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浮山老君洞保护展示利用设计研究

2015-06-24 14:08肖继宏朱向东
四川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老君遗址文物

肖继宏,朱向东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山西浮山老君洞保护展示利用设计研究

肖继宏,朱向东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老君洞是浮山县遗留下为数不多的道教建筑之一,建筑整体均为石砌,无寸木寸瓦,其特殊的形制在全国较为少见。文章对老君洞的历史遗存进行归纳和分类,分析其现状及展示条件,并提出相应更合理的展示方法,旨在更好的保护文物,宣传文物。

老君洞; 文物类型; 保护方法; 展示设计

1 遗产概况

老君洞,又名老神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县城西南5 km处张庄乡梁村西南角,是浮山县现遗留下为数不多的道教建筑之一。据《旧唐书·太宗纪》载,浮山县龙角山是唐王朝尊祖崇道并向全国传播道教的源头,是皇封皇建的道教圣地。

老君洞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为三进院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南极寿星阁、混元石梁殿,左右配以关帝祠、土地祠,观庙内建筑均为石质窑洞建筑。清代未见有修缮记载, 1960年由山西省政府拨款维修了混元石梁殿。1957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战乱的破坏,老君洞现仅存文物建筑混元石梁殿,南极寿星阁遗址,八十一显化石刻等附属文物,山门、关帝祠、土地祠现已不存。

2 展示内容及其价值

2.1 文物建筑

混元石梁殿为老君洞的主殿(图1),保存较完整,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殿高6.3 m,宽10 m,建筑面积为163.4 m2。前一间纵深为殿门通道,后一间横卧枕头窑为正殿殿堂。石梁殿的结构独特,设计合理,主要表现在其梁、栋、檩、椽、宇、节、兑、檐、脊、瓦等全部是石制构件砌成,无寸木片瓦,亦不是石材雕刻而成,这种做法很少见,能反应出古代人们对石材的加工工艺水平和使用情况,也反应了人们用石结构仿木结构的营造技巧。所以,老君洞对于研究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表1)。

2.1 附属文物

《太上老君八十一显化石刻》(图2)镶嵌在大殿内,由39块墨玉石构成,是一部诠释老子得道成仙经历的线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经文物考古学家鉴定,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大型连环画,具有重要的宗教与艺术价值。

殿内四壁《黄禄朝圣图》(图3)的壁画内容丰富,勾勒苍劲有力、着色浑厚古朴、体态端庄祥静,对研究我国道教人物绘画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图1 混元石梁殿

名称混元石梁殿明代官式做法平面总面阔9940mm总进深8930mm平面比例1.11∶1面阔与进深比例多在2∶1~3∶1之间,但出现大量因功能需要,加大进深,平面趋于方整的建筑立面斗口宽度斗科间距斗栱层75mm≈2.3寸12斗口斗栱高度殿高所占比例/%345mm6300mm5.5%斗口多采用3.0寸、2.5寸及更小数值斗科间距多在10~12斗口之间七踩、九踩斗栱的大型建筑,斗栱层占立面总高不超过15%,小型建筑更甚剖面檐出檐出尺寸736mm檐柱高2750mm所占比例1∶3.7施简单斗栱或不施斗栱的建筑檐出与檐高比多在1∶3.2~1∶4.3结论:混元石梁殿的营造技术符合明代官式建筑的做法,从侧面反映出与皇权结合的老君洞是当时社会条件下最高的石构建筑营造技术

图3 黄禄朝圣图

石梁殿前壁外侧镶嵌四块宋代碑碣,记录着宋代皇帝的御赞和哲学家邵雍的语录,不仅有确切的年代,还有大量的文字资料,给宋代道教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通重修碑(图4),记录老君洞发展演变。

图4 重修碑

2.3 遗址

南极寿星阁现仅剩部分基址,从地面遗迹仍可清晰分辨出其形制,仍可体会出当时“南望龙角,北瞻霍邑,左顾尧岗,右盼月岭”的恢弘气势。据说此处曾是老君炼丹的地方,故老君洞名称的由来。

山门、关帝祠、土地祠地上建筑现已不存,仅残存部分基址。

3 展示原则及模式

3.1 设计原则

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证保护措施的可逆性与可识别性,重视文物遗产的全面性,向世人展示该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为一般参观者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又为有关专业人员提供相关专业的研究条件。

3.2 展示模式

根据展示原则,针对遗产所包含的内容及价值,对相关的展示模式进行分析。

3.2.1 文物建筑

(1)对于砖石的环境病害,人类对其自然灾害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在可能发生的范围内做好预防和准备。如地震、雨雪、地下渗水等环境因素,我们无法避免,只能通过对遗产所在区域环境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预防措施。

(2)对于砖石建筑由于受力不均等因素产生的一系列裂缝、倾斜等现象采取相对应的加固与修复的方法。当砖石结构成为承载体时,会受到来自横向和竖向的传力,致使墙等局部发生开裂、粉碎等现象。对于产生的裂缝,首先消除产生此危害的原因使其不再扩大,稳定后对裂缝进行修补,如果裂缝较小,小于10 mm,可采取局部灌浆的办法,对于较大的裂缝可采取砌砖补修。对于产生的倾斜现象,首先检查地基是否有沉降,先对地基进行处理,之后若倾斜较小可维持现状,若倾斜较大,可采取纠偏的方法。对于局部构件的残损,通常采取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补并有所标识。

