记录。1985年,“跳蚤舞”被拍摄成录像编入《全国民族舞蹈集成》。20世纪90年代,“跳蚤舞”作为舟山各种民俗活动中的主要节目重新焕发光彩。2005年,“跳蚤舞”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志福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蚤舞)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二、“跳蚤舞”的艺术特征

最初的“跳蚤舞”没有情节和人物,民间传说此舞与灶王爷相关。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用糖糕祭灶,先有丐人扮鬼戏跳舞,谓之跳灶神,因此旧时称为“跳灶舞”。“济公阻火神”的故事植入“跳蚤舞”后,无论伴奏音乐还是舞蹈动作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舞蹈动作更具有目的性。“跳蚤舞”从单一乏味的情绪舞蹈中脱离出来,舞蹈形式更加完整。在表演方面删减了男女逗趣的部分,融入民俗祭祀祈福元素,增添了文化内蕴,逐渐形成海洋性、民俗性、宗教性的艺术特征。

(一)舞蹈特征

1.表现形式

传统的“跳蚤舞”必须按照长短两个鼓点节奏和8个基本套路进行。舞蹈中饰演济公的男角多以轻盈、诙谐、灵活、逗趣的舞蹈动作取胜。以退为进,一纵一跳,舞步粗狂,大多是作马步蹬跳,具有较强的技巧和力度。整套动作共分原地月板、斜角月板、拱头敲板、跳脚月板、折腰月板、跳脚双手拜、敲木鱼、甩须珠8小套,每小套动作都要在舞台的四角兜转一圈,俗称“斗四角”。表演时,济公阻挡火神行进,身体屈膝半蹲仰视火神,脸上作出戏笑的表情,舞蹈动作多以阻拦和戏耍为主,手上快速转动木棍的同时,配合耸肩、济公甩珠的动作,以此展现济公的幽默风趣。饰演火神的女角则多以挑逗、躲闪姿态,配以突进动作。火神俯视济公,主要以扭腰扭臂的动作为主,同时作出媚笑的表情和躲闪的动作。火神的动作相对简单、自由,但要不停地扭着身段转动手中的花伞和手绢。表演时济公和火神除了在动作体态上形成对角之外,眼神要笑着对视。火神是媚笑,济公是戏笑。在表演艺术手法上主张虚实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运用拟人化的道具手法刻划各种舞蹈形象。

2.风格特点

“跳蚤舞”因其早期的舞姿酷似跳蚤而得名,两百多年来始终保持这一传统的风格特点。“跳蚤舞”的节奏活泼跳跃,舞蹈动作是民间艺人从日常生活中采集加工、美化而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由于舟山地处海岛,当地的人们早年主要以捕鱼为生,长期在颠簸的渔船上劳作,为了能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就要下蹲降低重心,因而形成了“跳蚤舞”男角的主体舞步:矮步(马步)。而“大八字蹦跳式”则是模仿渔船在风浪中奋勇前行的跳蹦式姿态。由于在航行中船势受风帆的摇摆呈倾斜状,因此在男女对舞时,身体体态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并作大幅度的左右跳动。舞蹈中往上耸肩后即往前翻,恰似海浪的翻滚,“跳转”时又像大海中的旋风。这些基本动作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源于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基本动作,节奏铿锵有力,粗犷豪迈,灵巧多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美感特征。在长期的传承中,“跳蚤舞”形成了高矮对角、进退为主的舞蹈基本形态,是舟山渔民在长期的涉海活动中身体形态的提炼和展示,体现出典型的海洋性环境特点。

3.动态特征

(1)步伐特征

进退跳跃步是“跳蚤舞”中最主要的步伐。这一步伐特点的形成与“跳蚤舞”表演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息息相关。在近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为了准确地表现出“济公阻火神”的主要情节——“阻”,舞蹈步伐在原有蹲、走、跳的基础上确定以男女舞者的一进一退,错位跳跃的步法为主体,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做跳跃步伐的时候,以脚腕为发力点,脚掌着地,脚后跟抬起,增加了步伐的弹性和灵活度。由此产生的重心向下,双膝弯屈,极似“跳蚤”的轻盈蹦跳。

(2)动律特征

“跳蚤舞”的动律特征主要集中在济公的“耸抖”上。“耸抖”是“跳蚤舞”男角特有的动律特征。男性舞者扮演的“济公”通过颈部的前后伸缩、肩部的上下耸动,结合腰部的微颤体现出人物诙谐幽默的个性。按照“耸抖”的节奏来划分,分为均分节奏和三拍一顿的不等分节奏两种。按照运动路线来划分,分为前后、上下和左右三种。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舞者还需掌握甩佛珠的技巧。甩珠分为原地和行进两种,在甩珠过程中身体必须保持基本动律是此舞的一大特色。

(二)鼓的特征

“跳蚤舞”主要的伴奏乐器是鼓、锣和钹,外加一些拉弦和吹管乐器,如二胡、唢呐等等。音乐大多以浑厚有力、变化多端的鼓点为主,旋律为辅。旋律常用于引子、间奏等部分,起着提示的作用。在表演过程中,唢呐等旋律伴奏可以停顿、可以休息,但是鼓点要一直延续,贯穿整个表演流程,见图1。鼓作为“跳蚤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中起着指挥的作用,基本鼓点分为两种。

