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图式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以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为视角

2015-08-15 00:53
关键词:先验康德图式

张 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 400065)

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s)是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Descriptive Metaphysics)的关键概念,他视探究概念图式的普遍特征为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目标。概念图式并非形而上学家为解释世界所创造的,而是作为殊相识别(identify)的基础,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直觉地”意识到的。本文拟通过对概念图式的内涵的解读,探究图式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

一、概念图式思想的理论继承:康德“图型”思想

概念图式在分析哲学中被理解为语言的支柱,是描述、组织感性经验的概念和命题的结构网络。奎因(W.Quine)视概念图式为一种理论[1](P7),概念图式就通过量化释义揭露本体论含义来说,是一致于其理论的;戴维森(D.Davidson)将概念图式阐释为将形式赋予直观经验的“范畴系统”(systems of categories)和“经验的组织方式”(ways of organizing experience)[2](P557),其对概念图式的概括出于形而上学意义。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源于康德“图型”思想,康德对“图型”性质的解读是其理论的出发点。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原理论”中分析了知性概念的问题: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但感性经验仅能提供关于具体经验事物的内容。如何突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局限,从概念形态中逻辑地抽象出知性范畴,并应用这些概念和范畴?他将知性能力作为“概念发展的线索”,即获取任何综合或分析命题的最高原理。他强调“图型”在知性过程中的作用,将“图型”描述为“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纯感性条件”,将“图型中的知性进程”描述为“知性的图型法”[3](P140)。其论述可概括为:“图型”作为知性概念与经验现象联系的介质,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处理经验的感性特征,又有无经验内容的纯知性特征。

康德“图型”的内涵可概括为:第一,感性对象通过“图型”统摄于知性概念,先天知性概念的“时间形式”是范畴统摄感性对象的介质。第二,纯知性概念的“图型”能限制感性经验,既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官的前提,又是将范畴运用于对象的可能性条件。第三,“图型”是用纯粹的抽象概念所表达的适于感觉对象的普遍规则,是将感觉对象在思维作用下统摄于先天概念的框架条件。第四,可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形式阐述“图型”的本质。时间和空间以“图型”的形式作用于对象,前者是心灵作用于对象的纯想象产物,后者是外感官获取的量的纯想象产物。康德强调了“图型”的形式特征:“图型”作为康德哲学的最高抽象概念,是获取任何经验概念的前提;同时,一旦彻底消除感性条件,“图型”只具有纯粹的逻辑意义。

康德“图型”思想的理性主义在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思想中有明显体现。斯特劳森以隐喻的方式描述了图式:“世界包含特殊事物,世界的历史由我们参与或未参与的特殊事件构成,言语交际话题中蕴含着这些特殊事物或事件,他们构成了概念图式这一思考世界的方式。”[4](P15)在描述的形而上学中,世界的结构关联于思维结构,而殊相(particulars)(包括物体、人和历史事件)是世界的主要构成要素。斯特劳森将概念图式理解为使用语言的人类组织经验的方式。正因能识别物质对象,才能探究概念图式这一识别的条件。他进而通过物体和时空框架的依赖关系论证了殊相的识别依赖性,以及物体和人的基本殊相地位,以摆脱相互识别的循环困境。

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本质上与康德“图型”是一致的。他继承了康德“图型”的主要观点,视概念图式为“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定”,它既是“将感觉经验赋予形式的范畴”,又是“使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二者对“图型”的理解以两个共同点为前提:首先,图式是把握经验实在的唯一认识框架,只有理解用以思考世界的图式,才能理解实在之物;其次,人类所拥有的概念图式在最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存在统一而恒定的、包罗任何文化的图式。

二、概念图式思想的本质特征:反相对主义

相对论者摒弃了康德之图式唯一性的观点,主张不同概念图式间“不可通约”,不同的概念图式构成了经验材料的组织方式;相对论者还摒弃了康德之图式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延续性的观点,主张图式具有历史相对性。比如,库恩(T.Kuhn)认为,观察同一世界的不同观察者所运用的概念体系(incommensurable systems of concepts)具有不可通约性,“科学家工作的世界在不同的科学传统(范式)下并非一致的”[5](P134)。相对主义者认为真相对于概念图式,不同传统和文化中蕴含着各具合理性的概念图式,图式间无共同标准。