(3)对于砖石材料的病害,采取适合该建筑的灰浆黏结、化学加固等修复方法。砖石受到水份、冻融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酥裂的现象,通常采用原灰浆于原建筑。对于建筑表面的风化,一般采用化学加固的方法。

3.2.2 附属文物

(1)对于石质碑碣,由于大部分裸露在室外,受到风吹雨淋等自然侵害和石材自身病害等影响,根据构筑物的特性采取搬移到展览室或化学加固的方法。

(2)对于壁质砌体上的壁画,因其壁质构造和壁画的特性,采取“原位保护”的加固方法。壁画通常依附于建筑的墙壁上,若进行揭取对壁画损害较大,因此对于此类不可移动的文物尽最大可能采取原位保护、原位修复的方法。

3.2.3 遗址

(1)复原性保护,在复原依据充分的条件下,该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且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可采取此方法。如汉长安城、唐代大明宫、唐长安城——天坛遗址等。

(2)对遗址设置保护层,在保存较好的部位设置观察窗,使遗址真实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观察窗采用钢化玻璃,在使遗址不受自然风雨侵袭的同时,参观层与遗址层的立体分离,人们可以近距离观赏遗址。

(3)对遗址设置保护层,在保护层上进行适度模型展示,使参观者对遗址的原有形制得以感受。对遗址进行覆土或回填,在其上面模拟遗址发掘时的原状,用于展示建筑遗址格局。

(4)对原有建筑群的规模与形制有明确记载,但现已不存,对可能存在的遗址区域划定保护范围并进行意向标识,使参观者对建筑群原有形制在空间和尺度上有更加完整的体会。在地面采用不同材料对建筑的位置、宽度等标识,如绿篱、不同质地或颜色的沙土等,不但可以显示出建筑的格局而且可以形成宜人的绿化景观。

4 设计方案

根据遗产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及其各自属性,结合遗产所属环境,设计方案分以下几部分。

4.1 文物建筑

混元石梁殿:根据实地考察和石梁殿的修缮方案,现对建筑各部分主要危害进行阐述。屋面杂草丛生,定期进行人工除草;屋身砌体裂缝进行局部灌浆处理;砌体构件残损部分使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补,并把修补位置标记出来。

4.2 附属文物

八十一显化石刻图:该石刻在全国尚属罕见,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鉴于其保护状况和保护条件,相关文物技术部门建议异地保护,保护于展览馆中。

重修碑与宋代碑碣:重修碑移至室内保护,宋代碑碣原位进行化学加固处理。

壁画:采取原位保护的加固方法。

4.3 遗址

南极寿星阁:建筑形制清晰遗迹完整,因此采用玻璃罩覆盖保护,使遗址不受大自然风雨的侵害,参观层与遗址立体分开,人们行走在上面时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建筑原有形制,而且可以清楚直观的参观到遗址的真实面貌(图5)。

图5 南极寿星阁遗址效果

关帝祠、土地祠:

方案一,鉴于八十一显化石刻等附属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老君洞相关展览类设施的缺乏,根据文献记载和参考老君洞有关出版书籍及当地老人的描述进行复原设计,拟复原后的建筑兼具保护、展览和宣传的多功能的展厅。且复原部分具有可逆性,并与原遗址有适当区分(图6)。

图6 方案一

方案二,由于各方面记载不够详尽,使得复原依据不充分,并且遵循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对关帝祠和土地祠进行意向展示,在对建筑基址的位置、宽度等进行勘探定位后,在上层采用轻质新型材料意向性展示建筑的台基等,给参观者呈现出完整的院落格局,必要时可以拆除还原历史原貌(图7)。

图7 方案二

因此,老君洞相关的必要展示用房在考察周边地形及房屋的实际情况后,选在现老君洞西侧围墙外的长方形空地上,其建筑形制与样式与老君洞风貌相协调。

山门:由于遭到战乱的破坏,现山门位置被村内道路和田地覆盖,对可能存在遗址的区域进行清理并采取地面标识的方法,显示出遗址的整体格局,设立遗址标志说明牌。

4.4 展示线路

为使参观者对老君洞空间格局有清晰感知,游览线路尽可能将各文物遗存按原有空间序列呈现,南极寿星阁遗址和混元石梁殿作为重要展示点,即形成了:山门遗址——入口——南极寿星阁遗址——关帝庙、土地祠遗址——混元石梁殿——展览陈列室——出口的展示路线。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君洞各类历史遗存的展示问题。首先依照文物展示的基本原则,按展示内容的不同,分析不同类型内容的各类展示模式,进而探讨出适合老君洞各类文物的具体展示方法,使老君洞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1] 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研究[D].东南大学,2001.

[2] 张锦秋,杜韵,王涛.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J].中国文化遗产,2009(4).

[3] 侯卫东.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及其保护修复概述[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2(2).

[4] 常亚平.山西寺观壁画保护技术(一)[J].古建园林技术,2004(4).

肖继宏(1989~),女,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朱向东(1958~),男,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TU-87

A

[定稿日期]2015-03-11

猜你喜欢
老君遗址文物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文物的栖息之地
老君炼炉
辽上京遗址
九月,秦皇岛分行小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孙悟空偷仙丹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