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倾听学生的思考

2015-07-01 20:05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余建国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法试卷错误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余建国

试卷讲评:倾听学生的思考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余建国

试卷讲评课在高三数学教学活动中约占三分之一课时,俨然已成为高考复习的常态课,毫无疑问,讲评课的质量对复习效果和高考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研究讲评课的策略、重视讲评课的效率已受到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例如,利用网络阅卷的优势,对考试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充分地了解考情;在讲评试卷前,把试卷发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先自行剖析出错原因,自我纠正;讲评课上进行足够多的变式训练和补偿矫正等.笔者认为,讲评课还有值得研究的空间.例如,教师需要学会倾听,课堂上尽可能地还原学生的思考过程,在错解中帮助学生寻找有价值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等.本文以南京市2015届学情调研卷的讲评课教学片断为例,与读者交流和分享对讲评课的认识.

一、案例回放

(南京市2015届学情调研卷第13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C:x2+y2-6x+5=0,点A、B在圆C上,且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教师课前查阅了网络阅卷的数据,获知该题错误率很高,同时仔细调阅了学生的答题卡,在讲评课中请一位做对的同学发言.

师:这道题错误率很高,全班有23人做错,但生1做对了.请说说怎么做的.

生1:我猜的.

全班哄堂大笑.

师:运气真好.怎么猜的?

师:这种猜测有一定的道理.圆是轴对称图形,由对称美去猜测结果,数学家也这么干,但不能仅仅是猜.同学们回忆一下,求模的通法是什么?

师:做到哪一步了?

师:转化一下呢?

师:再平方,那不就更繁了?三个向量的和的模如何求最大值啊?!

猜也猜过了,“错误”的解法也分析过了,老师看差不多了,就请一位做对的同学展示他的解法.

图1

师:能求最小值吗?

师:这个解法事实上是转化为圆与弦的关系,即不是从“平方”的通法上求解的.除了“平方”,坐标法也是求模的通法.有同学在订正试卷时给出了如下解法(PPT展示).你认为正确吗?

设A(x1,y1)、B(x2,y2),由于点A、B在圆C上,所以x21+6(x1+x2)-10①.

由①②得2x1x2+2y1y2=6(x1+x2)-22③.

当x1=x2时,AB⊥x轴.可求得x1=x2=4,此时

生4:我认为不正确.基本不等式应用中,没有“积为定值”,就不可能“和有最小值”,况且这儿是“求和的最大值”.

师:所以这个解法有问题.

接下来老师讲评下一道试题.

二、案例分析

这是教师使用最熟练、最普遍的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型.即:

这种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型操作简单,特别能体现教师讲评的作用,教师讲评深入仔细、清晰自然,但从总体上来说,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预设“完成”该题的讲评,而实际考试及此后的课前自我订正中,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遇到了什么困难和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有无反思这个过程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些老师并没有留意,笔者认为,这些才是试卷讲评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1.先猜后证,发现妙解

学生猜测,当OC⊥AB且AB在点C的右侧时有最大值,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直觉,课堂上老师虽然鼓励了学生,但不能止于鼓励,应该启发、指导学生探求证明结论的一般方法.老实讲,有时学生的思维火花或突发奇想,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学生2的转化方向是对的.

2.再现过程,训练思维

讲评课上教师让生3展示他的正确解法,这个解法正中教师下怀,正解从学生口中说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易于被接受,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教师讲,还是学生讲,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解题思路的.学生在听课时,不仅仅满足于教师(学生)在解题时每一步的推理验证是正确的,他们更想知道进行每一步的动机和目的,面对问题时自己能否独立解决.通过讲和评,再现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使解题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该追问生3“你是如何想到的?”“取AB的中点有什么用?”因为在直线与圆相交时,垂径定理总是起着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作用,通性通法永远是解题的“康庄大道”.更重要的是:通过中点M及,将两个动因素(A、B)转化为一个动因素(M),弄清楚点M的运动规律(轨迹),就能顺利求解.“由于弦AB为定长,你想象一下,点M应该在什么曲线上运动?”“你能证明吗?”……在这些追问中,不仅还原了思维过程,更能渗透消元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估,从而培养元认知的能力,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

3.错解分析,挖掘价值

波利亚曾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全盘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思考过程的价值,顺着学生原来的思路,在其思维的缺陷处设置认知或思维冲突,使之自觉地纠正错误.

教师展示的PPT上的“错解”,事实上只是到了最后才出现推理上的逻辑错误.坐标法虽然很繁杂,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简单找到x1+x2的最大值即可.事实上,如果x1>4,x2>4,从几何直观上看所以根据圆关于x轴对称,x1>4与 x2>4不可能同时成立,即x1≤4或x2≤4,且在x1=x2=4时,所以x1+x2取得最大值8;类似地,x1≥2或x2≥2,且当x1=x2=2时,AB=2,所以x1+x2取得最小值4,所有最小值4.这可以从下面的参数方程方法中得到证明.

所以学生虽然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出现了错误,但教师首先要肯定坐标法是处理向量问题的通性通法,形式简单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从前面的解法中已经得到了最大值8,何不从反面“如果x1>4,x2>4”会出现什么结果来思考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考中合理性的成分开展探讨,巧用错误,让课堂妙趣横生,充满生成.

4.适当点拨,拓展延伸

调研考试试题的价值在于诊断,而讲评试题的价值比诊断更丰富.试卷讲评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错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不同思路,在达成共识的同时发展求异思维,即给予学生解题技巧的指导,适当点拨,拓展延伸,以“出题点”牵“方法规律”.

三、倾听学生的思考

1970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Flanders)对教师主观选择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仅有5%~10%的教师行为被学生接受.事实上,教师任何单方面的假设都不足以收获成功的教育,对于向来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数学教育来说就更是如此.学生重视考试是毋庸置疑的,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是深思熟虑的,对自己试卷上的每一个错误也是“刻骨铭心”的,而在试卷讲评课上如果仍然是教师的满堂灌,忽视学生的思考,置学生的心声于不顾,试想“灌”下去的能有10%被接受就不错了.所以讲评课上教师要学会倾听,在思维过程的再现中寻找教学的良机.

从讲评内容上看,要找准起点、重点和难点.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试卷讲评前,教师除了通常的数据分析和卷面分析外,更要深思典型错误的症结所在,预估学生的受阻环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不妨让学生在课前自我纠正,并制作“自我分析表”,填写错因、别解或思考过程,从而心中有数,这也是一种倾听.讲评课上就可针对分析表给予恰当的讲解,以说明错误的性质、类型及根源,并可提出研究该问题的方法.

即使针对一份试卷仅讲评典型的几题,一般也需要两三个课时,若每节课都让教师分析讲评,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讲评形式来启发学生.在讲评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让学生上台扮演“老师”的角色;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教师参与他们的相互讨论,帮助解决个别错题;还可以以组为单位,就某个指定问题或所有问题进行竞赛解答.总之,来自于学生的心声更容易得到全体学生的共鸣,教师学会倾听,更可以从中捕捉教学的契机,教学相长.

总之,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视角找准错误的根源,直指本质;只有倾听,才能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只有倾听,才能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把发现错误的机会留给学生,提高纠错的效益.讲评中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及时指点学生,引领学生走出认知与思维的误区,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1.陈会彦,余慧娟.数学日记领我走进孩子的世界[J].人民教育,2004(20).

2.余建国.纠错:回到教与学的本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8).

3.吴卫卫.再谈如何上好高三数学试卷评讲课[J].中学数学(上),2014(9).

猜你喜欢
通法试卷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