斯特劳森指出:“能够通过引入‘存在预设’想象出不同于我们所知的世界”[6](P1)。这是对库恩观点的反驳。库恩认为不同观察者运用不可通约的概念体系观察同一世界;斯特劳森认为可重新运用现有语言,以不同系统方式赋予语句真值,从而描述现实之外的可能世界。库恩的同一世界是不同观察者依据不同观点所观察的;斯特劳森的可能世界则是依据统一的概念图式所描述的。戴维森对于二者观点的差异给出了中肯评价:“库恩式隐喻主张关于诠释的内容与图式这两者的二元论”;而斯特劳森则要求在语言内做出概念和内容的区分,主张用统一的概念体系描述可选择的多种宇宙。部分语句因世界的方式为真,部分语句因概念或意义为真[2](P562)。

斯特劳森对概念图式的诠释具有显著的反相对主义特征:一方面,将概念图式理解为经验的组织方式,经验的主体是语言的使用者。因为具有存在共同信念的宽容背景,我们能够识别语言使用者之间在见解上的不同,不同语言的可互译性决定了被翻译的图式是相互贯通的。语言与概念图式相对应,一定范围信念的存在构成语言使用之基础。即便使用不同的语言,只要能够识别显露这些语言的信念,便能将这些语言识别为同一语言或概念图式。另一方面,他诉诸语言分析,以构建语言与概念图式间的必然联系,分析语言的“可译性”,揭示相对主义的悖论:不同概念图式只有被纳入描述图式的统一坐标中才有意义,但相对主义者认为概念图式之间具有“不可比性”。然而,宣称可在对不同语言结构的分析中发现不同概念图式的差异性,而研究语言结构的关键在于判断不同结构的语言是否可互译,具可译性的两种语言蕴含统一的概念图式。综上,斯特劳森认可的是一种深层次上适于任何语言和文化的概念图式。理解了斯特劳森图式思想的反相对主义特征,便可归纳出其图式思想的其他两个特征:第一,斯特劳森延续了康德先验论证的依据,即经验内容与概念图式的二元区分与联系。康德先验感性论阐释了时空关系、现象的经验实在性与先验观念性。斯特劳森将实在论的某些假定作为概念图式的必要条件,旨在表明,只有具有并能够运用关于独立于感觉的殊相的概念,才能拥有融贯的经验。第二,斯特劳森不囿于康德“图型”思想的心理主义,通过语言和逻辑分析阐释概念图式。他在《个体》中关于存在问题和主谓区分问题的阐述中,形式化了这些“存在的规定”,赋予了概念图式深层次的内涵。他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主张语言的可互译决定了不同语言所表达的仍是统一的概念图式。

总之,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思想与康德“图型”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了以反相对主义为本质、与经验内容相区分且拒斥心理主义的图式模式。

三、概念图式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

考察概念图式的理论渊源及特征可知,图式的性质蕴含着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立场。基础主义关联于“回溯问题”:持有某信念A 需理由B,又需信念C 作为B 之理由,从而陷入无限回溯。只有提出基础信念(为非基础信念提供普遍保证的信念)才能终结回溯。可从两方面阐释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思想,

1.可从概念图式思想的理论继承上阐释其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斯特劳森的基础主义是关涉思维法则的理论,旨在建立一种探究经验现象可能性条件的先验思维方式,而非传统知识论意义的“确证性”理论。康德将知性范畴作为先天的基础信念,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经验判断的基础。如赖欣巴哈所言:“康德哲学既是阐明先天综合真理的存在的代表,也是唯理论哲学的伟大体系的代表。”[7](P35)康德哲学将客观性的根据置于范畴之上,从基础主义的角度,为非基础信念提供普遍性保证的范畴就是基础信念。