图1 “跳蚤舞”表演流程图

在基本套路的表演过程中,鼓点具有即兴特征,配合舞者的现场发挥交替使用基本鼓点一和基本鼓点二。

三、“跳蚤舞”的内涵意蕴

民间舞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产生,和民俗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很多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的民俗活动进行中得以创造和传承的,而很多民俗活动是以民间舞蹈为载体得以保存发展的。[2]民俗活动赋予民间舞蹈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着绚烂多姿的地域文化精神和特质。正如李北达先生所说:“一个民族的舞蹈受他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的影响,不同的风俗产生不同的民族特点。舞蹈动作就是以人体的基本动作加上民族心态和节奏而形成的,不同的呼吸、气质和节奏产生不同的舞蹈特点。如果我们不了解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特点,那么我们所表演的舞蹈就会千篇一律,所以我们说民俗对民族民间舞蹈起着决定性作用”。[3]舟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对“跳蚤舞”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当地老百姓向神灵祈求庇佑和驱灾避难的祭祀习俗为“跳蚤舞”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在取悦神和娱乐人的双重目的下,“跳蚤舞”得以继承和发扬,成为舟山人民表达情感和意愿的一种特殊载体。[2]最初的“跳蚤舞”作为敬神舞蹈在灶头前跳,就是与舟山当地“送灶敬神”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的。

跳蚤舞也是宗教信仰的艺术化诠释。舟山是天台山的入海余脉,天台宗主要分为观音、罗汉两大信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又系日本佛教天台宗僧人惠萼所创,因而舟山渔民信仰观音、罗汉。作为“罗汉转世”的济公,其影响力自然深入民心。纵观“跳蚤舞”的发展轨迹,早期无人物、无情节、无伴奏的表演形式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之后融入《济公斗火神》的故事情节,除了人物形象与“跳蚤舞”初始形态高度吻合之外,阻止火神入寺的艺术创意传递了海岛民众驱赶火神,祈求平安的美好意愿。

四、“跳蚤舞”的传承与保护

跳蚤舞是深深植根于民俗文化的舞蹈样式,与海洋风情、地域文化、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如何在现代这一新的时空背景中实现跳蚤舞的传承和保护,是每一位非遗保护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应保持“跳蚤舞”原汁原味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精髓,不能随意地加以变形变异,使其丧失文化价值和自身特色。一个非遗民族民间舞蹈如果依托于民俗仪式,就应对整个仪式加以保护,可人为地构筑传承保护空间。如设立民俗风情村、民俗博物馆、民俗大舞台等,搭建相应的传承平台和传播途径,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传承空间。此外,各地还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引导和组织一些民俗祭(节)活动,使一些原本失去生态环境的民俗活动在人为的环境中新生存活,像“跳蚤舞”这样的非遗项目在人为造就的空间里代代相传。其次,坚持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充分挖掘跳蚤舞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手段,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承方式,逐步建立跳蚤舞音像资料库、数据库等信息档案和网络服务教学平台,使普通老百姓通过更加便捷、多元化的方式了解、熟知、喜欢和学习跳蚤舞。再次,重视学校教育传承。“非遗进校园”是政府一直倡导的非遗传承保护要求,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教学传承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新的平台基础。可在学校举办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传习班”,不断培养跳蚤舞传承的年轻人才。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有关跳蚤舞的培训教材,将“跳蚤舞”纳入学校海洋特色课程,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传承体系。

舟山“跳蚤舞”以其原生态的艺术特征、表演形式、纯朴自然的思想感情,折射出的浓郁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社会文化内蕴,散发出独具海洋气息的艺术魅力。要传承和保护好这一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不能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保护上,而要从深层次剖析挖掘其文化内蕴,同时赋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新内涵,以保持“跳蚤舞”的可持续发展。

[1]刘伯恩,张世令,何健安.汉族民间舞蹈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5.

[2]翁名媛.舟山“跳蚤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J].浙江档案,2011(12):59-60.

[3]李北达.试论民俗和民间舞蹈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248-250.

On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Zhoushan’s“Flea Dance”

SUN 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hejiang Province,“Flea Dance”is a unique kind of Zhoushan’s folk dances,which bega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was transmitted by the Fujian’s fishermen from Fujian to Shenjiamen,Zhoushan.“Flea Dance”was named after how the dance was performed.In the course of two centuries of tradition,“Flea Dance”was gradually marked with oceanic,folklore,and religious art.The rise and fall of“Flea Dance”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How to organize,protect,and promote“Flea Dance”should be our concern.

Flea Dance;origins development;artistic characteristics;inheritance

J722.21

A

1008-8318(2015)04-0052-04

2015-01-26

孙靓(1982-),女,浙江舟山人,讲师。

猜你喜欢
济公跳蚤火神
火神之怒
我不是跳蚤侠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斗跳蚤
跳蚤
济公传
济公传
为什么跳蚤能跳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