斯特劳森的基础信念是基本殊相,他选择物体和人作为基本殊相,它们构成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从基础主义视角能够清晰呈现其形而上学大厦的基本构架,如非基本殊相与基本殊相的附属关系,以及以物体和人的“本体论优先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根基。在《个体》中,他指出:“我们试图阐明物体和人两类范畴在概念图式中的基本性,以确立其相对其他殊相的基础性。”[4](P11)这段话表明了概念图式的基础主义实质。他的哲学构想是描述有关世界的思想结构,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内容便是世界的思想结构。“尽管某些范畴在思想史上没有记载,但其基本特征是恒定不变的”[4](P10)。描述的形而上学以对概念图式的描述为起点,作为图式基本要素的物体和人是思考世界的基础。可这样理解其基础主义思路:我们以殊相识别的方式思考世界,并通过概念图式的形式使世界的结构呈现于思维结构中。基本殊相的识别不以其他任何殊相为基础,自身却是识加其他殊相的基础。

2.可从作为概念图式核心要素的基本殊相的作用上理解这种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基本殊相的“基本性”是从识别殊相角度而言,反映的并非本体论的终极实在关系,但因其基础主义的目标是探寻认识的根基,这必然使斯特劳森从基本殊相的“识别优先性”推导出“本体论优先性”。他认为:“使用‘本体论优先性’一词是恰当的,视物体和人为概念图式中的基本殊相即主张它们在本体论上优先于其他殊相。”[4](P8)推论的合理性在于:识别总在概念图式中进行,确立物体为基本殊相的观点脱离图式将失去意义;此外,基本殊相与概念图式间具有相互构成的依赖性,概念图式呈现为时空框架。但依据他的时空观:“位置根据物体的关系定义,这是概念真理。”[4](P58)时空依据物体的关系定义,可见时空框架本身也呈关系性。斯特劳森认为,只要将自身限制于同一指称框架内便不会对这种依赖关系产生困惑。因此,可这样理解基本殊相的基础性:世界的构成物是殊相,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识别,识别需要以时空系统为构架的概念图式,作为基本殊相的物体构成了概念图式,应被视作知识的最终基础。

从非基本殊相与基本殊相的识别依赖关系看,这种依赖关系具有普遍性。斯特劳森主张基本殊相是“可观察的知觉公共对象”[4](P45),他给出了两种类型的知觉公共对象,即物体或人这种拥有物体的东西,以及条件、状态、事件和过程,并从本体论上做出论证:条件、状态、事件和过程的变化需要载体,因而物体才能成为基本殊相。“许多具体条件、状态、事件或过程,必然是由其他殊相构成或经历的条件、状态、事件或过程,物体或人就是这些殊相”[4](P52)。同时,他不局限于本体论的论证力度,从识别的角度说明物体构成了识别的指称框架,即识别的基础。

四、结语

对斯特劳森概念图式思想的理论渊源、特征、性质等的全面考察,彰显了他描述的形而上学构想:第一,有关世界的思想结构以概念图式的形式表征于思维结构中,仅当在特定的概念图式下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经验知识,概念图式是组织经验知识的先验框架;第二,正因总能识别殊相,对识别的认识框架(先验的概念图式)的探究才成为可能,其中蕴含着特殊的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立场。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对作为一切经验知识的基础的、恒定不变的概念图式的把握是斯特劳森的基础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现,其基础主义阐明了作为概念图式的构成要素的概念间的联结,以及先天经验要素在概念图式中的作用。斯特劳森延续了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构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体系,既突出了基本殊相的核心地位,又彰显了系统的融贯性。概念图式思想作为寻求恰当基础信念的载体,成为其形而上学工作的起点。

[1]W.V.O.Quine.Word and Object[M].New York:The Technology Press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

[2][美]戴维森.论概念图式这一观念[C]//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牟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Peter Strawson.Individuals: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M].New York:Methuen,1959.

[5]T.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6]Peter Strawson.The Bound of Sense:An Essay o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M].New York:Methuen,1966.

[7][美]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猜你喜欢
先验康德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基于无噪图像块先验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基于自适应块组割先验的噪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针对明亮区域的自适应全局暗原色先验去雾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基于平滑先验法的被动声信号趋势项消除